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8|回复: 0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8-4-10 14: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
——安庆古道与祠堂系列
第14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的汤家沟古道,还有古道上已经渐渐陨落的汤家祠堂。图一:汤家沟村又称汤沟村

    汤家沟村,又称汤沟村,位于太湖县城西乡,现并入方洲村 ,属于半山区。这里原是原始森林,原居民很少。自元朝后期开始逐渐开始有了外来移民,特别是明朝开始,大量的江西移民开始陆续移民到这里,开始了崭新的安庆文化。图二:汤沟村风景
    汤家祠堂位于汤家沟古道的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汤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三进式。前进为小厅;中进为大厅;后进为香坛,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祠堂大门朴实而无华,门前为水沟内的条夯基而成。图三:这条溪流就叫汤沟
    太湖县城西乡的汤氏,目前牌位最前的是十七世祖汤诚壁、汤诚揆、汤诚宝,至现在已经二十三世,加上现在在世的几代人,约二十六、七代人,粗算起来汤氏移民迁入太湖已经五百余年历史。从这个祠堂就能够看出来。图四:汤家沟古道的青石板路
    据卒子走访当地村民,汤氏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汤氏村民使用河涧的石块垒基,使用当地黄泥制砖搭建而成。祠堂面对一条从山间流下的溪流,随后时间的推移,这条溪流渐渐被称为汤沟,后来汤沟村就是这样演变而来。图五:汤家沟古道边的溪流
    汤家祠堂占地约二三平方米,三进式,大门建有朴实的门楼,整体建筑为木质框架结构,高三米,立柱是使用原山里的古树制成,中厅和前厅立柱为经过百年而不朽。主横梁是用当年山间树木制成,跨径约三四米多,横梁和立柱交接处的木质垫梁、天井四周柱子上的斜撑,整个祠堂基石为河涧里的巨石建成。该祠堂据说于光绪年间重修过。图六:汤家沟
    徒步穿越汤家沟古道。这段古道约十多公里的原始古道,上坡路皆有石料铺设而成,是古代太湖县城西乡汤沟村或附近几个村落跨越至宿松县凉亭的必经之路,凉亭是宿松县最主要的干道之一,过去设有茶亭给路过的行人解渴。图七:汤家沟古道的古民居
     汤家沟古道,是盘旋在城西乡山区里的一条古道,古代没有通公路时,要想走到汤家沟,得走上整整一个上午,十多公里的山路才刚刚到汤家沟村,再要从汤家沟村通过古道穿越到宿松县,那又要经过半天时间,正是因为封闭,所以才能幸免毁坏得以保留至今。如今,站在汤沟村还是有点古迹留下的,一些老房子老窗,一些有典故的景点等。图八:汤家沟古道的溪流
     汤家沟古道,从汤沟村下面的坡道开始,就有石板路了。尤其这里的山区风景很美,山区里的冲地经过数百年的耕种,现在都是一片片的梯田,古道绕着山势走,人口多的时候,这里会出现牛羊满山坡的景象。图九:汤家沟古道的竹林和垒石
     汤家沟古道翻过很多座山,是太湖一条纯山区最美古道,古道由宽约四十至六十公分、长约二十至四十公分的石料铺设而成。这条古道,让过去的世居在大山里的杜志民通过这条古道与外界联系。沿途可观梯田、瀑布、溪流、古树、山茶。春观油菜花、映山红、秋赏红枫。途径汤沟村、等几个村,翻过山岭再到宿松县凉亭镇。图十:从山坡远远望到汤沟村
     古道连接太湖县、至宿松县二县交界。二地的山民往来交流,这条古道便是交通要道。这条古道平添几分神秘感。过去从未在任何渠道听过这样一条山路,它曲折蜿蜒、幽长无尽,有着数不尽道不明的历史故事,散落在古道斑驳的青石板上,默默等待着后人前往感悟、倾听。图十一: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汤沟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村里人却说不清,汤沟古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有村民猜测,古道的历史也有五百多年了,可能是先有古道后才有村。卒子至少也是这样认为。图十二: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汤沟村与古道成为一种景区现在并入城西乡九井沟景区内,这条古道曾繁盛一时,来往行人一多,汤沟村便成了驿站,店铺林立。