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方守敦的《撤城诗》 胡同怀 近日,《安庆晚报》上刊登有《抗战中被拆毁的桐城城门旧影》一文,看到三幅桐城昔日城门的壮观景象,令人感动。然而,它们已经不复存在,又不禁令人欷歔不已。我是桐城人,余生也晚,未曾一睹它们雄伟壮丽的容颜,只是听老人说:“铁打的桐城”,此言真不虚也。
: q5 _6 w% I3 m S$ E “看到桐城城墙被拆,城砖四散之惨壮,桐城文人们无不为之叹惜。”方守敦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方守敦是一位享誉安庆地区的诗人,又是一位书法家。他是桐城派著名作家方宗诚的哲嗣。他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方令孺的父亲,又是现代著名学者舒芜的祖父。他撰著的《凌寒吟稿》,曾经由黄山书社出版。0 P% I, v& ^: ~
《撤城诗》写于桐城城垣被拆的当年,即1939年。诗前有序。现将该诗转引如下:1 U0 a/ P1 G* v
桐城建城自明万历四年,为乡贤盛侍郎妆谦、吴布政一介二公所经营创造,十余年始告成,坚固壮观,巍然为皖省列城之冠,保障人民防变乱者将四百年。今以倭寇之难,当局主军事者恐寇重来据守,不易攻克,而先自撤之。于是事将兴时,征役万众,鲁莽驱迫,纷扰不顾一切,人人怨咨嗟惜,一月遂撤毕,此可为痛哭者也。吾桐形势,在城外求雨顶。得求雨顶,施以猛烈攻具,城自不能守;不得而为寇得,吾亦难迫近奋击,所争在山,胜败之数,无关于城。撤城遂能却敌哉?
* F6 ], {& R: o7 I4 r) l2 J- l 视今寇据处,多无城也。庸怯无识,国先自伐,妄为如此,民奈之何!时民国二十八年,撤城之县长罗成均,广西人。8 ]/ f4 L1 t$ o/ L0 }$ @
无端桑海恨难锄,忍矣坚城顿毁除。) B2 j0 f. r8 l5 B7 |
竖子军谋胡出此,名邦形胜本何如。
; p2 M6 o: U. a 盛吴伟绩隳真易,蛇豕妖氛惨岂舒。% G4 b D! q3 y7 @ F
四百年间大变革,伤心青史不堪书。
9 ~$ C, K& _& [$ g0 H5 h “伤心青史不堪书”,流露出作者城垣被拆的无限惋惜之情,“竖子军谋胡出此”,反映出作者对县长罗成均的轻蔑和讽刺。然而,细究城垣被拆的因由,不能不愤恨日寇的入侵。我想,如果没有日寇的入侵,我故乡桐城巍峨壮观的城墙和城门可能仍然屹立于江淮大地之上,一如著名的寿州城墙今日仍然屹立于江淮大地之上一样。所以,这笔历史的旧账应该记在日寇的侵略罪恶上面。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国人始终没有忘记日寇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堪可慰也。
6 o# q9 t3 k3 S& |2 J* `) B. t9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