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9|回复: 0

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8-6-21 12: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卒子走遍安庆
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5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图一:大士阁与背后的自然塔

[size=0.83em]20160211 012.jpg (286.3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安庆位于长江北岸,东至位于长江南岸,两地一江之隔。东至县的东流镇是长江沿岸乡镇,它是原东流县的县治所在地,宋朝以后,江南仍属蛮荒之地,借用“长江滚滚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人命名为“东流场”。图二:大士阁
    东流镇北,临江有一块天然巨石,峍屼嶙峋、耸峙江面、人称龟石矶。矶上建起天然塔、大士阁,旁有一街巷,古称茅屋街。矶石后面山丘上的茂林修竹,前方就是一片江中绿洲,古人称其为“莲洲”。站在龟石矶上望莲洲,滔滔江水中有那么一块绿地,在长江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然塔,也是东流标志性建筑。自然塔下,明清时期建起大士阁。图三:大士阁保护牌
   龟石矶,借“北折东流”之地势,古时建了不少古建筑,人文景观十分丰厚。传说当年长江游来一只乌龟精想占用中东流宝地,后被镇压在岩石之下,那龟头被重压而无法缩回龟壳,天长地久,龟头化为岩石,伸向江面,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之为“龟头矶”。“龟头”二字,文人们有所忌,故称“龟石矶”。图四:大士阁一侧
    据清朝嘉庆《东流县志》记载:明朝知县杨季芳将菊江亭建在县西门外龟石矶上,名曰菊江楼。清朝康熙年间东流县令郭鸿义,号大士,任职三年,深入考察,群心即协,百废俱兴,河渠沟洫治理井井有条,政理讼平,甚得民心,宦绩人文彰彰可考。清朝乾隆九年(1784年),邑人周飞鹏之母陈氏捐建天然塔、天然书院,嘉庆十八年,周陈氏后裔周北溪之子振桂、振发,孙新贵捐资修葺,邑令吴箎亦捐百金以助之。图五:大士阁原石构件
    郭鸿义死后,东流百姓为纪念这位贤达县令,建大士阁,又名郭公祠。大士阁与天然塔毗邻,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前后,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吴箎重修。旧由门楼、祠堂客堂、僧房、厨房等建筑构成,整个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厅为食堂,两侧为厢房,山墙为园弧状硬山式封火墙,属阁楼式徽派古建筑。正门上方嵌石质横匾“大士阁”三个大字,正楷庄严。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图六:大士阁原石构件
    又传,清末民国初,长江大水,两岸一片泽国,因龟石矶是个小山岗,地势较高,对岸的望江人纷纷驾舟过来躲水。水退后,有的没有回去,就在龟石矶旁的一片平地上搭起一排排茅棚安家,虽是茅棚,但远看却像一条街,人们故称茅屋街。由于后人在茅屋街江边建起了渡口码头,现在茅屋换成了楼房,真正成了一条新街巷。图七:大士阁念佛堂碑记
    东流历史古老,源远流长。建县史可上溯1500多年前。汉至东晋,东流主要归属于彭泽县,此地设黄菊乡。南朝梁、陈时期,政治动荡,北人南迁,曾设太原郡所属和城县(今东流、香隅、马当一带)于此。隋灭陈后,撤销和城县,将此地仍然并入彭泽县。隋唐以来,政局趋稳,人口逐渐增多,经济趋于繁荣。唐朝会昌初(841—846年)在原和城县旧址(今东流镇)设置东流场,属彭泽县管辖。至五代十国中的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由东流场升为东流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自江州划归池州,后划归安庆管理。图八:大士阁新建念佛堂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东流东门续塌,知县陆培捐修。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建天然塔,东流自古地僻民贫,文风不振,明清两朝科举只考中三名进士。于是风水先生便诉诸阴阳,说其原因在于县城周围的山不高,都是培娄小丘,《左传》云“部娄(培娄)无松柏”,难出人才。因而,须建塔改良风水,以振文风,遂兴建双塔。图九:大士阁
    天然塔坐落在镇北面四龙山上北面的迦龙山祝家矶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历时三载,由东流知事万皞倡议,东流邑人周士信夫人陈氏资助建造。塔五层六方,砖石结构,高十一丈,周长六丈六尺,每层门开六扇,塔体飞檐,内画栋,拾级登攀,可至塔顶。图十:大士阁背后的天然塔
    “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色吴楚开云白,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州。”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时人认为“天然趣事”,故名“天然塔”。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周士信之裔周振柱等兄弟三人重修。图十一:大士阁边的崇公大和尚墓碑
    登临自然塔,江面上长长的船列,塔下的学湖就像一面镜子,闪着明亮的光辉。塔下大士阁隐现在淡淡的夜霭里,犹如一幅远古的画。图十二:大士阁牛王碑记
   大士阁旁,有古墓几座,分别是大士阁历代的僧人。其中一座墓崇公大和尚墓,碑的一侧写着龙山圆觉寺临济法派碑记,落款是清朝乾隆辛酉年(1631年)。图十三:大士阁牛王碑记局部
   大士阁旁还有一个牛王碑记,上记载乐输姓名列,上面记载着传鸣谦捐钱一千六百,汪会龙公捐钱一千四百等等,时间为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图十四:大士阁牛王碑记局部
(本篇完)
2018-06-21

楼主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