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之旅》(一)
翻阅《阿拉斯加之旅》/(美)缪尔(Muir,J,)著;马永波,张伟译.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5(绿色经典生态文学书系)
根据这本书1916年出版时的前言威廉·弗雷德里克·贝德所述,作者从1912年着手准备写这本书,但为了使他钟爱的赫奇山谷免遭商业破坏而奔走,加上疾病,这些大大扰乱了他的写作工作。从一八七九年约翰·缪尔第一次去阿拉斯加,作者为阿拉斯加积累了三十多年的资料,但作者是在76岁生命最后几个月刚基本完成这本书。去世前的几个月,他得到玛丽恩·兰德尔·帕森夫人的友好相助,缪尔口述,由她进行修改和整理其中的内容,最终成为付梓出版最后的定稿人。
这样的经历,使我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心已有疑虑,这样作品复合作品会是什么样的作品呢?
这本书写到1890年,只是到缪尔阿拉斯加旅行的中间,人们不能确定缪尔是否完成了这本书。前言说,“缪尔手稿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他在文学创作上所经历的痛苦”。我这十多年在电视上看过一些阿拉斯加和冰川的西方记录片,那些壮丽的风光镜头使我感到了她无与伦比的美,但我大脑却一片空白,只是看呆了,却感到自己找不到文字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我想缪尔一样曾经历过同样的困惑!积累了三十多年的资料,到离世前二三年才开始动手写——最简单的原因应当是:那阿拉斯加单纯单调壮丽的景色要用文字描述和再现是世界上多么困难的事情啊!
这十八万字中译本的阅读真是让我期待啊……
P2,这段文字写得真的很轻盈啊!
P3,海面上描写也只能如此,所以作者感叹,海上“远不如陆地上的景色”,作者说他看了四次日落,但也仅写了这一点文字。相对而言,我在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中的《海上日出》写得较长,我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将我的《海上日出》放入中国中学语文课文中,我以为在我看到过的中西方海上日出散文中,这篇散文或许是较出色的文字。
作者在第一章的九页文字中以观光者角度,同时以充实的植物地理知识将这一章写得很轻松。
P11,第二章一开始,展现了一个成熟的作家的信手拈来文字的轻松。
P12,作者多年后写这样文字,必须靠当年的随时实录的笔记,众多的图像必须借用有想象力的句子才能生动地再现。
P14,p19,作者描写自己在黑暗山顶点燃的一堆篝火如此生动,让我们读者身临其境啊!这是缪尔游记中最亮的特色之一,将自己一次行动与环境一道描述,可使读者产生电影画面般的视觉效果……
P24,p32-p35,作者写的日出,完全是“印象日出”,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这些文字有一种口语化的倾向……
p39,这样泛写,难度很高……
P41,p48,缪尔拯救同伴的故事描述特别精釆——缪尔是一个讲故事的真正高手,他将每次自己的历险细节写得如此生动和扣人心弦,让我们读者看完他的故事后仍觉得后怕……
P50,p54,读这本书真让我感觉十分奇异,这本282页的中译本向我呈现了阿拉斯加多幅壮丽的景色和一组动人的故事,但它不过是一叠纸啊!却向我们人类展示了如此奇幻的大自然风光……
人类真是太神奇的动物!你没有去过阿拉斯加,一本薄薄的书却可带着你漫游——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是理所当然——其实这是人类创造的梦幻般的奇迹啊!我仿佛突然被惊醒了……
P54,作者的另一种惊艳,描写搭在溪流上的长满了苔藓的朽木构成的天然小桥……中国古诗中有枯滕老树昏鸦……大自然中万物,我们静下来观察都是奇迹和无与伦比的美妙啊……
P56,p59,这是冰川蓝最出色的描述啊……
P61,p75,p85-p88,人类似乎还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文字描述过冰川和雪山啊……
P89,p93,p101-p103,缪尔是一个伟大的孤独的探险家,与过去那些探险家不同的是,他同时是一个富有激情的大自然的天才歌手……读这本书,使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重现当年那种读传奇冒险书时,突然从书中回到现实时的恍忽如梦的感觉……
P108,p135,p136,p139,p143,p188,p192,p199,p200,p208,p211,p213,缪尔的书真是一个魔盒啊,他无时无刻的观察,即使平淡之中仍发现美的存在……
P216,缪尔冰川上夜间行走的一夜,也是让我们读者一道惊魂的一夜,太疯狂和危险了……
P237,p239,我们现在电视观众大多应当看到过BBC或其他外国人拍的海面上冰川崩塌到海水中的镜头,但缪尔把冰山的诞生过程和冰山从冰川垮塌沉入海水再冲出海面过程写得多么的壮丽啊!
