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69|回复: 0

[第一时间] 合工大学子寻访古城文都:探寻古城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370

回帖

1809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1809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7-8-22 08: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933412_992173.jpg

  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接江趋淮,以雄霸明清时期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而著名的文都之地,是一座名叫桐城的古城。

  为了深入调查“一带一路”发展下古城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状况以便提出可行性措施,8月18日,合肥工业大学赴桐城特色文化调研团前往桐城市开展了特色文化实践调查活动。

  美丽文都处处皆遗址

  初见桐城,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古城建筑典雅,曲折回旋,神秘而古朴。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

  城中保存完整或经修复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其中以文庙和六尺巷最为著名。文庙建筑,石坊冲天,飞檐凌空,尽显文豪风采;六尺小巷,青砖灰瓦,幽深寂静,彰显礼让之德。

  一位在公园看书的老人,在得知团队队员的来意后,向实践队员们扬了扬手中的桐城文学书籍。“桐城这个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当时的桐城派,文人大家层出不穷,‘天下文章皆出于桐城’也因此被称作‘文都’。还有六尺巷展现了我们桐城人谦和礼让的美德,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这种美德。”老人说完会心一笑,眼神里的流露出的自豪不言而喻。

  文化遗址显古城风采

  循着醒目的标识,队员们来到了六尺巷,映入眼前的是百余米长的青灰色古巷,地面由鹅卵石铺就,墙高约两米,块砖垒砌,巷两端各有一座牌坊,横额之上分别镌刻有“懿德流芳”、“礼让”之语,巷前有一块巨石,其上有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刹那之间,礼让之魂油然而现。

  一位散步的老人,兴致勃勃地向队员们介绍了六尺巷的详细故事,老人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自从春晚六尺巷火了之后,政府重修宰相府,加强管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学习,这儿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你们可以去文庙里参观桐城派陈列馆,桐城也被誉为文都啊”老人最后语重心长的说道。队员们沿着老人指的方向,继续向文化古城探索。

  来到文庙,走进展览厅,队员们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桐城派陈列馆,老师介绍道“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雄霸文坛两百多年。时至今日,还有很多文人纷至沓来,瞻仰旧日文豪之风采。诸多名士除了潜心笃志于文学,还致力于办学育人,济世救民。文化是根,情怀是魂啊!”短短一番话道出了桐城派文学当时之地位,也道出桐城派文人爱国之情怀。随后又带领队员们瞻仰了姚鼐、曾国藩等名士的文章书法作品,队员们无一不惊叹景仰。

  “虽然文庙和六尺巷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极大地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但是桐城还有很多文化遗址并未像它们这样为人所知,保护与发展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解说员老师最后略有担忧的说道。

  保护发展任重而道远

  礼让的传统美德,淳朴的民风民俗,小城的古色古香,学派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所有的一切都凸显着古朴与现代、保护和创新,凝聚着古城人民的智慧,展现着古城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这里文化底蕴深厚,遗迹众多,经济发展却相对薄弱,导致某些文化遗址保护不足,这是如今这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将古城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与文化遗址相结合;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挖掘其背后发展潜力,促使旅游业带动古城本地经济发展,继而加强古城的维护与发展。”古城文化委向队员们介绍道。

  走访调研的时间很短暂,却引发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诸多这样的特色古城,发展和保护相互促进是古城维系的核心,对于古城的未来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加大重视,在如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让文化产业化、消费化、生活化,促进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探索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