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6|回复: 0

[散文] 颐和园的冬景(上)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7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4-17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颐和园的冬景(上)



                                                                                         O一九年二月五日(星期二)


                          (一)


    早上醒来,见天空是灰白的,晴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落在旅馆墙上的阳光仍是很清淡,太阳周边的一片天空是浅淡的黄白色。

    已是心满意足了,北京冬天的天空,从过去蓝天变成淡灰白色,但是今天没有雾霾,而且是晴天,己足唉。

    本想今天去故宫看看,昨天楼下的旅行社说网上门票初一到初六已售完了。这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这几年故宫游客人数总是爆满。只是我想写写故宫的计划,这次不得不放弃。那里我去过几次,我想那里曾经是大清帝国皇帝们最不想呆地方,大清帝国皇帝们最愿呆在圆明园和颐和园。我这次不去也好,阿Q精神亦有积极的一面。

    决定今天去颐和园。那里我可能也去过五六次了,但过去没有想过写点什么。

这旅馆崇文门外道路城市建筑,是一种平面化的世界,或者说有着现代城市水泥建筑极度平庸,尤其是平凡……它是现代社会同质化的一部分,如同世界上现在大多数人走路时总是手拿着一个手机。若是外星人现在来到地球,描述地球人时一定会说,现在地球上的人类,是一种拿着一个扁平小玩具的动物……

咋天看的天坛公园,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代表着一个已经逝去的世界……今天要去的颐和园也是同样……

真是得感谢傅作义先生,否则七十年前一场现代的战争,足以让我们无法看到这些代表过去时光的园林痕迹了……

颐和园是清代慈禧太后执意要重修的。清末时期,重新修建被洋鬼子烧过的圆明园,清朝己经是没财力了。连皇帝想重修这个原名叫清漪园、后来改名为颐和园的园子,也因大臣们的反对,推迟了十几年。这个意义上,清朝的统治者还是挺自律的。

慈禧太后最后还是决定从海军那里弄了些军费,重修了这个颐和园。这一点上,慈禧太后找的借口据说是这里的昆明湖很大,可以用来作为训练海军基地。

这显然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京城中皇宫住得太沉闷了,皇宫那个老宅子里,里面有过去的太多阴魂,而且实在是太干巴了。

这个园子似乎最后使慈禧成了需担当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罪人。我在看一本外国人写的书中说,重修颐和园,当年大概是花了三百万两银子,可以买两艘巡洋舰;这位洋人说,即使不修颐和园,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还是会败的……

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是对。我曾在国内一个报刊文摘上,看到一个不靠谱的回忆文章说: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伟大领袖曾问身边的几个女服务员,问她们慈禧修颐和园对不对?显然,几位年青的女士异口同声地说不对,但她们却听到了让她们吓坏了的答案:修得好,若是买了军舰沉到海底有什么用,修了颐和园,现在人民群众都可以享受了……

这是无法考证的事情了。这是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经典案例。事实上,若是慈禧没有修颐和园,后来的清代的园林景观工艺肯定是失传了,中国真的少了一个古代的大型皇家园林了……
    网上说,颐和园每年游客人数超过1500万人。像这样为中国大众相当熟悉的颐和园写点什么,似乎得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才华……

这是为什么几乎没有什么近现代名人写颐和园游记的原因吧……现在描述说老虎肉好吃,好写,因为世界上反正没有几个人吃过;现在描述说鸡肉好吃,这文章又让大家说写得地道,这多是小学生无畏做的事情了……


在人类社会的封建社会中,人类等同自动授权一个家族管理一个国家,如中国,这个家族可以享受上亿人口的劳动积累的财富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的财富,都是用到维护众多人口的日常生活去了),他们可以用这些财富,建立人间最精致的住宿点。这真是十分奇异的事情啊……

现在这些残存的居住点,变成了公共财产,还原给了那些平民的后代——这又是人类历史最奇妙的事情,只是用时间作为代价……

现在人类技术上进步积累的财富,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平均比过去皇族物质上和健康上更好的生活环境了……皇帝就自动成了过去……

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似乎这鬼佬的话真的已经成了常识了……当然,这只是长期时间平均看才会有的结果,如同大河一定会的到大海,但是不少路段上会走回头路的……


                              (二)


从北宫门进入颐和园。

这里小河边有一个重建的苏州街。说来渐愧,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也是平生第一次见到冻得如此结实冰面的小河道。这河道上的冰面不久前有游人走过,像石英岩石表面粉白半透明,表面有些地方人踏脏了一点。现下这些冰面主体己落下一二尺,边缘有凹下去时的裂缝。今天已经没有游人在上面行走了。

这条小街,象北方小街又像南方的河边小街,门面上张灯结彩,大多小店并没有开张营业。上午清淡阳光照过来,有北方山村小镇般的安详。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为孝顺母亲,仿苏州河道边的商店,建了这个一段街面,店员都是宫女和太监扮演。

这皇家的生活即使是皇太后的生活也真是太寂寞了,虽平时前呼后拥,但是候门深似海,哪里有平民百姓的自由到处逛街的乐趣啊,平时连这样市民的市井小巷,反而成了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另一个世界啊……

走到二层茶楼的茶亭中,看河道两侧冬天枯林小河,它们很有宋代山水画格调,尤其《清明上河图》中的酒楼郊外的风景的味道……这苏州街真的味道很足,它周边又如古代的山水画,又让我们触景生情,穿越时空,浮想联翩……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再有人,仿那些伟大的画作,制作一批伟大的仿古画风的作品呢?

