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开明 于 2016-4-23 22:09 编辑
特别感谢大山先生 2016年春,我市民间著名人士刘成豹先生(大山)就其亲如一人的甥舅兄弟两家连体合构华厦落成这一家庭盛事,特向全市广大社会出联广泛征集其下联,后又邀请了桐城市文联的领导专家对应征结果进行了认真地筛选评审,并于2016年农历三月十八日(4月24日)在大山的故乡唐湾镇三新村村委会隆重举行了揭晓颁奖活动,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首先我感谢大山先生如此经常性、慷慨性、认真性地举行这样类似的民间征联活动,我对先生的文化义举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主要因以下几点: 第一、极大地推动了桐城文化尤其国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广泛激活了桐城民间的沉寂已久的楹联创作热情,提高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桐城市广大城乡群众应有的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文化修养,助力消减了当今社会下人们重物质、轻素质的浮躁心理; 第三、检验了当代桐城民间的文艺创作实际水平; 第四、促进了我市城乡群众的文化思想交流与融合,增进了彼此乡情和团结; 第五、提高了全市广大山区人民的社会地位及勤劳、智慧、善良、诚信的良好形象。 再次,我对这次评奖看法也简单阐明一点: 实际求是而言,由于多种原因,我市的群众楹联创作整体水平与兄弟县市尚存一定差距。这并非说,我们当今桐城市75万人民没创作“底子”和潜力,而恰恰相反十分雄厚,问题就出在我们长期缺乏应有的正确引导,宣(传)、文(化)部门的长期不作为、不积极激活与激励发展任其自生自灭乃其主因。 再具体到大山先生的这次征联评奖,虽不惜重金请来了我市文联的主要专家,但所评的结果也稍差强人意,为什么? 第一、缺乏创新。即所遴选的全部获奖对联,除了做到了按照传统的楹联创作基本要求这把尺子外,几无亮点可圈可点。 第二、毫无特质。这一点是最大遗憾。要知道,既然大山先生如此“大兴土木”,评联者就应牢牢抓住人家征联的家庭历史背景——甥舅兄弟两家相互一起连体巧构华厦,这种特殊的楹联创作体裁却让大多应征者尤其评委几都忽视了,我所创作的应征联中的“兰桂同芳”、“棠棣并春”就是我国古代文学用来特别形容兄弟友悌、互助互爱的典故横披,惋惜的是,可能有些评委根本就不懂这一奥秘,可见国学涵养还有待提高。 我想,如果出联与应联都没有抓住人家兄弟俩连体做房这一特定事例去发挥创作楹联,将兄弟、妯娌友悌与互爱如一家这个特定主题溶入上下联并作为衡量本次征联主要的内核与目的,不说一等奖,就是特等奖也未能让两家主人意犹未尽。 我们不妨来看一等奖——: 横批:欢天喜地 上联:上栋梁入新居兄弟忙前忙后 下联:开筵席斟美酒亲朋论古论今 这里除了个“欢天喜地”和“论古论今”好象让评委们喜欢上了,下联的“开筵席斟美酒”有何新意呢? 再说二等奖——: (1)横批:安居乐业 上联:上栋梁入新居兄弟忙前忙后 下联:理茶园种春梦山河有色有香 要知道,人家兄弟两家这可不是在合做茶厂厂房啊,何况他们兄弟二人(包括大山)难道还能单纯靠种茶为生? (2)横批:喜临书香门第 上联:上栋梁入新居兄弟忙前忙后 下联:下朱笔出锦句诗文颂古颂今 此联未免漂了点,有点凑的嫌疑和感觉,风马牛不相及。 三等奖以后的这里略谈了。 当然,这里特别申明,本人绝非说上面各位楹联应征者作品不好,而只对评委评比角度和水平产生了怀疑,这也是为何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对如此专业的评奖队伍却评出了如此结果而颇有微词的原因。 总之,我的观点就是要从如何充分体现兄弟、妯娌和睦一家、友悌如初的精神风貌这一特定主题上去衡量与取舍所有征联,也就是评比标准,这才是本次大山先生征联的真正目的和亮点。 本人学识有限,所言不当,望多包容。 谢谢大山先生暨全家、各位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