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8|回复: 0

[桐城派] 桐城派《庄子》的经典化建构

[复制链接]

751

主题

568

回帖

2971

积分

桐网工作组

Rank: 8Rank: 8

积分
2971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5-7-23 09: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除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之外,还在于历代文人学者以不同形式对它进行的经典化建构。有清一代,桐城派作为文坛上一支重要力量,对《庄子》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接受与传播,为《庄子》经典化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d( @" u$ Z4 K4 R
3 Q# d0 |& L/ S1 v- Q' |) G2 n3 n
     思想上对《庄子》自觉接受
6 I  y7 M& f/ R% \3 R- G1 o6 N1 V5 x
桐城派宗法程朱,面对汉学的强势压力,始终坚持宋学以对抗汉学。但现实生活的种种挫折与失意亦使这一群体开始自觉接受《庄子》。桐城派领袖方苞、姚鼐皆以正统思想自居,但他们的作品中亦明显地流露出庄子思想倾向。方苞在《封氏园观古松记》等文中借庄子表达了人生无奈和世事无常的情绪:“庄周云:‘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以一日之游而天时人事不可期必如此,况人之生遭遇万变,能各得其意之所祈向邪?”姚鼐《檥旧县》一诗真切地表达了超然世外的思想:“觕涉齐物旨,旷慕养生术。逐事偶在途,澹怀犹一室。复此对清远,未应嫌迟疾。顾与渔父言,仰送飞鸟逸。又浿沧波东,聊作前游述。”其他如戴名世、刘大櫆等人的思想受《庄子》影响则更为明显。
8 ~5 b3 o, P5 d+ x6 \' @" C& W$ n# Y- [; {, A3 I
       到了清代晚期,面对世事的无常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桐城派学者更自觉拉近了与《庄子》的距离,以期通过《庄子》来慰藉人生,淡化精神与肉体上的苦痛。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纾。他在《岁暮闲居,颇有所悟,拉杂书之,不成诗也》组诗中,自谓生于乱世,故将自己隐藏在庄子的精神世界里,“自处于逍遥之域,深得庄叟游心于淡,合气于漠之指”。显然,在上述桐城派学者那里,庄子“逍遥”、“齐物”思想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精神慰藉的良药。
1 v! s  C; |( W) A5 }; d' `1 x# d) K% i3 w
       桐城派人物思想上对《庄子》的接受与传播,还在于他们对《庄子》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刘大櫆有《庄子评点》、姚鼐有《庄子章义》、方潜有《南华经解》、吴汝纶有《庄子点勘》、马其昶有《庄子故》、林纾有《庄子浅说》,等等,借《庄子》以抒怀,无疑体现了这一群体的主体精神和时代风尚。! I. g6 P- F# {& O
4 j5 h1 d/ G& t! P. a
       理论上对《庄子》主动吸纳
/ w' T+ ^* N. d1 F: ~* L4 B5 p" U6 h- [% \) b
桐城派主要以古文名世,他们在构建文统的过程中,《庄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庄子随顺自然、法天贵真的思想成为他们建构文艺理论王国的重要思想资源。“自然”是桐城派文艺审美的至高境界。姚鼐在《左仲郛浮渡诗序》一文中云:“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左笔泉先生时文序》中云:“左笔泉先生之文,沈思孤往,幽情远韵,澄澹泬寥,如人入寒岩深谷,清泉白石,仰荫松桂之下,微风泠然而至,世之尘埃不可得而侵也。”为此,姚鼎提出“道与艺合”(《荷塘诗集序》)、“文之至者,通于造化之自然”(《答鲁宾之书》)的艺术境界,这正是庄子艺术精神之神髓。
/ V# [6 f9 c: W2 t& K$ [' Q; o# z
       桐城派还自觉追求庄子“全其真”的审美理想。姚鼐在《赠陈伯思序》一文中云:“自周及魏晋,世崇尚放达,如庄列之旨。其时名士外富贵、淡泊自守者无几,而矜言高致者皆然,放达之中,又有真伪焉,盖人心之变甚矣!”显然,“真”是姚鼐评判人物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而“真”的内容即是庄子所倡导的“法天贵真”。
8 [4 y, e0 C$ k5 y# I0 K
( _- @% |: _9 y5 `7 D       赋予《庄子》时代精神
* c  K: v# x* v8 V1 o( L
6 c) ?1 F" V' s; v; p% L桐城派继承了明清以来 “通子致用”的时代学术思潮。对于看似无用的《庄子》,桐城派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他们大力倡导提高《庄子》地位,重视发挥其经世致用精神,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功利性目的。& q. H7 h9 X9 O" E8 h9 V9 \
4 P. p: K. _+ _3 x0 J8 W0 e
       首先,大力提高《庄子》的社会地位。曾国藩编纂《经史百家杂钞》,第一次将先秦诸子中的《庄子》等文章选入,这在历代文学选集中是一次突破,意义非凡。曾氏又积极倡导将《庄子》作为教科书引入课堂,供士子们阅读。不仅如此,曾氏甚至大胆地将庄子奉为三十二圣贤之一,并收入其 《圣哲画像记》一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曾门弟子黎庶昌与其师一唱一和,主张将《庄子》立为学官,并命曰“亚经”。这种力倡《庄子》的做法,史上罕见其匹,无疑极大地扩大了《庄子》的社会影响。
# g6 H) |) T# d% W2 B( m% l
" Q/ \) e3 v. R       其次,赋予《庄子》新的时代精神。不同时代赋予经典不同的历史使命,也使经典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清朝咸、同以后,社会环境发生了不少变化,西学开始东渐,中西交流频繁,此时桐城派学者开始求新求变,主动以西学会通诸子。曾门弟子中有海外经历的学者,开眼看世界,他们的诸子学思想融入了很多新的时代因素,开诸子学现代转型之风气。薛福成是最突出的代表,他认为《庄子》一书“与泰西之学有相出入者”,因此从中西会通的角度阐释了《庄子》思想。将《庄子》与西方现代科学联系起来,认为庄子是“电学、化学之权舆”、“天算之学、舆地之学之滥觞”等,这些看法虽然并不科学,但发前人所未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 T( }+ ]; }0 h, f1 T( r/ e
" S/ k9 a% L5 a9 G8 s1 F
       作为引领清代文坛二百年的桐城派,不仅全面推动了清代《庄子》经典化建构,而且为《庄子》经典化历程画上了一个较为完满的句号,并直接开启了近现代《庄子》经典化的新历程,意义非凡。
) w0 W/ h; {# V' I/ u1 o* j) J" M! s# U, O% C- W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庄子》评点史”(12BZW063)阶段性成果)2 Q' n$ T% ^6 l; ^: N

: e/ u9 ?3 z' O  ~1 ?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 l. F! P! v. Q* Q2 y
& H; \! L' f9 C" z+ T. {' E" Z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R- p/ o0 M5 Y3 _1 W6 o% f
. C' Y- }) g% g2 B: D* }+ t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