- UID
- 116809
- 积分
- 5
- 威望
- 0
- 桐币
- 0
- 激情
- 1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8-7

文都童生

- 积分
- 5
 鲜花( 0)  鸡蛋( 0)
|
A女和B女是闺蜜,两人相约上街购物。
A女说:我老妈说了,以后结婚一定要找一个有房子的,不然就你们年轻人自己打拼,在北京没有三十年买不到一套房。
B女大惊失色:哎呀,我男朋友家里只是工薪阶层,说以后没有钱给我们买房,真的要靠我们自己还不得去租房啊?我妈妈不知道我谈恋爱呢,如果知道找一个没有房子的男朋友,一定不会同意的。
作为家长给孩子提这样的要求是势利还是现实?
北京的房价平均在一万八千元左右,如果说两个年轻人工作,每月能有6000元的收入,刨去房租和生活费,还能剩多少?如果想在北京买一套房,是不是需要三十年?(我粗略计算的啊!)
C男是一名很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聘到一家企业工作,一米八的个子,瘦高挑,无论相貌还是人品,都没得说,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灵儿,灵儿是研究生毕业,长得娇羞迷人,两人一见钟情,可是女方的父母不同意,因为男方家没有给他买房,如果结婚他们不是得和父母一起住就得去外面租房;于是有人给介绍了D。
D男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长相平平,微胖,中等身高,只是他的父母是官员,一毕业他就被有关系的父母安排到一家银行工作,薪水起步就不低,最主要是他的父母在他大学毕业前就在四环内给他买了一套近百米的房子,就是说只要一结婚,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新房。C与D之间,父母自然相中了D。
考虑再三,加上同事亲友的游说,灵儿和D结婚了,果不其然,一结婚,他们就住在了高档小区,女方家陪嫁了一辆20万元的小轿车,八零后的灵儿过上了有车有房的富足生活。
这还是说城市的孩子,要是农村的孩子闯入城市生活又会面临怎样的困境呢?
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成为一些现代女青年的择偶选择。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
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
报告显示:现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学校做老师,他们更多感到的是就业的阻力及不公平的待遇。寒门学子上大学不难,难的是在四年之后,拿什么改变家族命运?有人至今无力偿还助学贷款。
复旦大学的一名招生办老师说: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体面的社会地位。
清华大学曾对新生做过随机调查:“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出生城市,父母是公务员或教师或企业人员,都有过于父母外出旅行的经历,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这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不平等的起跑线制约了贫寒而优秀学子前进的脚步。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代,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会有知难而进,不畏艰辛,出人头地的佼佼者,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如今社会人脉、金钱、权力、关系大于一切的重压下,这样的佼佼者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城市的外来打工者越来越老龄化,随处可见年过半百的老者顶着一头稀落的白发,黑瘦干巴的皱脸,白天在工地,晚上看大门,吃着素菜寡汤,穿着破衣寒衫,为的就是多挣钱,让下一代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不要再受父辈的苦。
陆某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经过5年的打拼,他终于可以住在北京五环外一间早上醒来可以看到阳光的出租屋了。
买房对他来说,是只有在梦中可以出现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