P255,p266,p268,p269,p275,缪尔天才的表达能力使他的书充满了张力,使书中充满着戏剧性张力……
P276,p278,p280-p282,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长的文字描写极光……我们同样已在电视中看到不少极光的镜头,总是找不到词来形容……我想这对缪尔同样的困难,但或许缪尔用了三十年时间潜心创作,才为我们带来了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的描写阿拉斯加壮丽的景色的文字……
看完这本书当初的困惑没有了,这本书只能是缪尔的原作, 而且作者己完成了这本书,作者不可能再有新的内容,而且以极光作为一生著作最为完美……
一口气读了六本约翰‧缪尔的散文集,这是匆匆游园式的阅读,只记下对缪尔文中的第一印象。或许约翰‧缪尔式对荒野的激情未必为中国大部分读书人接受,但激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关注的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怎样用文字将我们带进他的看到的荒野的意境之中……
我终于回过头来在维普网站看一点国内对缪尔作品评论的论文,其中这本书主要译者马永波先生写的“荒野中的朝圣者——论约翰‧缪尔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季刊2011 年第2期)颇有新意,同时意外发现了这位“马永波, 男(属龙),1964年7月17日生于黑龙江伊春,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同年起发表诗歌、评论及翻译作品共七百余万字。”——百度百科词条)。这位老兄“1986年-2004年,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工厂,高级工程师”,与我的经历颇有类似之处,不同是,我完全是文学界圈外半调子业余写作者……
我对这篇论文作一点摘要,这有助于理解缪尔的作品:
“美国生态文学中有两位约翰,一位是被称为‘鸟约翰’的约翰。巴勒斯,另…位就是与之并称的‘山约翰’的约翰·缪尔。这两位约翰最初是在1880 年代中期短暂相逢过,当时他们作为自然主义者和作家正在进入各自的阵地。1896年,当巴勒斯的山间小屋刚剛落成时,缪尔应邀前来拜访,巴勒斯马上被缪尔的‘范围’打动了——在这个词的智力和地形学的双重意义上。巴勒斯在其日记中记录道:‘他是一位诗人,也差不多是一位先知:在他的目光里有点远古的和遥远灼时代的一位。他无法在风景的一角坐下来,如梭罗能做到的那样;他必须有一块大陆作他的操场。’”
“尽管这两人都深深地关注自然,充满激情地描写自然,然而,在如此巨大不同的地理和生物地形学中培养和磨砺出的他们各自对地理位置的感觉,却时时显得不相容。巴勒斯发现哈得孙河谷的树林与农场对于他的生活与工作就是足够宽敞的了,缪尔心中却装着一种更大更壮丽的意象和地形。”
“缪尔的巨大贡献在于给人类对荒蛮自然的激情、荒野的意义提供了直率的文学表达,而这些在美国文化讨论中是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牵扯到环境,没有任何文学人物对美国政治与历史的现实起到过更大的影响。作为1892 年山岭俱乐部的奠基人,缪尔在建立国家公园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他重要的环保立法也具有直接的影响。作为美国环境运动的奠基者,约翰。缪尔是最具有肯定力量的美国作家。在他的典型文章申,叙述者(缪尔本人)通过学习,冒险、困难或危险,朝向万物永恒联合的理解前进。自然的美是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签名,人类领略野性之美的能力表明他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这种“肯定”的哲学贯穿于缪尔的全部作品。”
