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脱离安庆,并入铜陵,对桐城派文化传承创新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桐城派作为清最大散文流派,雄视文坛两百余年,其文学成就世人共睹,不容置疑。
但这一切皆属过往,当年桐城派兴起有其特定历史背景,是诸多因素共振互动的结果。这些因素今天基本不复存在,就是枞阳留在安庆或干脆桐城与枞阳并在一起,昔日的辉煌也难以再现,复兴桐城派可能性甚小。
枞阳、桐城分县而治之后,枞阳对共同创造的桐城派文化传承比较消极,对名份之争耿耿于怀,确有点小家子气。所谓桐城出名,枞阳出人之说其实没什么道理。枞阳与桐城原本一个地方,县名叫桐城,其县治就在今天桐城城关。在原桐城地域兴起的文学流派不称桐城派难道称枞阳派?当然,桐城派的一些领军人物确实有出生在今天枞阳境内的,枞阳人可如此称呼:某某,桐城派三祖之一,桐城人(今枞阳境内)。问题不就解决了?
桐城、枞阳两兄弟为这点事纠缠不休,还不如分开的好。
分开之后,作为今天的桐城人应客观、理性看待桐城派昔日的辉煌,吸取先贤智慧营养,紧扣时代脉膊,厚积薄发,全力打造新文都。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今天的桐城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们在为家乡找寻后桐城派应有的坐标……
至于枞阳兄弟,带着那么好的文化基因,到他乡好好繁衍生息吧。
多少年后,回过头来看,有些事是坏事,也是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