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走进桐城市双港镇龙山村学堂村民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三变试点村庄”的招牌,顺着招牌指引的方向,沿着刚修的还未硬化的石子路一直往前,沿途所见,过去的荒山荒地刚修整不久,已经划片种上了桃树、杏树、梨树、葡萄、桑树……果园里,果树抽苗很高,长势良好,工人们正在给果树施肥、喷药……在连片的果园之间,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大小不一的水塘,口面小的放养了莲花,稍大点的已经放了鱼苗……
这是桐城市双港镇龙山村学堂村民组38户人家对农村“三变”改革的探索尝试,短短三个月时间,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村庄整治规划整体框架已经拉开、略见雏形。
龙山村学堂村民组是一个古老村庄,有42户人家133口人。多年来,由于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无人打理的村庄也日渐荒芜,到处杂树杂草丛生。但村庄离双港镇区很近,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东接嬉子湖,南邻巨石山、大龙山,村庄三面环水,地形地貌独特,土地、水域资源非常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村民眼中的风水宝地。
如何让这块宝地产生效益,为村民增收发挥作用?一直从事塑料生意的学堂组老党员、村民组长汪晓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今年年初,平常关注农村农业发展的他,从中央一号文件里看到了家乡发展机遇。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部分指出:“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于是,汪晓川与他在村任文书的侄子汪大干商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尝试农村“三变”改革,他俩首先向学堂组亲人们发出了整治村庄环境的倡议,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和拥护;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又按照自愿、自立、互利的原则,成立了“桐城市学堂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了《合作社章程》,汪晓川任社长,每位入社村民都在协议的签名上按下了自己神圣的红手印,农村“三变”改革,大家说干就干!
“资源变资产”——社员们将集体的以及社员自己的闲置荒山、荒地、水塘、农房等资源都集中起来变成资产入了股。汪晓川介绍说,目前,学堂组已有159亩闲置土地、117亩水域入股。首批130亩荒山、废地已经开挖、修整成片,集中发展葡萄、蓝莓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沿村庄道路种植了一些名贵景观树;水塘也投放了一万余元的鱼苗。
“资金变股金”——如果说资源变资产是将资源集中,那么,资金变股金就是将农村分散的资金集中,用在集中的资产上,做项目、做产业、做大事,增加农村集体和农户收入。社员们经过商议,依自愿原则,按每股5000元的标准,以户为单位通过现金方式入股。很快,全组除了4户五保户外,其余38户分别从5000元到60000元不等全部现金入股,总股金达到55.5万元,这些资金将通过合作社集中用来发展特色、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以及下一步的民宿体验旅游产业,目标就是把学堂村民组打造成农旅产一体化的旅游村庄,汪晓川信心满满地说。
“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最终的目的是让农民变股东,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汪晓川笑着说:“现在才开始‘变’,一时还看不到效益,社员们只能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果园管理等劳动中获得一些工资报酬,等合作社投资的产业有收益时就可以按股比获得分红了。”
谈到下一步发展,汪晓川既有信心也有一丝焦虑,一方面,村民们高涨的改革热情让他不敢放慢前进的步伐,同时,经营主体的缺位、资金和人才的缺乏又常常使他寝食难安,毕竟,一个村民组几十户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不过,好在有市、镇、村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份,安徽省委一号文件——《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三变”改革试点。
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鼓励和支持,学堂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汪晓川和他的社员们更加信心百倍,他们坚信:改革的春风、政策的惠风一定会吹变学堂,在不久的将来,学堂村民组“三变”改革尝试一定会见成效、结硕果!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吴文舟 胡文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