“尽管有总体文化意识形态的强制力量,缪尔从未完全被打败过,从未被驯服。荒野的火花显然存活着、抵抗着。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去了内华达山脉,离开了人工的环境,被基本上是非自我主义的自然所环绕,他的智慧开花了。他意识中非历史的,整体主义的、直觉的和伦理的一边就位了。有趣的是,这种意识开放的最初的实在结果,是一本日记的写作。传统上,写作和语言是与“左脑”。与意识的线性模式相联的。当然,缪尔经常抱怨词语,它们排列在书里,无法复制出山峦的全部荣耀。1873 年他曾说过“文学事业非常令人厌烦”这样的话,而且有证据显示,这种困难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对书的看法很差,认为它们仅仅是一堆石头,堆起来向未来的旅行者显示其他入的思想枉哪里,卡德摩斯和其他的文字发明者得到的尊重超过得的一千倍。多少文字都无法让一个灵魂了解这些山峦。尽管对文字如此怀疑,缪尔最好的作品依然表达了两种主要的意识模式的综合。尽管受限于英语的线性形式,他的句子依然能够传达出自然非线性的丰富。缪尔最成功的一些意象似乎是从简单的感觉中涌现的,它们仅仅被“报告”出来。它们强调运动中的形容词或状语的修饰。这些意象使分类前的感知时刻戏剧化了,具有激发经本身而不是描述和判断的效果。经验所发生的情境因此具有了持续发现和展开的感觉。读者与缪尔同在,分享米加修饰的感觉。在后期,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和公众人物,缪尔的生活离他的野性自然经验有一定距离了。他努力消除他写成的作品中的形容词。这种修正过程可以理解为他试图蓬新捕捉在源头 存在的感觉。毫不意外,日记往往能记录相对来说未加渲染的时刻。一种朴素而直接的叙述能与伦理内容产生共鸣,对精确的追求使得作家尊重眼前的一切。“
“在缪尔的写作中,意象和运动远比静态的风景要典型和紧迫。这种意识似乎是内在于他对自然生动鲜活性质的敏感。他并不简单地将自然看成一个静态对象的集合。”
“作为读者,我们对缪尔与其周遭事物的动态关联的反应,就和对他独特主题的反应一样,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被更新了。重新获得感觉和经验可能是当代生态写作的主要魅力之一。”
“缪尔面对自然时的兴高采烈是显而易见的,就和他对运动的感觉一样,这种兴致也是有传染性的。他写作时就像一个恋爱中的人一样,对印象极其敏感,而读者对他头脑与心灵生动性的反应也是如此。在《山间夏日》中他记录了1869那个兴奋的夏天,似乎上帝自己也像一位热情的工匠,在这里竭尽全力地工作。这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入迷的工作状态。他的散文经常充满了这种恍惚狂喜的感叹。”
“在此,我们面对的是缪尔所使用的‘感情误置’。就像他对意象、运动、关联、热情声调的重视一样,缪尔的自然元素的典范来源于他基本的知觉立场。感情误置是他思考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的结果。”
“攀登里特峰中间的生理冒险可能超过了缪尔其他散文中所描述的事件,但是它在总体场景和象征性运动方面是典型的。作为作家,他的核心冲动是通过亲身经历传达大自然的美、永恒延续的品质、惊人的多样性和神圣性。当人们越来越多地见证到实用主义的副作用,缪尔的非物质主义和毫不动摇的对自然整体的尊重,其意义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他的写作演示了人在世界中的精神愉悦才是最该为人所珍爱的人类能力。”
无论如何,我同时感受到了两个约翰喜爱几乎对立世界的美,即家园与荒野不同的美。
附《阿拉斯加之旅》文摘:
第二天早晨,刮起了大风,茫茫的海面上一片灰白色,我们的“达科他”轮船半浸在浪花中向前冲去,激起长长的海浪。此时,甲板上几乎没有乘客在享受风景了。每个巨浪似乎饱含热情,迫不及待冲向岸边,浪尖拖曳长长的色彩,巨浪激起的碎末儿涤荡着海风,浪花翻滚着,跳跃着,飞溅着,在美丽彩虹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海鸥和信天翁以强有力的身姿,快活地穿梭在暴风雨中,迎着风,掠过浪尖,它们的飞行似乎毫不费力,通常拍一下翅膀便可飞行近一英里,优雅地左右摆动着身躯,沿着海浪划出一道道精确优美的弧线,并不时地冲向高空。P002
在海上航行的这段时间里,一共看到过四次日落,有一次日落时分,云朵的色彩尤为清透,浓艳。在地平线附近的上方,聚集着一片轮廓清晰的云彩。再往上有一大片深灰色的积雨云,积雨云的边缘长而弯曲,与下面的云搭接起来,有的地方还遮住了下面的云。阳光不时透过云朵间的小缝隙倾泻下来,洒在海面上,这也把云朵的边缘染成了深黄色,这黄色又反射在水面上,海天相接,形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海洋上的景色是一种广阔而壮丽的美,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说,在较小的地方来欣赏的话。远远不如陆地上的景色。当我们凝望着地球,把它看做是一个硕大无比的露珠,表面上分布着许多的大陆和岛屿,与其它闪闪发光的行星一起穿梭于宇宙间,此时整个宇宙就像一场美丽的无边无际的大风暴。P003
