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1|回复: 0

[视点] 挖花生

[复制链接]

1434

主题

1973

回帖

4375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4375
鲜花(57) 鸡蛋(0)
发表于 2016-8-8 09:4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都老夫子 于 2016-8-8 17:25 编辑

1、   挖花生

          秋天的某个日子,花生熟了,该收获了。收获花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手紧抓花生秧子用力拔,二是用锄头等工具挖,无论用什么方法,想一次把花生弄完都很困难,反反复复挖、找,多多少少都有些收获。

收获花生最为快意的时刻是白白的<老花生呈铅灰色>猫瓜似的花生被带出泥土,让人觉得过瘾、带劲,后来零零碎碎再挖出一个、两个的易累、易疲劳,几次反复就不想再动了。

当你认为花生挖的差不多所剩无几时,一场雨会告诉你:错了。一场雨过后,地里隐藏在泥土中的花生被雨水剥去了泥土的伪装,一个个显山露水,白生生的,特别显眼。再过几日,在雨水浸润下怀胎数日的花生竞相吐出新芽,一棵接着一棵,翠嫩嫩,娇嘀嘀的……


2、  错别字

       文章写多了,错别字也就多了起来。就我个人而言,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有些字夲来就不怎么熟,又懒得查字典,想当然的写,结果出错了。另一个是手机手写原因,电脑打字太慢,我喜欢在手机上用手写,这种方式快捷方便但易出错。

文章作者要对自已的文字负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篇文章错别字过多是文章品位低劣的一个直观表现。正因如此,每篇文章写好后,我都反复看几遍,尽量在文章呈现给读者之前把文字方面硬伤除去,但由于长时间看电子屏视力疲劳,自已写的太熟思维往往跑在视线前面,二者不同步。这样好多错别字当时没能及时发现。

等过一段时间,静下心来回过头来再看自已曾经洋洋得意的一段段文字,发现错别字连篇,如同雨后花生般显目耀眼。难道这就是我写的文章?简单的字都写错了,个别句子还狗屁不通。拿这样的东西给别人看,自感羞愧。


放暑假时,我想到了一个对付错别字的好办法,把写好的文章放到上届学生微信群,发挥群体力量,让学生去审。这些学生挺有意思的,一听说老师写的文章一个个来劲了,各种溢美之词朴面而来,把语文老师教的功夫全用上了。我明确告诉他们,老师发文过来,不要你们审“美”,要你们审“丑”,给老师找错别字,找病句,文理也可审一审。

意图明确后,这些弟子挺卖力的,不讲这篇文章思想性怎样,写作技巧怎样,至少错别字没了。


3、  秋雨文

      在和学生谈写作时,有一个学生提到余秋雨,说她很喜欢秋
雨散文,问老师可喜欢。

我说秋雨散文我读过不少,看他的散文,我能感知一个知识精英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对现实正义良知的放声呐喊,其文情理交融,行文独特,文章有张力有气势,思想有深度有力度,文字优美精致,有不少句子富哲理,耐人寻味,堪称经典。


余秋雨以自已独特文笔为中国沉闷的文坛镸下好大一块秋雨型巨石,击起好大一片浪花,连续好多年,涟漪不时泛起。

秋雨以他的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至尊<或固有>地位,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

但是秋雨文确有不少瑕疵,他处理这些瑕疵的态度更有瑕疵。秋雨游记散文多有对历史文化解读感慨,秋雨是语言文化大师,社会历史可能是他的短板,他在文章中犯了不少知识性错误,别人写《石破天惊逗秋雨》决非空穴来风,秋雨不认错,态度蛮横,有失学者风范。

其实文章有粗漏不妥之处是很正常的现象,知错即改尽量减少错误再次发生就是了。

我能找几个学生给我看看文章,秋雨更有条件这样做,他身边就有好多硕士,博士,他的朋友圈内什么专家没有?把身段放低一点,所谓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不管怎讲,秋雨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文学巨匠,他虽然未获xx奖,但他的作品在,奖杯会生锈,作品是不朽的。时代需要大师,我们仰望大师,希望我们心目中的大师走的更远。

于是,我冒味地对秋雨大师多说了几句。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