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猴年春晚,安徽籍演员赵薇一首《六尺巷》不仅让更多的人认识桐城,认识六尺巷,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尺巷”这一典故。  从大年初一开始,桐城六尺巷就迎来了一波波客流高峰,宾客从四面八方云聚到此,短短的百米六尺巷挤满了游客,无论是驻足欣赏,还是拍照留影,秩序井然。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  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条小巷:六尺巷,长约百米,宽约两米,地面以鹅卵石铺设,在巷道尽头立有一块巨大太湖石,太湖石上篆有桐城人耳熟能详的打油诗。  在很多人眼中,这其实就是一条很不起眼的鹅卵石小巷,只是连接桐城市区西后街与文城西路的一条巷子,很多时候,这里半天不见一人经过。   巷头墙上镶设的“六尺巷”石碑,巷尾墙上挂着“桐城市法治教育基地、桐城市廉政教育基地”。这些标志,似乎彰显着它的不平凡。  位于西后街的六尺巷牌楼。  我是桐城女婿,记得2008年第一次到桐城过春节,娘家亲戚带我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里,并随口就背出这首诗,并将其中典故娓娓向我道来,初闻就已深为感动。而后几个小亲戚都跟我讲起这典故时,才明白,在桐城,“六尺巷”是如此的深入民心。  牌楼上的“礼让”二字是“六尺巷”典故的真谛。桐城素有“文都”雅称,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的“桐城派”就源于此。“桐城派”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礼让”是六尺巷所包含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牌楼上雕刻着我国传统的祥云、牡丹、荷花等图案,牌楼翘角的鳌鱼,更有功成名就、独占鳌头的寓意。  位于文城西路上的六尺巷牌楼,牌楼上的“懿德流芳”苍劲有力,是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穿过牌楼,是一面乌石照壁,上面以图文的形式雕刻着”六尺巷“与张英的故事。 张文端公,即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康熙二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升任侍读学士,十六年奉命入南书房,随从康熙帝晨入暮归,殷勤供职,康熙称其“有古大臣风”,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再调任礼部尚书,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荣登宰辅。里人称其府第为宰相府。其子:张廷玉更是三朝宰相,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宰相。  照壁背面以文字描述着张英与六尺巷的故事,及六尺巷的修建过程。 据姚永朴《旧闻随笔》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宰相府屋舍多毁废不存,六尺巷仅为遗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六尺巷作为地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受到重视,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局部修复,1999年开始,桐城市政府遵旧制就地恢复原貌,并增设牌坊、照壁、山石、回廊景致,以弘扬前贤敦睦友善之精神,表彰先辈谦逊礼让之美德,激励后来者大度做人,秉礼处世。  六尺巷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礼仪隗宝,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无论是在外交礼仪中,还是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它一直是文明和谐的象徵。无论贫穷还是富贵,良性互动而不是相互敌视,才是整个社会的福音。     猴年春晚,赵薇一首《六尺巷》唱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唱热了六尺巷,唱响了”礼让“。大年初一一早,游客就将六尺巷挤得水泄不通,而秩序井然。
, a/ L8 b" o5 e2 m; Y4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