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51|回复: 1

姚鼐墓

[复制链接]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9-3-28 14: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鼐墓
——安庆古墓与名人墓系列
第17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姚鼐墓旧址。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卒子前期已经介绍),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人。清朝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卒后,安葬在安庆市桐城县(今枞阳县)一处山坡间。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归途中,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卒子前期已经介绍)、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笔记》、《尺牍》、《九经说》、《三传补注》、《五七言今体诗钞》,辑成《古文辞类纂》。
    清正雍正九年(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姚鼐出生于桐城南门树德堂内。树德堂里喜气洋洋,街坊们也纷纷前来道贺,姚氏又添了一丁。姚氏是桐城世家大族,人丁一直兴旺。
    桐城姚氏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家族始迁于浙江余姚。一世祖姚胜三随父宦居安庆,由浙江余姚迁居麻溪,五世祖姚旭于明景泰间迁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三百余年。
   姚鼐先祖姚旭为明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姚孙棐曾以“五里三进士(姚孙棐、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而闻名遐迩。
    姚鼐高祖姚文然,清朝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姚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姚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八人破格当选。
    清朝乾隆四十二(1777)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清朝乾隆四十四(1779)年,八十二岁的刘大櫆去世。姚鼐毫无疑义的成为了桐城派的核心。他耗尽心血编纂的《古文辞类纂》终于完成,是古文辞赋选本,按照文章的应用分分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所入选的作品以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大櫆等为主,表明了桐城派推崇古文的传统,为桐城派树立了散文史的“正宗”的地位,体现了姚鼐的文学主张。这本集子很受人们喜爱,有很大的影响。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姚鼐辞去官职,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讲学生涯。姚鼐先后在江宁(今南京)、扬州、徽州、安庆先后主持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士子得以及门为幸”,他的门下有很多后来成为了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如有名的姚门“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以及刘开等,他们使桐城派声势更高。有很多籍贯不是桐城的作家也自认为桐城派。
    清朝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此时的桐城派在古文上的地位已无可撼动。道光咸丰年间,桐城派在曾国藩及曾门弟子手中又呈一时之盛,一直延续到严复、林纾和新文学的诞生。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在乾隆年间走上文坛。清朝的考据风气也在这时开始盛行。人们称这种考据的功夫为“汉学”,与之相对的是势力较弱的“宋学”。学界多推崇汉学,对宋明理学比较厌弃,这往往导致文章的思想性降低。姚鼐不赞成排斥宋学的倾向,同时又针对汉学家、宋学家对文学的轻视态度,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不可偏废的主张。这成为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纲领。
    姚鼐自己也身体力行,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全篇仅数百字,内容十分丰富,是融考证与辞章的典范。文章从泰山南北的汶水、济水写起,内容涉及天门、岱祠等诸多古迹,辞章优美。如写登上泰山之后“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
(本篇完)

楼主新帖

60

主题

343

回帖

2550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龙眠采桑子

积分
2550
QQ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19-3-28 17: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鼐属桐城麻溪姚氏,一世祖迁枞阳麻溪,自五世祖姚旭定居县城,其后人文蔚起,皆在县治(今桐城市区)。姚鼐为十六世,已是在桐定居的第十二代,其故居惜抱轩位于桐城中学校园内,今姚鼐手植银杏树尚在。
采桑桐溪畔,悠然叹南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