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寻亲者所描述的老家地理环境疑似即今桐城市鲟鱼镇,有七成可能性......。 巧的是,这位大姐被拐失的那年前后即1983年 ,正是1980——1982年我考入池州一中读书的岁月,那三年的寒暑假,我都得自故乡桐城县双店人民公社的鹞子石或菜子湖中的燕窝山乘原桐城县船运公司的小机班客船抵达枞阳县城关镇,俗称“上枞阳”,再转坐三轮车经枞阳大闸去下枞阳歇一宿,次日改乘小轮去贵池。好在1980年我已18岁(1963年生),所以对下枞阳、鲟鱼当时的周边记忆明显要强于这位时仅7、8岁的小姑娘。
下面我就当时自己对这地方的记忆结合这大姐的童年印象谈谈是否疑似即现桐城市鲟鱼镇。
她说,“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大江边,家里五口人,有爸妈、哥哥、弟弟。因为家里住不下,爸爸妈妈和我们搬到一座山脚下的神庙里住,山蛮高的。”——这坐山疑似即枞阳县白鹤峰,在枞阳闸附近,山不高,还不及今桐城市嬉子湖镇的松山高,但森林异常蓊郁,小孩很易看成“蛮高”的。但她言其山脚下有坐庙我甚不清楚,因那时我记得全国各地城乡庙宇都极为罕见,主要是文革的破除了。所以当时枞阳白鹤峰下究竟有无庙我现不敢断定。
蒋送香说,爷爷奶奶住在河边的家里,庙离河边爷爷奶奶家不远。“河是弯的,并不是长江,应该是内江,上面没有船来往。河边能看到对岸,靠我们家这边的河边有一排大树,好像河在庙的西边。”她说的是疑即鲟鱼镇西南岸的近江河面,但船只不是没有,而是极少。
我印象最深的倒是那时鲟鱼这小匝地怎么到处还有废弃的猪圈?
“庙附近没有塔,外面好像有猪圈,但没有猪在里面。每天到庙里拜的人,会带一大盆黑色粘粘的食物,这种食物凉了就不粘,一大坨,要切成一块一块吃。他们拜完了就把这个食物送给我们吃,我们平时是吃米饭的。”蒋送香说,自己家附近有田地,种什么不清楚。还有座能通两辆车那样宽度的桥,桥不长,3米左右。 蒋送香所言的“黑色粘粘的食物,这种食物凉了就不粘,一大坨,要切成一块一块吃”这很明显就是桐城特有的民间小吃——“山(芋)粉搨(烙)粑”,不是真的黑色,而是深棕色,极象咖啡,远看似黑颜色的,但真正上等山芋粉粑看起来应是浅黄色、半透明状的,质量差的看起来略显黑色。 她说的极有意思的是这句话:“还有座能通两辆车那样宽度的桥,桥不长,3米左右”,如我说的没错,疑似即枞阳大闸的桥面,但明显不止3米,因儿童的视、听、触等感官认识弹性较大。 蒋送香说,老家没有车站,要坐车时就在路边等车,街上还有电影院,只有一层,街上的房子是一层高用砖头砌的瓦房。——这疑似即枞阳闸附近去安庆的班车,她指的房子疑似指原枞阳县城关沿菜子湖(当地称枞阳河)北岸的沿河民居。我印象里1980年前后,枞阳县城关沿河都这样的二层楼民居。 她说,在老家,爷爷的叫法好像叫爹爹,叔叔好像叫椒椒,印象中还有一个叫“大大”的称谓,这是安庆、桐城、枞阳一带方言。
要想快速、准确地找到蒋送香亲人,唯一办法就是基因测序,一是科学、可信 ,二是快速、准确。因为时过境迁,即使蒋送香能准确回至当时的老家原位,也无法再辨认和确定这正是自己家乡,因世界变化太快、太大,何况又在当今的改革开放时代。
所以,我认为,绝不能轻易用“刻舟求剑”、“椽木求鱼”之法即记忆印合法来寻家。特别对于象蒋送香这样已失踪几十年在当年却还是少年儿童者,因少儿记忆远不同于成人,与实际误差出入太大,不能作为寻亲依据,只能作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