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认的才女,毕习习会四种语言,十年前来到英国牛津读书,后于卡迪夫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当地酒吧认识了小自己一岁、担任酒保的Matthews后,两人交往并同居。
毕习习不但单独支付房租、水电费,还替Matthews买车,并支付他其他帐单,更经常买各式礼物讨他欢心。然而谁能想到,不断地付出却成为噩梦的开始。
法医鉴定毕习习肋骨多处折断,颚骨骨折,身体多处瘀青,死于「多重钝器伤害」。此外,尸体上有许多陈旧伤,应是长期遭受暴力殴打所致。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在遭受两性暴力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及时止损、寻求支援暴力受害者、为什么她们不离开?
TED演讲:为什么家庭暴力受害者不离开?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她自己的故事。
如何判断伴侣是否有暴力倾向
首先规避第一个误区——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不代表就不会有家庭暴力倾向。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所有年龄层、种族、阶层和教育背景的人群中。
每年有上百万人,掉进被伪装成爱情的暴力陷阱
演讲者是一个拥有高学历和成功事业的现代女性,而曾对她施加家庭暴力的男性,同样优秀,且聪明而幽默,支持甚至崇拜自己的伴侣,认同支持她的事业,毫无半点显示出控制及家庭暴力的倾向。
某些家庭暴力行为可能潜伏多年,他们从引诱受害者出发,慢慢孤立她,最后再实施暴力威胁和恐吓并观察她的反应。
但是,家庭暴力的成因中最为突出的两点是:
1.心理理论:施暴者充满嫉妒心、过度依赖、控制欲极高,受暴者精神压抑、过度依赖、极度缺乏安全感。
2.暴力循环:生长在暴力家庭中的人,通过习得的行为,将暴力传至下一代。
假如你的另一半对你有超出正常程度的依赖和控制欲,例如在任何情况下一旦你没有及时给予他回应便会暴怒…又或者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中,建议你更多地关心他,并且对他做出多一点的观察。
面对爱情和可能潜伏的暴力因素,你需要提高警惕,重新衡量你们之间的未来。
她们为什么不离开
显然这是个疑问,但永远不要问她们:“你们为什么不离开?”面对被害者,这是个错误的问题。
这是人们问过的,最让她伤心和痛苦的问题
也许她们害怕,数据和事实都表明,“离开”不会简单终止对方的暴力,而会使对方的暴力加剧。也许她们不知去哪里,离开需要金钱 。
也许她们以为一切会好起来。也许她们是为了孩子。也许她们是害怕外界的流言蜚语。…
你是否了解她们的人生?你又是否能知晓她们面对的艰难?一句“你为什么不走”,在这些沉甸甸的现实面前,轻飘飘毫不负责任。
甚至,在长时间的家庭暴力之下,一个受虐的女性不离开的理由甚至可能不是心理原因,而已经是病理原因。
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应该离开他”,这句话帮不了毕习习,也帮不了许多正在经受同样苦难的女性。
作为本人或旁观者可以做什么
其实重要的不仅仅是怎么看出自己的另一半有没有暴力倾向,质问受害者为什么不尝试逃脱。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能否下定决心离开他以及怎样离开他?
远离暴力,靠的是勇敢打破沉默!因为所谓的“crazy love”,她们都曾以为自己是唯一能够帮助另一半摆脱心魔的人。面对偶尔的忏悔和歉意,如何认清现实,懂得“止损”才是有效的心态。
美国国家防家暴热线统计数据:一个家暴幸存妇女平均要尝试七次才能够彻底离开施暴者。很可惜,事实上,很多人就在这七次的反复中,被残忍地打死或者打残。
没有人应该活在对爱人的恐惧里,任何时候,家庭暴力都不应该是受害者的错误。发现苗头,及时求助,才能避免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而当你的朋友因为家庭暴力向你求助时,千万不要指责或者歧视她,如果幸存者暂时不愿意离开,也不要批评她!耐心聆听,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鼓励她向有关机构求援!
在毕习习家暴致死的新闻里,网友给出了不同的评论:
是的,我们无法逼迫一个人做出何种选择。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殴打女性是一种严重的暴行,受害者不是该谴责的一方
早前已有国外公益广告呼吁:不要对女性使用暴力,即使你手捧鲜花!而相比呼吁,我们又更想看到:当一位女性终于下定决心寻求帮助的时候,有专业的、了解受害者心理创伤的人给她提供帮助。我们要更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与严重性,站在受害者一方,给她们以支持和鼓励。而假如你正在遭受家庭暴力:说出来!
说出来!
说出来!
远离暴力第一步,
是勇敢打破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