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烟锁重楼 于 2015-8-31 08:35 编辑
许多故事既临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早在孩提时代就知道“六尺巷”的典故了,还有那耳熟能详的诗句,儿时虽是似懂非懂,却也倍感亲切与崇敬。我是个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桐城人,无论籍贯还是出生地都在此,只是后来读书工作都在外地的,而父母又大多陪伴在自己身边,回老家的机会与次数也就少了,于是家乡桐城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了。
单就我个人游历心得而言,总觉得一个地方的人文景观的内涵与意蕴要远高于自然风光的,山水风光自是赏心悦目,但历史文化古迹更加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桐城是一座浸染着墨香的历史文化名城,又名“文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传为美谈,给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着生机的小城市增添了几分厚重与丰采。
桐城“六尺巷”的由来是有一段佳话的。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共同使用。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此间,张家人便给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英写了封信,要求他出面干预此事。张英收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并在信中附诗一首道:“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给吴家让出了三尺空巷。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将院墙后退了三尺。这样,在两家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这条六尺多宽、百米来长的巷子虽短,但它留给世人的思索却很长很长。它不仅仅是两家院墙之间的一条小巷,而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当你走进那条小巷,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张英那首被广为传颂的诗来,心中的感觉既虚无又实在,胸怀也豁然开阔起来,这就是宽容礼让的魅力所在。宽容别人,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善待自己,故宽容礼让也是一种美德。一绝诗句化解了邻里的矛盾,一条短短的巷道凝聚了“礼让”的懿德。
“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而今日的六尺巷,早已拂去了历史神秘的面纱,静静地坐落在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它所见证的是桐城人“以和为贵”的思想。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转眼即是百年,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或是过不去的坎,就想想“六尺巷”的故事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再次想起了其中的诗句,就像张英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万里长城虽然还在,但当年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却早已灰飞烟灭。多么朴实如话的诗句,是淡泊大成的玄思,更是睿智虚空的禅悟啊。
不知不觉,仿佛时光流转,又回到了几百年前,我曾亲眼目睹,张吴二府化干戈为玉帛的情形。心想,如果没有当年的那首诗,又怎会有如今这条幽幽的六尺小巷呢!油然间悟出:一个真正懂得宽容礼让的人,他的人生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宽容礼让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宽容,就学会了生活,懂得了礼让,也就懂得了人生。是啊,既然有“六尺巷”的故事让文都桐城的子孙永远沐浴着礼让的馨风,那么就让已修葺一新的“六尺巷”时刻为世人树立一面懿德的风标与颂扬一首和谐的音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