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4|回复: 0

清明日·话清明

[复制链接]

3206

主题

3054

回帖

9305

积分

桐网贡士

张本龙

Rank: 6Rank: 6

积分
9305
QQ
鲜花(25) 鸡蛋(3)
发表于 2016-4-4 16:4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到了丙申年的清明时节。

作为我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清明节,得到全球华人的认同与重视。每年这个春光明媚的时候,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扫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和馈赠。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节日主题

在中国的节日系统里,清明节是比较独特的。近世的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又是一个与“二十四节气”农事节令紧密结合的节日,这种节日与节气重叠在节俗史上并不多见。清明节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放飞心情、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一对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概括清明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切莫小看了这简单的八个字,其实,所有的清明节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都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所有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拔河、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而且,就一般的情形而论,这些节俗形式,其缘起并不是来自官方的律令条文,而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习俗事项。

“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千百年来,中国人向来有祭祖拜宗的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中国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当然与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质有关。我们中国人称祖先为“先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荀子·礼论》)。先人是家族血脉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他们赋予了后辈的生命,同时也确定了后辈的血统。先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需要恭敬和顶礼膜拜的。经典之作《诗经》中有很多有关祭祀祖先的诗歌,这些诗集中反映了子孙后代对祖先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建设伟大国家巨大功绩的真诚崇拜,也表达了希望祖先护佑子孙后代、降福人世的真诚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我们出现失误或者做错了事,总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老话,就是“愧对祖先”、“愧对先人”,可以明显体味出传统民俗对先人的敬重和感谢。历史上,寒食节本无扫墓风俗,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寒食节还只是一个单一性、地方性的民间节日,节俗活动也不够丰富,仅有禁火和寒食,流传区域集中在晋地。到南北朝时,其节俗活动开始出现了扫墓。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隋唐五代时期称寒食展墓。所谓“展墓”,就是省视坟墓。宋代大文豪司马光《辞坟》诗云:“十年一展墓,旬浃复东旋。”其过程大致是寒食节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坟地,然后致祭、添土、挂纸钱。因这项活动与千家万户的生老死葬休戚相关,因而在民间尤为看重。唐开元二十年,官方编修五礼时,特将寒食节上墓编入五礼之中的第一项吉礼中,使其永为恒式。此后,寒食节展墓名正言顺地成为官方认同倡导的拜扫礼节,也就正式加入了扫墓的内容。

在春暖花开、万物萌发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是一种仪式,它寄托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

“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文明传承

我国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这对弘扬清明节文化传统意义重大。清明节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因而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进一步凝聚民族精神。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尊祖敬宗、继志述事,为更好发扬清明节文化的积极意义,清明节应该成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平台。

“祭先烈”,就是生者对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怀念与景仰。在清明节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通过“祭先烈”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寄托对先烈们的无限哀思和深深敬意,表达后辈人继承先烈遗志、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敬先贤”,就是崇敬和追思那些曾经以自己的贤能、品德、才干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化名人等。 “先贤”是社会的良心和脊梁,怀念先贤,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深入推进荣辱观教育。

“忆先人”,就是缅怀先人,祭祀祖先。天下之人皆有本源,每个公民各有祖先。正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的艰难打拼,辛勤的开拓与奋斗,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继续前行的起点。清明前后,一些地方公祭“人文初祖”,人们回家“扫墓上坟”,满足了海内外华夏赤子致敬先人的心愿,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缅怀先人,“祭之以礼”,寻根追远,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传承,更是对浩瀚历史的敬畏。

今天我们怎么传承清明节文化?清明节起源于农耕社会,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传统的清明节文化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清明节的传承也在经受社会发展的考验。

当前,最要紧的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习俗以及民间艺术。

清明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它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在新时期,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 仲富兰)
PwKn37118wgp.jp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