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苇过江 于 2016-8-31 08:35 编辑
人言: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在:水浒多血腥打斗场面,年轻人自控能力差,善模仿,恐受水浒影响乱出手。三国呢?计谋奸诈充盈其中,会让年长城府深者更专于算计。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可绝对。看这两夲书时要注意选时,以免负面影响倍乘,但更重要的还是看谁在看,怎么去看。
氷浒这夲书我是上初一时看的,后来断断续续反反复复看,直到咋天还看了几个章回。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年一直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从不寻衅滋事,或用拳头解决问题。除了刚刚工作时路遇几个小痞子挑事被迫武装对峙外<人身安全受威胁>,同别人再没有肢体冲突迹象。可以这么讲,水浒对我没什么不好影响,基于这种思路,中学语文教材编者拟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从教材中移除,我觉得不妥。
小说是从别人处借来的,一看就着迷。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环环相扣,欲罢不能。那是一个全民族崇尚英雄敬畏英雄的年代,水浒里有规模化的英雄,是英雄的集结地。真佩服施耐庵的笔下神功,这些英雄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可敬可爱。就是坏人也坏出个特色来。
我当时喜看水浒还有另外一种需求,那就是要在精神层面满足食欲。那时农村确实很穷,多数人家一日三餐吃的很差,现在人饮食怕油脂惧三高,而当时油脂肉食则是我的最爱。这种最爱家中厨房是很难找到的,我只好求其次,决意在书中找。
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时的我对黄金屋对颜如玉兴趣都不大,我最想吃肉,饱饱的吃一餐。
水浒满足了我的想法。书中时不时就有切几斤牛肉,弄只整鹅类描写,勾的我神思飞越,口水连连,好汉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消遥自在,我恨不得即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书中过了食瘾,但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回到现实,我还是我,腹中无物空转。
在夏秋之季,我会打雀子主意。那时有一种鸟雀叫山鸦雀,或大眼睛雀,在枣树上枣子成熟时,它爱啄食。当鸟儿在采食鲜枣时,我会想各种办法让它受到惊吓。受惊吓的鸟儿第一要务是逃命,受夲能驱使,它受舍弃到嘴的美食,尖叫疾飞。
鸟雀选的枣子往往在大树顶端,又大又红,这胜利果实我要好好品尝,细细品味枣子的清脆甜爽。回过头再想想,我当年做法似有些不地道。
看书食枣神游,日子清苦中也夹杂一丝甘甜。但过这样的日子也有风险,那就是父亲的干预。
我看小说母亲不怎么管,就是管也是轻言巧语的,我一点也不怕,父亲则严厉得多,主要是从文化课学习我的前途考虑。印象中父亲绝少打我们,但他有比打更厉害的招数。那就是长时间训话。
父亲是数学老师,他讲话喜欢长篇大论。当他认为子女犯错的,会找来一个个训话。那种训话对人的精神心理有较高的要求,往往就学习意义一点就讲一个多小时<听过多少次>,中间会用很多排北句,感叹句,古今中外身边事,不时还有提问。
有几次让父亲训的难受,心里想,宁愿打一下就了事。
人都有奴性,所谓自觉都是相对的,由于畏惧父亲的另类惩罚,我看水浒一般等父亲不在家时看。或者夜晚躲在被笼里将头脚盖严打手电简看,是觉得有点闷,但尚不至于缺氧而亡。(的间不长)
今天,我也是老师,一位资深老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应怎样怎样,如何如何。老师这样讲没错,但人都有惰性,绝对自觉很难做到,我当年就不太自觉。
不太自觉,需外力修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