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7|回复: 0

鹿山清朝暗八仙石柱础——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8-1-15 14: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鹿山清朝暗八仙石柱础——卒子走遍安庆
鹿山清朝暗八仙石柱础
——安庆石刻系列
第14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龙泉寺内的清朝石柱础。图一:安庆市宜秀区鹿山村

柱础石作为我国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构件,具有“起源早,数量多,形式广,特色多”的特点。宋朝称柱础,清朝称柱顶石。它是放置在古建筑柱子底下的石制构件。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梁柱系统是主要承重骨架,所以历史建筑都讲究基础的制作,柱础成为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图二:鹿山的绿

古建筑柱础石在元、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既有传递荷载的功能,又发挥着隔潮的作用,还起着美观的效果。图三:龙泉寺匾额
在装饰风格上,元朝柱础石有两种特点,一种特点是精细、工整并且繁复,这种雕刻特点,显然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表达他们爱好和思想。另一种特点是粗放朴实,不求形式,雕饰简练,潇洒自如,这是出自于民间的一种风格。图四:各类石柱础
明朝柱础石种类较多,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第一种类型的特点是柱顶石上加质,柱顶石下没有柱座与覆盆,这一时期质的形式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是宋朝质的变体,柱顶石与质多呈八角形,外观简洁大方,这种柱础石在农村地区的民居和祠堂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此类表现手法自明朝初期沿用到了清朝。另一种质的表现手法是八角瓜棱形,中部有束腰,束腰的底部作成覆盆的式样,这种柱础石可以说是用一块石料做成,各个部分是连成一体的。瓜棱的形式是从莲瓣演变而来,明朝中期前棱角圆钝,束腰略粗,整个比例墩实有力。图五:青石上雕刻有道家八宝
到了明末清初,棱角显明,束腰略细,外观趋于纤巧,瓜棱上刻有卷草、如意等花卉,有的柱础石瓜棱上部叠刻多层莲瓣形线脚。明朝柱础石第二种类型的特点是底部为八角形柱座,上置莲瓣覆盆,或者在柱座上放置一个圆盘形石质。柱座多雕刻圭脚卷草图案,圆盘形石质上雕莲枝花草。明朝柱础石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底部方形柱顶石缩小到了几乎与柱座等径,这样整个柱础石是由一块石料制成,以便施工。图六:八仙与其法器
清朝柱础石式样变化繁多,出现了单层、双层、三层等数种柱础石,单层的柱础石多为鼓镜式,这是受当时官式手法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柱础石形式,常在寺庙建筑见到。而民居建筑的柱础石突破了这个影响,不受限制,柱础石形式丰富多样,像双层的柱础石,下层多为方形、八角形,也有用覆莲状做底层,上层多为鼓形。三层的柱础石上、下两层多与双层相似,仅是在中层加用方形、八角形的石礅。图七:暗八仙
这一时期,雕工简练、图案逼真的各类石柱础渐渐多起来。柱础乃古建筑的构件,它既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基石,又能保护落地木柱不会潮湿腐烂。根据其历代形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层式柱础,有鼓式、覆盆式、铺地莲花式等;另一类是多层式柱础,由两种以上不同形状的单层式柱础重叠而成。从广义上说,柱础应归为石雕艺术。图八:精美的石雕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鹿山村龙泉寺内的几个清朝石柱础,它们有方形,有圆形,还有八角瓜棱形柱础, 其中以一个暗八仙的石柱础最为有特色。图九:龙泉寺前的大石头上雕刻有木鱼石三字
这个暗八仙石柱础直径和高度均为约三十多公分,柱础分二层:第一层为柱脚,第二层呈素面八方形。柱础上圆下方,寓天圆地方之意。图十:龙泉寺周边风景
第二层刻出暗八仙法器,卒子在以前也曾经向各位介绍过这种纹饰。整个柱础造形装饰吉祥如意,彰显清中期柱础风格。尤其是八个暗八仙的法器头纹,暗合佛教或道教的“八宝”、“暗八仙”主题,并且融入了宗教思想、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图十一:龙泉寺
今天卒子介绍的暗八仙石柱础,并非龙泉寺内所有。至于它的身世,卒子也不了解。可以肯定的是这带着清朝中期的石柱础纹饰特色的石柱础,其形制和雕饰如此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它能够代表杨桥一带地方文化。图十二:龙泉寺内还放有多个石柱础
石柱础上雕刻的道家八宝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药篮、紫板、芭蕉、荷花,其雕刻手法娴熟,经过数百年的风华至今仍然清晰。这种雕刻手法上又称浅浮雕与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望。图十三:这个石柱础上也雕刻有纹饰

龙泉寺位于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是一座香火不绝的寺庙,该寺名称的由来自然和龙有关。相传在古时,一位高官路过杨桥镇,当其经过一座名为白路山的半山腰时,突然发现有一口长宽各有一米五的四方井,细细打量周边环境后发现该井上方两侧还各有两个小圆井,而且小圆井上方又各有两个天然石头露出地面。后来依山而建龙泉寺。据桐城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宋朝(一说为明朝),清朝康熙、咸丰年间多次重建复新,其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该寺曾于“文革”时期被毁,现已在原址重建。图十四:龙泉寺
(本篇完)
2018-01-14

楼主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