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文都老夫子 于 2016-7-27 12:19 编辑
刚在微信朋友圈内看到一条信息,海子家人受邀参加中国青海<德令哈>第三届海子诗歌节,看到那位80多岁的母亲在台上念儿子写的诗,我的心中很不是个滋味。
这种滋味缓缓演变成下面几小段文字。我不懂诗,但我尊重诗人,尊重包括海子在内的所有诗人,这几小段文字如对他们有所冒犯,那只好先请谅解。
一、作品、祭品
这些年我们究竟是在品赏海子不朽的作品,还是把海子当祭品来与文学神殿对接?
如果说人类的精神家园真的需要一些祭品的话,海子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永远一颗童心,纯洁的灵魂,对诗歌的执迷钟情,没有人逼,是海子自已跳上了祭台。
现在,在青海德立哈,海子母亲就站在祭台边,祭台上摆放着她的儿子,她在呤诵儿子的作品。
这不叫残酷,那你告诉我,还有什么叫残酷?
二 诗和远方。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诗,不能没有远方。但对于海子父母而言,这个家真的不要什么诗,不要什么远方。
是诗,把他们的儿子带向了远方,带到了遥远的德令哈,带到了比德令哈更遥远的天堂……
诗和远方对这个家庭而言就是灾难。
这个家庭不要诗和远方,要的是苟且,是平淡的生活。
作为母亲,她宁愿要一个时常能见到的眼晴不太好腿有点跛甚至有点轻微智障的儿子,也不要一个说去就去一去就不回头神仙般的海子。
三 海子现象
如何看待海子,怎样纪念海子?众说纷纭。我只想讲一点,借用网络上一句话:灵魂可以远足,但不要轻易去天堂。
诗歌不能代替生话。诗歌可以没有,生活不能中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天才般的美好想象,也是现实生活中富人的一处处海景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