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1427
- 积分
- 9305
- 威望
- 6259
- 桐币
- 72
- 激情
- 23852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04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1-13

桐网贡士
 
- 积分
- 9305

 鲜花( 25)  鸡蛋( 3)
|

楼主 |
发表于 2016-9-9 09: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俞德鹏在其著作《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一书中提到:城镇非农业户口买卖曾风行一时。1992年4月以来,全国多个省份都出现了以建设城镇集资为名,明码标价,公开或变相出卖城镇非农业户口的现象。多数地区一个“农转非”户口为4000-8000元,河南省多在10000-15000元。
有关部门统计,到1993年年底为止,全国大约有300万农民购买了城镇非农业户口,城市政府收款约为250亿元。
不过,“买户口”之风很快被中央叫停。它留给枞阳人的记忆,就像一把改变命运的钥匙。
多位来自枞阳东部乡镇的居民坦言,四五千元在当时并非一般农村家庭能承受,但身边还是有不少人想办法去购买。距离近、厂矿多、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多的铜陵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人

铜陵长江大桥南侧收费站。
曾经“望城市户口兴叹”的枞阳人未必想到,20多年后,家门口的铜陵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改革样本”。
从均衡教育到公车改革,从试水社区综合管理体制到全面撤销街道办,先试先行的铜陵总是能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2011年11月,铜陵再次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开启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此次改革包括取消原来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统称为铜陵市“居民户口”,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此外,对外来人口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外来人口平等享有社会待遇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促使铜陵率先迈出这一步的原因是吸引人才的需要。
2013年,铜陵市城乡一体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钟和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是铜陵户籍改革的初衷,这确实对铜陵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之相对应的,是江北的枞阳已成为安徽省的劳务输出大县。据《安庆日报》报道,2008年,该县有24万人从事劳务输出,年创劳务收入20亿元以上。从上述数据看,全县超过1/5的人口都在外地。
老家在枞阳县陈瑶湖镇的郑瑶很久没回去了。大学毕业后,她留在合肥工作,亲戚朋友中,年轻一点的几乎都在外地。
“村里没什么人了,就剩老人和小孩。”在郑瑶印象中,外出打工是家乡的传统。种地收入少,就业也没什么机会,大家纷纷涌向江浙沪、北上广。
这次枞阳划归铜陵,郑瑶坦言,论经济实力,划过去更好,但并没有觉得和自己有太大关系。她暂时也不会考虑去铜陵就业,“就算‘用工荒’,但岗位也未必合适”。
无论留下还是外出,枞阳人无时无刻不在衡量家乡的机遇成本。
在枞阳西面,是昔日的安徽省省府安庆。和全国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它拥有辉煌的过去和璀璨的文化。枞阳划走前,安庆全市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在安徽省仅次于六安,户籍总人口620万人,位居全省第六。
然而,无上的荣光属于过去,安庆的“大”,不等于安庆的“强”。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芜湖GDP总量首超安庆,位居全省第二。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芜湖GDP年均增幅达到15.9%,而安庆则仅为1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被芜湖赶超的这一年,安庆GDP增速更是跌到了谷底,成全省倒数第二。
相比之下,枞阳东面,长江对岸的铜陵则发展得颇为顺利。
2013年铜陵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5年来,全市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279亿元增加到610亿元,财政收入由50亿元增加到127亿元,分别增加1.2倍和1.5倍。
作为安徽省人口最少的城市,铜陵各项经济指标人均值也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以2014年为例,铜陵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市实现人均生产总值(GDP)97192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3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5元。以上三组数据,分别是安庆的3.3倍、1.3倍和1.8倍。
文

