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7|回复: 0

豆瓣评分9.4,一部只有3集的国产片火了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58

回帖

596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6-3-22 09: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豆瓣评分9.4,一部只有3集的国产片火了!告诉你“世上最贵的工作”是啥
近日,一部只有3集的国产纪录片默默“温暖”了很多人。在豆瓣上,它甚至获得了9.4的高分,比热播的电视剧《太阳的后裔》(8.8分),《琅琊榜》(9.2分)还要高……
它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
1.jpg
非常高的评分↓
2.jpg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的是什么内容?
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寿的32扇屏风、乾隆皇帝生母的金发塔以及她80大寿的实景绘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乾隆皇帝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御稿箱、宫廷乐器——瑟、乾隆皇帝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番人进宝图》等稀世珍宝,更有幸可以看到那些残损甚至呈碎片状的文物经过大师们的修复一步步重获荣光的过程,记录文物定格下的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零距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3.jpg
相信很多人都去故宫参观过文物展览,但是恐怕鲜有人知道,这些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如果没有这部纪录片,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世上还有这么一群样貌普通,却又个个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专家。更不会知道,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背后默默付出和坚守。
4.jpg
这部纪录片共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5.jpg
正如片名《我在故宫修文物》,平淡而平常。这部剧中没有传奇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只是一群人把毕生的精力和所学,全部用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上。
6.jpg
与片名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片子里件件美得令人目眩的珍奇异宝。一件件残缺的古物在修复专家的手下,改头换面,重焕新生。
但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更是一种对千百年来传统技法和陈旧工具的传承。这大概就是日渐缺失的工匠精神吧。
7.jpg
王津,钟表组修复师,十几岁进入故宫工作,几十年如一日。
8.jpg
这次他要完成的,是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不断调试,让齿轮重新带动钟表上栩栩如生的小鸟、船帆、门扇,这些看起来笨拙无生命的东西灵动起来。
经过八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王师傅终于把这件铜镀金乡村水法钟修缮完成。
9.jpg
但因为故宫里面的钟表不可能天天开动,会对钟表有一定磨损。一般就是做静态展览,所以观众很少有机会能看到钟表修复好开动表演一刹那的样子。
展柜前的王津老师,背着手,站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他为大家没能看见摆动时的灵巧和美丽而遗憾,对着镜头腼腆一笑,说:“看着有点心疼。”
而此时此刻,从他身边川流而过的游客们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正是这位与自己擦肩而过的精瘦的长者,让他们眼中无比瑰丽趣味盎然的国宝钟表得以复原,犹如再生。
而他最大的愿望,也只是想能留下点什么给后来人。
王师傅的同事陈杨是纺织组的一名技师。
“陈杨要开始缂丝了,为了修复它,开门见喜春条”,这句话在片中旁白口中语气平平。可是,“缂丝”两字一出,便能体现文物修复是多么的耗时费力。
为了掌握节奏,工作的人需要光脚蹬机器。即使是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缂丝。
但在观展时,我们可能并不会有什么印象。因为它的作用只是一件皇家奢华版的“春联”。
就是这一件湮没在故宫数以百万计库存中的普通文物,对它的修补也是那么地精心谨慎。
《清明上河图》我们都见过,画中人物多达千人。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只为临摹一张《清明上河图》,冯忠莲女士前后花了十年时间。
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呢?青春最好的时光,又有多长呢?
这只是片中故事的冰山一角...
故宫中的文物有千万件,就算一个人终其一身,也不可能完成。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师徒传承制度,是这里不成文的规矩。
“师父”这个词,带着江湖感,让人们想起很久以前恪守地规矩。手艺人入行,得有师父带着,手把手地教。
对于新一代手艺人来说,修复工作尤其是一件寂寞的事。
不同于老一代手艺人,他们大多来自各大美院。受过艺术教育的他们,渴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但修复恰恰不需要太多的创意,它要求修复者尽最大可能的忠于原作。
能把这样一份工作坚持下去,需要的大概是一份平心静气和对文物真正的热爱吧。
片子里有人说:出了故宫,感觉像进入另一个世界。他们就在那个古老的紫禁城里,父传子,子收徒,一代代默默付出。
除了把技艺传递给后人,修复者在修复过程中,还能跟前人对话。一件文物流传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匠人之手。看着那些修补的痕迹,上一个人的性情甚至面貌都能猜到几分。
这群人似乎一进宫,就与一墙之隔的浮躁尘世格格不入。相对于外面的钢筋水泥,故宫是绿色的。七八月份,杏子成熟。大家抻出张大纸,有人拿了竹竿,高兴地接了果子。
这些早已不知栽自明清还是民国的树,果实却被现代人甜美的享用着。
还有院子里那些猫,或许就是当年御猫的后代吧。现在被工作人员善良地喂养着。它们也将和故宫里的文物一样,跟随时光,代代传承下去。
当然文物的意义,除了器物美之外,更多的是文化的延续和流传。我们之于文物,只是经过而已,而修复师,坚定地站成了保护的姿势。
如果说文物本身是冷冰冰的,那么文物修复师的手就使它们具有了温度。在镜头下,我们看到了传承千年的修复技艺,也看到了高科技的应用;既看到了沉稳和善的老师傅,也看到了平凡淡然的年轻学徒。
这些原本也许潜心工作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的修复师,这些即便人们知道也至多将其作为藏品模糊背景的修复师,他们的日常形态,一言一行,他们的喜怒哀乐……组成了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
最后,花两个多小时看看这部三集的纪录片吧,相信你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看完之后也许你会知道,到底什么才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来源:现代快报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