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6|回复: 0

[词赋曲令] 《琴瑟集》(附录、程演生诗词 、苏雪林诗词)三十三、

[复制链接]

346

主题

676

回帖

1343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1343
鲜花(12) 鸡蛋(0)
发表于 2017-12-16 1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大学校歌
     1933年由国立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安徽大学校歌》,被尘封了74年。2007年在复旦大学图书馆被意外发现。据发现者、该校历史系教授陆发春介绍,校歌的词作者为当时国立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曲作者为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萧友梅先生。20071024日,安徽大学对外发布公告,正式确认这首被发现的校歌为《安徽大学校歌》。歌词全文如下: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 先师程演生(1888——1955),譜名存材,一作衍生。字源铨,号总持,别号寂寞程生,天柱外史。安徽怀宁平山程家大屋(今石牌镇牛行村)人。与陈独秀为挚友,对陈独秀从事新文化运动予以积极支援。是严复学生,后留学英、法、日等国,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士。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教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员,曾赴法国、土耳其、阿富汗等国考察,代表国民政府与泰国签订通商条约。民国22年任安徽大学校长,兼任安徽通志馆副馆长。先生晚年主管安徽学院,应酬诗文皆命余代撰,今日思之不觉惘然。
二、苏雪林诗词
        苏雪林(1897——2000)女,享年103岁。是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冰心齐名的中国四大才女之一。著名作家、教授、诗人、画家。先后于沪江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是程仁卿的老师。
      附:转载石楠《我写苏雪林》

我终于了还了一个心愿,完成了苏雪林传。
在我走进文学圈前,并不知道有苏雪林这个人,我知道苏雪林这个名字,是我写《画魂——潘玉良传》搜寻资料的过程中,偶尔看到一册1982年出版的《新文学史料》,上面有则苏雪林生平介绍,我这才知道五四之后文坛上还有一个叫作苏雪林的女作家。这之前,我从未在报刊上读到有关她的讯息,这之后,也很久没有看到她的名字,她在我的脑海匆匆而过,没在我的记忆中停留。她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是十多年后的事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海风出版社出版了《画魂》繁体字竖排本,也是皖籍的台湾著名资深女作家张漱菡在《妇女周刊》上写了一篇题作《画魂之光》的文章介绍,苏雪林读了这篇短文后,写信给张漱菡,要借《画魂》看,张就打电话给海风出版社,出版社便寄了本给她。她读后写了篇一万五千多字的读后感,发在《中外杂志》上。她把这篇文章复印一份寄给了张漱菡,托她转寄给作者。原来她和潘玉良是留法同学,她们是乘同一条船到法国里昂中法学院去的,她在文中回忆了很多她们交谊的趣事,对小作多有褒奖。我很感动,写了封信去表示感谢。她收到我的信后,复印了1928年她观看潘玉良归国画展写的一篇万言画评,并在其背面给我写了封数千字的长信。她在信后还谦逊地说她“今年九十五岁,手颤眼花,写不成文字,请勿见笑。”她在台湾和海外华人中,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像她这样的文坛泰斗,又如许高龄,竟然屈尊给一个晚辈写来如此热情洋溢的长信,我能不激动?我抑制不住要把自己的心情告知朋友们,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她,就是文艺圈中的许多人也不知道她这个人,更别说知道她的经历和她对文学的贡献了。我心里就有些怅怅。后来,我从一些资料中得知,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她就和冰心齐名,有闺秀派代表作家之称,1931年,阿英在《现代中国女作家•绿漪论》中说:“苏绿漪是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1933年黄人影编、光华书局出版的《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一书中,毅真在《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一文中评选出,代表时代,冠绝侪辈的五位女作家,即是:“冰心女士、绿漪女士、凌叔华女士、沅君女士和丁玲女士。”,就大多中国读者而言,只知道有冰心、丁玲,而不知道还有苏雪林、凌叔华和冯沅君。我为看不到她们的作品而遗憾。
1996年4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了她一套4卷本的《苏雪林文集》,算是故乡送给她百岁生日的礼物。实则是部选集。但从中我喜欢上了她那蕴满诗意的文笔,特别是她的散文更是魅力独具,她的笔触轻倩灵动,文字率真、清新、隽丽,她《绿天》中的《扁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被选作《初中国文》的范文,她的《秃的梧桐》,至今仍是台湾中学课本的保留篇目。她的文艺批评文章,更是一绝,对所批评的作品,艺术倾向把握准确,笔锋犀利、老辣,议论精当,行文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她的《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一书,堪称五四到三十年代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和文艺批评史,获得台湾最高文艺奖之文艺批评奖。她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要数她对屈赋研究的成果,这是她倾注了半生精力追求所得,她揭开了屈原《楚辞》的千古之谜。我觉得我在逐渐走近了她。
可我从没想过,我还能见到她。1998年5月26日夜,我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