周边各地山民通过这里走出大山,再经过大山走出约数公里,偶遇古道上歇脚点,宿松县凉亭。旧时,络绎不绝的骡马队伍排出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行走在这里,山里的土特产和人们的生活用品,就这样被一车车运出大山。往来的山民们累了、乏了,便和衣在亭中打个盹,醒来后继续上路。图十三: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凉亭,是宿松至太湖之间一个重要的驿站,只有两面破败的墙诉说岁月沧桑,据说,当年粟裕带着红军挺进师路过这里。如今的凉亭已不能为路人遮风挡雨,慢慢地形成了集镇,变成现在的凉亭镇。图十四:汤家祠堂内的先祖牌位
    青石板的古道,沿着东西走向的山脉,修在了半山腰,一路向西,缓缓而上,循序渐进。当年的开路先锋们不但有智慧,还颇有远见。不似有的古道那般坡陡路险,似乎考虑到了挑担者、马队的通行便利。因此,走起来没有那么费劲,而事实上,这条古道的海拔并不低,高处约三四百米,低处约二三百米。图十五:汤家祠堂先祖牌位与汤家祠堂大门
    一条古道上的风景,隐隐约约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当地山民的生活百态。春意正浓,路旁的油茶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枝桠延伸到古道上,生机无处不在。沿途时不时可见的油茶树,无不透出当地人靠山吃山的传统。这里的山民几乎都有榨油茶籽的习惯,除了留够自己吃的那一份,其他的都卖到大山外面去,他们渐渐明白,这些生态、绿色的山里土货,运到城里,就是相当抢手的好东西。图十六:建在汤家祠堂旁边的汤家老屋
     汤沟古道上现在仍然还有几幢老房子,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汤沟村有着众多古人种下的竹林。当年,村民们靠着这里的毛竹生计,砍一根毛竹当柴火,顺便挖点笋炖腊肉吃。对这片山、这条古道有很深的感情,满山是宝,生活离不开。图十七:汤家祠堂第三进
    古道上的有一片开阔的田园,海拔约在四百多米,现在中间已经长出毛竹,过去这里可能是一片茶园,或者田地。现在已经荒废多年。顺着这片坡而上,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从上观下,这里仿佛是一个小盆地、尽收眼底。古道至此又见不到踪影。再向上行,已经很难发现古道的影子,由于长年没有人类的脚步,这里的古道已经很难行走了。图十八:汤家祠堂
    汤沟古道一边是竹林,一边是一条从山上流下的溪流,溪流中还有不少穿过这片竹林的瀑布,到了瀑布的跟前,就仿佛到了桃花源一般。古道竹林,黄墙黑瓦,呈现出古朴的徽派建筑风格,依然傍水的小山村别有一番风味。汤氏祖先缘何迁居于此?我们现在只能通过猜测。图十九:汤家祠堂边的古道与门前的竹林还有脚下的石板
    数百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的森林,无路可走,山林高耸、野兽出没。那些因战乱而被迫迁徙而来的异乡人,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一条从山上流下的溪流,先人们认为这里山好、水好,于是在这里开垦,繁衍。汤沟村是一个古村落,古道与村口交界处,在溪流的上游,有三块巨石上分别刻有石刻,下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图二十:汤家祠堂朴实而无华
    目前,这条古道仍然有保存完整的一段,当地政府已经命名为桂花崖景区,路程也不长,全程二、三公里。由于古道的多数路段较平缓,步行时长约半小时。从汤沟村下起点处,游览古道、看着梯田。春光无限好,这是这条古道周边景点中最壮美的一个。如果再有时间,可以通过这条山路绕行到宿松县凉亭,但村民说现在很难行走了。图二十一:汤家祠堂
    汤家沟,其实就是皖西南大别山的一处峡谷境内,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休闲度假,修心养性,避暑毅行的好去处!无论什么季节走在这条山路上,都会有一种景色吸引你。夏天走在这古道上,凉风习习,山间鸟鸣不绝于耳,时不时还会有松鼠从你身边串过。每到冬天,能够看到山顶桂花崖大瀑布,真叫人叹为观止!图二十二:汤家祠堂大门与古道上的两棵刚刚出芽的竹笋
(本篇完)
2018-04-10

楼主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