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9|回复: 0

老柴多情的 《第六(悲怆)第四乐章》

[复制链接]

31

主题

266

回帖

688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88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9-12-9 2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根闲情 于 2009-12-9 20:44 编辑


       http://p.you.video.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1&vid=18636685&uid=1501798795
      对许多中国听众来说 喜欢柴科夫斯基比喜欢巴赫更为容易一些 巴赫是睿智的 而柴科夫斯基是多情的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总结性的代表作 我们喜欢柴科夫斯基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几千年来 普通中国人在自然灾害 强权** 和贫困面前 逐渐学会了乐天知命 但在内心深处 却也形成了一种悲情气质 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一直受着**者的迫害 利用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大革命 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对知识分子迫害的两个登峰造极时期 因而柴科夫斯基极具悲情色彩的音乐 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 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有的学者把柴科夫斯基的悲情气质归结为其自身的原因 如他家人的精神病史 他本人的同性恋苦恼 婚姻失败等等 因为这些原因 才使他极具多愁善感的天性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在我们的一些有关音乐或者其他论述中 常常有意无意地从作者家庭 生长环境“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这未免失之于绝对 这也是中外学者的差别之一 国外学者论及家庭 环境的背景 但并不从中直接得出结论   
    在我看来 柴科夫斯基的悲情气质 是俄罗斯民族悲情气质的集中体现 斯特拉文斯基认为他是“最俄罗斯的” 俄罗斯地广人稀 冬季极为漫长 又白雪覆盖 造成不同地区 村落之间交流的困难 使人们在一年中很长时间里 封闭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中 这种压抑的自然环境 形成了俄罗斯人所具有的悲情气质 这种气质缺少含蓄 容易狂放 粗暴 也会导致多愁善感 脆弱和悲观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5 收起 理由
伍月 + 5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