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I R% N, J1 X' {+ f 桐城派还自觉追求庄子“全其真”的审美理想。姚鼐在《赠陈伯思序》一文中云:“自周及魏晋,世崇尚放达,如庄列之旨。其时名士外富贵、淡泊自守者无几,而矜言高致者皆然,放达之中,又有真伪焉,盖人心之变甚矣!”显然,“真”是姚鼐评判人物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而“真”的内容即是庄子所倡导的“法天贵真”。2 `5 O6 Z( G8 M3 p6 Z' Z
8 a+ e4 G( e4 ]( o% B6 f/ W 赋予《庄子》时代精神 6 k, n" l8 [% w6 E9 t+ w" {+ x; q; Q" O7 j8 j9 V0 b
桐城派继承了明清以来 “通子致用”的时代学术思潮。对于看似无用的《庄子》,桐城派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他们大力倡导提高《庄子》地位,重视发挥其经世致用精神,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功利性目的。 . @8 {- M! m; m 6 {* _, \9 J0 s% R2 Z 首先,大力提高《庄子》的社会地位。曾国藩编纂《经史百家杂钞》,第一次将先秦诸子中的《庄子》等文章选入,这在历代文学选集中是一次突破,意义非凡。曾氏又积极倡导将《庄子》作为教科书引入课堂,供士子们阅读。不仅如此,曾氏甚至大胆地将庄子奉为三十二圣贤之一,并收入其 《圣哲画像记》一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曾门弟子黎庶昌与其师一唱一和,主张将《庄子》立为学官,并命曰“亚经”。这种力倡《庄子》的做法,史上罕见其匹,无疑极大地扩大了《庄子》的社会影响。0 m% n% a2 G- }' S, D; ]) O" a
- e4 F# T. E" N z
其次,赋予《庄子》新的时代精神。不同时代赋予经典不同的历史使命,也使经典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清朝咸、同以后,社会环境发生了不少变化,西学开始东渐,中西交流频繁,此时桐城派学者开始求新求变,主动以西学会通诸子。曾门弟子中有海外经历的学者,开眼看世界,他们的诸子学思想融入了很多新的时代因素,开诸子学现代转型之风气。薛福成是最突出的代表,他认为《庄子》一书“与泰西之学有相出入者”,因此从中西会通的角度阐释了《庄子》思想。将《庄子》与西方现代科学联系起来,认为庄子是“电学、化学之权舆”、“天算之学、舆地之学之滥觞”等,这些看法虽然并不科学,但发前人所未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F" K4 a' P* V/ ?" Y" Q( c5 s) Z* }
作为引领清代文坛二百年的桐城派,不仅全面推动了清代《庄子》经典化建构,而且为《庄子》经典化历程画上了一个较为完满的句号,并直接开启了近现代《庄子》经典化的新历程,意义非凡。. C7 x3 y. C$ h; y8 v, @" j
" q7 M- C; e0 W G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庄子》评点史”(12BZW063)阶段性成果)0 T/ X" F0 ~' b
! ^2 k; { U Q$ a7 {' z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7 X% }0 b' B, n4 t9 d
8 b* L/ g( H' C1 p8 u3 B$ V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n/ I m! F9 u# M* t" r. X e . Q6 W% T/ A5 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