我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些天的好天气,仿佛我们畅游在真实的仙境中,景色越来越瑰丽,每一次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最令人惊奇的景色。以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身处美景之中,任何语言都不足以描述其一二。通常面对着美景写生时,在脑海中显现的画面都很清晰,例如,森林中的小湖、冰雪覆盖的草原、幽谷中的瀑布,甚至是经过艰难的跋涉攀爬到山顶,眺望并描绘脚下的宏伟的山川全貌,也许有人已经试过身手,或多或少地描绘出景色的美丽。但这片海岸上的景色:,广袤无垠,壮阔无边,众多的特征都没有表露在外面。它们的线条变化多端,巧妙地接续不断,整体看来如此柔媚、优雅而飘逸,任何想将此美景记录下来的工作都是徒劳的。于是我们驾船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穿过海湾和海峡,越过森林和瀑布,绕过小岛、山峰和远处蓝色海面上突起的海角,似乎我们终将抵达诗人笔下所吟咏的天堂,一片受神灵庇佑的乐土。P011
然而,一些新奇而又险峻的美景很快映人眼帘。当船绕过突出的海角,我的目光被远处的景色所吸引。水道的两侧精致地排列着一个又一个被迷人的绿色所掩映的景色,它们浸在水中一个比一个优美,越往远处颜色越暗淡模糊。像湖面一样平静的水道一直延伸到远方,时不时某处会有些小动物搅动着整个水面,水中银色的大马哈鱼快活地跃出水面,溅起阵阵水花,它们拍击水面发出清脆的响声;大群的白色海鸥,像睡莲般漂浮在水面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此时阳光温暖和煦,普照大地,天空、大地、海面交融在一起,渲染出淡蓝色朦胧的画面。当你出神地凝视树叶形状的大洋航路深处时,乘坐的看起来比鸭子大不了多少的小船,已拐进一条此前根本看不到的通道,进入一片宽广的海域,此时,视野这才豁然开朗起来。海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岛屿,有的稀稀疏疏,有的密密匝匝,从它们的形状和组成来看,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神奇。有些小岛上的树,看起来就像是从旁边岛上的森林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为了保持生命活力而特地泡在水里的。在间隔略宽一些的海面上,你会注意到一块块光秃秃的岩石,半露在水面上,就像是文中的句号。如果把这片海域看成一篇文章的话,这些岩石就是由这些岛屿组成的句子的标点符号。P013
欣赏过一个个的岛屿后,发现它们各有各的美,犹如诗句一样优美。而其完整的轮廓,树木排列的方式却又像诗歌里一个完整的章节。P014
篝火在大约午夜时分燃到了最旺。我也为自己搭了一个树皮小屋,既能避雨,还能将部分衣服烤干。此时,我专心地欣赏着外面的风景,用心聆听并加入树木的吟诵和祈祷之中。
因为在火堆前面有一片树林遮挡着,而它后方不远处就是山脊,所以村里的人根本看不见炽热的白色火焰焰心,也看不见如极光般蹿出的热情四溢的烈焰。
这里只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但是透过云雾的亮光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暴风雨的夜空中映出在此之前兰格尔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一种异常征兆。一些醒着的印第安人,偶然间在半夜看见这些,惊恐地唤醒民俗收藏家,并乞求他去教会祷告,将这可怕的预兆驱赶走。此外他们还急切地询问那些白人,以前是否见过类似的、被雨水越浇越旺的天火。收藏家说,他曾经听说过这样怪火,他想可能这就是被白人称之为“火山”或“鬼火”的东西。当杨先生被从睡梦中叫醒也去祷告时,他也非常的吃惊,并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他承认在这么寒冷潮湿的季节他从未见过这种现象,但这有可能是某种东西的自燃,就是被白人称之为“尖端放电”或“鬼火”的东西,这些解释虽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可能多少会掩饰他们自己内心的惊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当地居民的恐惧情绪。后来我听说有几个白种人看到这种奇怪的光后,也像印第安人一样惶恐好奇。
吴砺
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