翻新修建的普济圩农场中学(现更名为铜陵市第二十中学)。
铜陵的崛起让一些枞阳人看着“心痒痒”。
有低保户说,枞阳农村每人每月的标准是200元,铜陵城乡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479元。
有中学老师说,年收入加起来是4万元出头,铜陵市里和他资历相仿的中学老师每年的收入是6万元。
乡镇干部们对自己的收入讳莫如深,但也承认铜陵同等级别的公务员,整体待遇要比枞阳高一些。
对于枞阳的现状,宋国权不是没有预估。
他告诉澎湃新闻,区划调整后,马上要着手的就是让枞阳人的各项待遇标准向铜陵看齐。
这其中,包括医保、养老、低保、五保供养等9项民生类支出。考虑到枞阳县财政的承受能力,市政府正在研究,初步考虑主要由市里承担。铜陵市为此要拿出8000万-9000万。
至于公务员收入,宋国权解释,公务员工资是全省统一规定的。地市间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津补贴以及年终考核奖金各有不同。此外,不同地区的乡镇,工作经费也有区别,届时枞阳也会有相应调整。
但也有一部分铜陵人对枞阳划归铜陵并不“感冒”。
一部分铜陵人认为,枞阳划过来,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一定细究,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小孩升学竞争更激烈,市区房价有所提高。但这些推测的实际影响会有多大,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
在枞阳人看来,东部乡镇居民对枞阳划归铜陵的支持力度大于西部。一些此前长期在安庆深耕、已经积累一定资源和人脉的人士可能需要转移重点。当然,前提是他未来的发展与铜陵有密切关联。
明确反对把枞阳划到铜陵的,主要是一些对安庆历史文化有着高度认同感的人士。
一位在广州工作的枞阳籍人士向澎湃新闻坦言,“在外面说安庆,大家基本都还知道;说铜陵,很多人都没听过。”
这种心声,一定程度上源自外界对安庆与铜陵在历史文化方面的认知差异:前者建城已近800年,还曾在178年时间里作为安徽省府;而后者,到2016年为止其建市史仅60年。
更为重要的是,包括枞阳在内的安庆,近现代以来产生了太多在各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人物,“随便举一个就能让铜陵‘哑口无言’”。而发端于枞阳、桐城两地的桐城派文化,更是让全国各地为数不少的枞阳知识界人士有着发自内心的骄傲。
历史上,枞阳和桐城曾共为一县,一直到建国初期两县才分立。与清王朝相伴始终、对中国古典学术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桐城派,也一直为两县所共有。
在枞阳县政府官网上,著名的“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和姚鼐,均或依出生地、或依祖籍地被视作枞阳历史名人;原桐城籍学界泰斗方以智、吴汝纶等,与现枞阳地域的浮山、会宫等地也属同气连枝。于是乎,在当地民间,便有了“枞阳出人,桐城出名”的说法。
时代发展到今天,尽管桐城派的辉煌早已走入历史,非专业人士所知不多,但200多年的浸润犹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认知,仍然在不少方面影响着枞阳人的为人处世。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育上。
外界很难想象,这个劳务输出大县,拥有超高的陪读比例。在该县最好的高中浮山中学周边,民宅几乎全部被租用,房客正是学生及其家长。
“学校有宿舍,但基本都是空的,超过90%的学生都在外面租住。”浮山中学一位教师告诉澎湃新闻,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指导功课,也就是做做饭洗洗衣服。但即便如此,他们宁愿放弃打工收入也要来陪读。
脉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数百年来,桐城派的祖训在枞阳世代传承。
在这里,读书改变命运仍是大多家庭秉持的理念。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考上大学,进城工作,实现一代好过一代的家族根脉传承。
而在一部分枞阳人看来,这样的历史传承和现实生活,才是他们的“脉”。它既包括文化认同上的“文脉”,也内嵌了家族传承上的“根脉”。如果枞阳划到“没文化”的铜陵,作为精神家园的“桐城派”文化也将被割裂。
这样的看法也有人不认同。
铜陵市博物馆副馆长刘宝林坦言,从近现代看,铜陵的知名度是不及安庆,但如果往前推,“铜文化”在铜陵的延续也有3500多年历史。
“大诗人李白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可以说是中国‘工业文学’的起源。”在他看来,各地文化有不同类型,安庆的农耕文化突出一点,铜陵的工业文化更明显一些。两种文化并不冲突,反而可以互相磨合、融合,从而带动文化创新。
现任枞阳县浮山镇党委书记章宪法是历史老师出身,对家乡文化有多年研究。
他指出,在安庆,枞阳是个很特殊的地区——它处于该市的最东端,虽然长期隶属安庆,但又和该市其他各县区有明显不同。
“枞阳的历史,一直就是跨江发展的历史。”章宪法认为,枞阳“近吴越而远荆楚”,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以及民间社交圈,都明显地偏重于向南、向东。改革开放后,枞阳外出、经商的很多,几乎集中江浙沪地区,仍然沿袭着向东、向南的传统,并非一时的偶然现象。
章宪法同时表示,枞阳不仅与安庆诸县差异较大,即便和曾经同为一县的桐城相比,差别也很明显。
西周时,枞阳为宗国,桐城为桐国,汉代将两地合一设置为枞阳县,以“枞阳”为县名先于“桐城”。新中国成立后,实际上是恢复了枞阳的汉邑故名——枞阳县,将当时的县城地区保留为桐城县。
对于这一决策,章宪法的理解是主要出于两个因素的考虑:一是长期的历史气候变化,两地的水域相连日见淡去,形成地理分割;二是传统航运时代为现代交通所替代,两地联系越来越不便,各种交流圈几乎断裂,无法统一治理。
“清光绪末年及民国年间,即两次出现枞阳乡绅联名请愿,要求两地分治的民间呼声。”他认为,如果枞阳和桐城当初可以分开置县,此次枞阳划归铜陵也应看作一次正常的区划调整。
毕竟,“桐城文派”历史影响巨大,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它是一种“文学流派”,不存在地域方面的局限。认为枞阳划归铜陵可能存在文化上的割裂,多半出于外界的想象,或一知半解,或望文生义。
铜陵教育界一位原籍枞阳的教师也向澎湃新闻指出,拿“桐城派”说事反对枞阳区划调整的人大都已不在当地发展。
他们的这种认识,不排除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辨识度较高的地域文化标签,以获得某种带有优越感的历史文化认同,却较少考虑当地百姓的实际物质利益。
“不客气地说,这些人就是自己远离家乡了,却还让别人困守在那里,以满足他们不正常的‘思乡病’。”上述教师这样表示。 (第一播报编辑·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