这里的河两侧的坡面上的松树和落叶树相间,就是一幅活着的宋元山水画卷啊……

据说这苏州街是乾隆送给母亲的礼物,“百善孝为先”,这也是乾隆的政治姿态。

乾隆皇帝是把中国古书读得最好一个君王之一。孝归孝,规矩归规矩。乾隆皇帝二十五岁当皇帝第一天,就规定,谁要是告诉他的母亲皇太后关于内宫以外的任何事,是要砍头的。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一次皇太后告诉乾隆皇帝城外有一个庙破了,请儿子帮修一下。庙是修了,可是乾隆皇帝查到了是一个太监告诉他的母亲这件事的,结果这个太监被凌迟处死。

可以想象,这件事传到皇太后那里,是怎样的效果啊。

乾隆皇帝的礼物,也是对母亲极度枯燥皇家生活的一种补偿和致歉。


                            (三)


上万寿山。

这北宫门的小山,据说是燕山的余脉,应当是为整个颐和园有效的挡住了北方吹过的风作用。

上山,回首,园外左边两重山峦,占住了北方一半视野,右边是平原。

站在寺庙的小平台上,平分下方的小广场三面被重色的高大松树围成方形,远方的山色平原似乎和安徽安庆地区很像……

这北方山坡上有两层佛寺,带强烈的藏传佛教寺院的风格。我忽然觉得有些疑惑,为什么皇家偏爱黄色,而僧衣也是黄色?

这里北面多是佛庙,山虽不算高,但住在山上并不方便,放佛堂最合算,既是对神的尊重,也是有个地方可清静一下……

这里你能感到巨大的人气存在,连石头上你也能感到巨大的人气,因为路上石头表面都被游人鞋子磨光滑了……


下山路上,看到昆明湖在林间的空隙中一片白茫茫的。林中喜雀的鸣叫声,使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生气……


                              (四)


下山到湖边亭子里,太阳在湖上空,一片淡灰白色冰湖面,这是我有三十多年的没有见过的大冰面……

左岸和右岸,形成了近似人字型图像,岸边糊黑色的树影,在灰白色湖面与灰白色天空之间,画出的近似人字型的分界线……

这像大自然用粗大的毛笔以淡墨在天湖间巨大的灰白色的画布上,画出的粗线条的轮廓山水画卷……

从未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广阔的天地间的天然极为清淡素雅的淡色的诗意山水画面,它的墨色有宣纸水墨上边缘的模糊……

为什么没有中国画家把它画出来呢……

岸边的冰面上有一小片阳光亮白,近处有两只黑天鹅,在冰面上吃力的向左边行走……

我一时犹豫沿画廊左行,还是右行……这画廊中的风,吹得很有些冷……

我决定右行,走上湖堤,那里一定会有独特的画面……这个著名的画廊,已经布满了灰尘退色了。它与我在昨天的在天坛公园看到的双环亭及画廊新鲜亮丽的色彩相比,变得有些抑郁灰暗了……

逆时针方向绕湖环行。见湖边的小屋,人字型屋脊宽宽约装饰边缘,它们与过去的民间尖锐的檐边反差强烈。这里小屋显得纯厚温润,灰白色瓦屋顶上一切,都柔顺面包一样的悦人的眼睛,它们仿佛童话世界的小屋,方面大耳;而民间的总是单薄,骨瘦嶙峋……

过“宿云檐”城关。一片细高柏松树。来到两座并行的白石小桥旁,我被右侧的小河吸引。沿河岸,行走到刚才北门边走过的苏州街西端的不远处的对岸上。

这里圆弧弯曲的河道对岸小山岗上,黄色的草皮坡面,并立稀朗的落叶树,坡面下是弯曲的凹下去的冰河面……这是最有诗意栖居的纯净的一小段长卷中国山水画卷,素颜,纯天然色——这是意想不到的大自然清淡美色……

再返回白石桥。左岸一个高大柳树垂下来的柳条呈淡黄绿色,这是它发春前的略施粉黛的春色……铁汉柔情……

我从未见过这么含春发芽前的纤细疏朗的柳条柳色……





吴砺

2019.2.5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