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六楼最西边 于 2016-7-14 15:18 编辑
“一网三群”串起颗颗爱心 -《安徽日报农村版》张波 陆杨
“向在救灾一线的汪启航学习!”“给汪启航点赞!”……7月8日晚,桐城市农夫商城负责人汪启航的微信朋友圈被这些评论刷“爆”了。 引发评论的是本报当天的一篇报道:《桐城市民营企业家、共产党员汪启航 自家受损百万 倾力救助乡亲》。当天傍晚,本报微信公众号“安徽日报农村版”全文推送了报道,引起了桐城网友的关注和转发。 面对好评,汪启航自己十分谦虚,他告诉记者:“看到这篇报道,实在受之有愧。事实上,我只是桐城此次民间救灾链条中的一环,在我身后,是一个组织有序的民间救援体系。” 正如汪启航所言,记者7月9日在桐城采访时发现,面对此次洪涝汛情,当地民间爱心人士自发抱团,编织了一张串满爱心的救灾网,有力地帮助了政府的抗洪救灾行动。 7月2日凌晨,桐城市再次拉响暴雨红色预警,双港镇、范岗镇等地多个村被洪水淹没。面对汹涌的洪水,当地政府启动预案,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与此同时,桐城市民间爱心人士也行动了起来。 桐城市民间团体金星救援队队长严俊带着自己的队友赶赴抗洪一线;汪启航的农夫商城爱心车队也整日奔波在各个安置点之间运送物资……更多的爱心企业和个人捐款捐物,一时间,桐城各地爱心涌动。 随着受灾群众的陆续转移,不少爱心人士发现,很多受灾群众短缺的物资和社会捐赠的并不一样,“有些安置点堆满方便面和矿泉水,但群众急需的电扇、蚊帐等物资却无人捐赠。” “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这一现象。”在和严俊、汪启航等企业界朋友交流时,桐城本地门户网站“桐城网”总编胡庭豪提出了这一问题。 “咱们不是有网站吗,可以搭建一个沟通受灾群众和爱心人士的信息桥梁啊。把爱心人士聚集起来,把受灾群众的呼声也表达出来,号召爱心人士有针对性的捐赠。”桐城市工商联副主席秦飞虎提议。 凭借着“桐城网”的人气优势,胡庭豪决定组建微信群,先将爱心人士聚集起来。很快,他在“桐城网”上发布了倡议书,号召爱心人士为救灾出力。短短一个晚上,500人的爱心群已经满员。胡庭豪坦言,桐城爱心群众的热情超乎所料。 为了解各个安置点受灾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桐城网”一位网名“小乌龟”的年轻女编辑主动联系灾区各个乡镇,要来了每个乡镇安置点的负责人电话和微信,又组建了一个协调指挥群,由各个乡镇负责人在群里权威发布救灾物资短缺信息。 获得这些短缺信息后,“桐城网”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把信息整理转发到另一个爱心企业协调群,这个群聚集了全市近100家爱心企业。“比如安置点缺电扇、蚊香、手电筒,我们一发布到群里,很多企业就会有针对性的捐赠。”胡庭豪说。 就这样,随着微信群的组建,桐城市原本没有统一组织的爱心企业和个人抱成了团,当地10多个乡镇的安置点也有了发声募捐的渠道,社会各界有针对性的捐助行动让受灾群众拍手称赞。 “感谢政府和爱心人士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成立的这三个群才一直有序运转至今。”胡庭豪表示,桐城的民间爱心力量十分强大,三个微信群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洪水无情,‘桐’胞有爱。” 双港镇徐杉村一处安置点没有食堂,260多名群众吃饭成了难题,当地横山庄园负责人从微信群得知此事后,立马承担了安置点里一天三餐的盒饭制作和配送。鲟鱼镇嬉子湖镇双店村停电,村民需要50个手电筒,群里求助信息发布后,很快有爱心企业主动联系捐助。 “灾难面前,政府部门一马当先主导救援,而民间的爱心力量也不容小视。”秦飞虎表示,“桐城网”和三个微信群就是一条友谊的链条,串起了一颗颗爱心,“通过‘一网三群’,每一颗爱心都会落地并传递出去。” 如今,桐城市很多地区的汛情仍在持续,这个“一网三群”的民间救助机制也在有序高效运转。 对此,桐城市文化促进会会长叶来应认为,桐城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一网三群”的民间爱心救助体系,体现了桐城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大爱和智慧,“这种精神不会因为洪水的退去而消失,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这一新生事物,并牵头组织引导,不断完善,让这个民间救助平台能长期化、长效化。” (图片为桐城网大胡及工作人员协助各爱心企业配送物资到受灾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