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6-3-4 10:14 编辑
我是土生土长的桐城人,一直生活在桐城民间。因此,我爱民间桐城。
民间桐城,是一摞沉甸甸的画卷;民间桐城,是一本读不完的诗书。民间故事、民俗风情、民间优秀的人物传略等等,无一不是来源于民间。我特别喜欢民间这两个字,咬在嘴里,软绵柔长。民间这两个字,恰似小火炖的骨头汤,不怕火慢时间长,一点一滴,把所有的滋味全渗到汤里。
光阴似箭,往事如烟。 民间的东西,大都带着文都桐城乡土的地气。我常常翻看桐城的一些知名摄影家早期拍摄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黑白照片。黑白照片,带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桐城味道。蒙眬中,我似乎在这些影集里的每一张照片底下隐约看到一行小字:民间桐城。
民间桐城,丝丝缕缕都透着亲切与凄苦,这是真实的桐城。我喜欢这种绵密的欢喜与肯定,太漂浮的事情于我而言特别遥远。
现在我退休了,闲居无事。每天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坐在阳光下翻翻诗书。如果老眼昏花,看不了书时,我就闭上眼睛,认真地回忆民间桐城的山水风情、人文景观以及市井百态,想想从前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想想原本不应该消逝的桐城老市民广场,想想改革开放以来文都桐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样一来,我的心里确实很民间。
民间多么朴素。小时候,我最爱看乡村里人家办喜事时抢糖果、闹新房的热闹场面;也爱看农村里老人去世后亲人送葬的壮观盛景:高大的棺材上,披着一床大红丝绸被面,是死者闺女买的。七八个壮汉抬着棺材,后面跟着打着幡的儿子和嚎啕大哭的女眷们。亲人们一面哭着,一面数落着;也有人跟着哭,也有人吸着鼻子抽泣着---------我印象最深的是极其热闹的桐城十番锣鼓 ,那吹唢呐的人,紧紧地吹着,听起来倒像《喜洋洋》,这是我小时候对桐城民间的记忆。有关生死,却如此喜悦着,这事的确很民间。
向往民间桐城最温暖的意------就像中国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夏天的晚上,人们带上凉床、蚊帐和扇子,纷纷相聚到生产队里的打谷场纳凉。那时候,总有人会唱起家乡的黄梅戏,或者来一段京剧清唱,好个舒服自在!这就是民间的生活态度:轻松、自由、愉快、踏实,乐在其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