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情报 第二期 Add:龙眠东路175号 E-mail:ahtczbz@126.com Tel:0556-6210312、6210313
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一、发生趋势 预计:预计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发生面积约5万亩。
二、主要依据 1.田间菌源量偏高。稻桩子囊壳带菌率4月1日系统调查,平均丛带菌为49%,最高92%,平均枝带菌率为11.8%,最高24.0%,比前18年同期均值分别高220.0%和214.4%,比前3年同期均值分别高36.7%和0.9%,在近19年中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当前田间菌源量已充分满足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条件,随着气温上升,田间菌源量将进一步增加。
2.两期吻合度较高。4月1日稻桩子囊壳成熟度镜检,成熟指数为36.7,比前18年同期均值高3.7,但比近4年同期值偏低。预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旬中后期,与我地大部分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
3.气象条件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2019年4月桐城市降水量145~160mm,较常年偏多,部分地区偏多2成以上,可能有连阴雨。4月份降水主要出现在2-4日、8日和10-11日。平均气温16.0~17.5,较常年偏高,月内气温波动明显。4月份降水过程与我地大部分小麦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有利于赤霉病流行。
4.其它条件较有利。一是品种不抗病或抗病性不强。我地主播小麦品种苏麦、宁麦、扬麦系列春性小麦对赤霉病抗性不强。二是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有利其流行。我市“稻-麦”轮作种植制度、免耕或浅旋耕直播方式以及秸秆禁烧、空白田面积大等因素有利田间菌量积累;小麦播种期迟,播种量大,小麦生长后期田间密度大、湿度高;小麦因播种期不同,生育进程不一,目前早播小麦已陆续破口抽穗,迟播小麦仍处孕穗期,导致整体抽穗扬花期长,遇阴雨风险大。以上因素均有利赤霉病发生流行。
三、防治意见 (一)防治策略:在做好农业措施的基础上,要以小麦赤霉病为防治重点,兼顾穗期蚜虫、纹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等。 (二)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化学防治 (1)防治指标:穗期蚜虫500头/百株以上、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及时喷药防治。对早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病叶率达到0.5%要立即普治。 (2)防治适期:小麦赤霉病全面实施二次预防,即小麦齐穗期或扬花初期开展一次预防(见花打药),施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其它病虫达标防治。 (3)防治药剂:防治赤霉病,优先选用防治赤霉病兼治小麦叶部病害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苯甲·丙环唑、戊唑·福美双、丙环·福美双、丙硫·戊唑醇等,或选择氰烯菌酯单剂与戊唑醇等混用。防治穗期蚜虫,选用吡蚜酮、啶虫脒、氟啶虫胺腈、噻虫嗪、吡虫啉等,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选用高氯氟·噻虫、高氯·啶虫脒、氯氟·吡虫啉等药剂。防治锈病或白粉病,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等。 (4)科学施药: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按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和水量,均匀喷雾。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智能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添加助剂,增强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3. 注意事项:我地范岗镇、金神镇等地已发现小麦条锈病,药剂选择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统筹做好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兼治工作。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小麦籽粒感染赤霉病菌后在潮湿条件下可在麦穗或收获的麦堆中继续侵染,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以免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为防早衰和干热风为害,可同时添加叶面肥或调节剂,达到一喷多防、保粒增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