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先祖爱国人士: 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明朝官员,也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左光斗自幼潜心读书,虽然天资不是很出众但学习异常刻苦。桐城一地在明末清初,文风极为兴盛,名家辈出,以至后来形成“桐城派”这样一个影响全国,泽被今世的大学派,左光斗居身于其中,深受熏陶,因而年轻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比较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因此可以说他很早就报有凌云壮志,希图救国救民。这些思想又促使他养成清正刚毅的性格。 左光斗三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不久就提拔为御史,负责巡视监察首都百官,开始他的漫漫仕途。 明末政治十分腐败,买卖官爵十分普遍,因而就有人趁机造假的官符印信,以诈骗钱财。从而形成以吏部为主的造假集团,为害极大。左光斗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掉这个造假窝点,当场搜出假的官印七十余枚,逮捕假官一百余人,造假集团的幕后主使金鼎臣也被抓获处死。此事一出,朝野震动,贪赃枉法之辈一见左光斗就“震慑不已”。 由于政绩着著,左光斗被升为内阁大臣,参与朝廷内部大政方针。左光斗刚正不阿,与腐朽的阉党集团进行尖锐斗争,并主张革新除旧,渐渐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进步势力,史称东林党,左光斗是其领袖之一。以后在反对光宗宠妃李选侍挟持太子一事中,左光斗起了很大作用,与另一位东林党人杨涟并称“杨左”。太子继位后,重用东林党,左光斗任左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他的政治生涯达到辉煌时期。 但明末政治已经腐败透顶,左光斗独木难支将倾之大厦,面对内外勾结,专权跋扈的魏忠贤阉党集团,他虽坚决斗争却无力回天,自己也遭到阉竖的疯狂报复,先是被削职为民,贬为原籍,然后又将其逮捕,押解进京,当时“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振原野”情景十分悲壮,慑于左光斗名声太大,魏忠贤不敢公开杀害,而是命爪牙将左光斗残害致死于狱中,终年仅五十一岁。 他的学生史可法称其为“吾师乃铁石铸造的肺腑”。到了崇祯帝即位,铲除阉党,为东林党人平反,到清代,左光斗又被谥为“忠毅”以资褒扬。他的忠贞义举,也成为志士仁人们效法的典范和楷模。他的文章奏议、诗词章句也被后人收集在一起,辑为《左忠毅公集》广行于世。 除了政治外,左光斗还十分关心经济,尤其在明末农业衰落的背景下,他尤其注重农业水利兴修,他本人也精于治水。自幼生于江淮水乡的左光斗在北方一针见血地指出:北方农业落后其弊在水利不修,当朝廷任命他负责屯田事务,他便提出了著名的因天时、地利、人情和疏浚沟渠、开设塘陂、修筑堤坝、鼓励军民屯垦的“三因十四议”,并迅速付诸实施,并将南方良种水稻引入北方,“北人始知其稻”。从而大大促进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 T+ `% h; u3 [) O4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