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1|回复: 0

[散文] 《现代画家Ⅰ》(一)

[复制链接]

6147

主题

149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4-30 11: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画家Ⅰ》(一)

                                                                    (一)

翻阅《现代画家I》(全五册)/(英)罗斯金著;唐亚勋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12

这本书的编者认为这是一本文学著作,或是文学作品。看完这本书后,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这是作者借对画家及作品的评论,发挥自己的文学语言能力的作品。

     读书人到了一定年龄,读任何书都会带上批判的目光,我们不再一味赞美一本我们喜爱的书或喜爱的作者写的书,我们开始看出那些是他才华横溢的地方,那些地方是他写得力不从心的地方,那些可能是他个人的偏见或者是爱好……

    这本书代序是我见过的最有文采的序言。罗斯金说,“没有工业的生活是罪恶的,没有艺术的工业是野蛮的。”这似乎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真理,中国现代的工业有艺术了吗?

    现在看这本书,你会发现罗斯金这本青年时代的书带着青春激情语言中,多少也带着青年人的理想主义的浮夸,只是我们无需苛刻,浮夸是青年时期的特征,这并不是需治疗的疾病,这只是生理特征——如同高山溪流带着激情澎湃时,总是带着雪白的泡沫……同时,我们开始学会完整地接受事物本来的面目,而非以我们认为的完美的标准去苛刻一个人或一本书……

    作者在第二版前言写了28页。真是太长了,令人想起电视中的政治家在民众前长时间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不仅孩子们有“人来疯”的特点,不少政治家也是如此……人类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喜爱把公众面前,秀自己的才情,这个作家也是一样,尽量他写书时孤独一人,但他心中一定想象地球是一个大广场,将要铃听他夸夸其谈……伟大的作家,是能看得见他的读者——像神话电影中一望无边的幽灵,在广大地球上,期待着他如当年的乔布斯在苹果新品发布会上宣布的结果……

只是绝大部份现代的作家黄金时期已过去了。在过去,仅是书报杂志,成为民众了解几年唯一的世界窗口时代,作家往往是全国公共舞台上唯一的演员……

过去只有少数精英阶层关注他们身边以外的事情,绝大多数劳动者全部精神灌注在如何填饱肚子,更无表现的机会……

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地球上太多行业太多的舞台,太多太多的人在当演员——这是一个没有关注中心的世界……

    ——这样的罗斯金的书,在中国当代读者会有几个人?十三亿人会有一万个读者吗?这本书是2012年出版,我刚刚仍可在网上网购原版……若是这一套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有中译本,并有名人大力推荐,那一定会以上千万读者为基数的啊……

最近看《生活周刊》薛巍主笔一篇文章“法国独特的文学文化”,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普利西拉· 帕克赫斯特写的《文学法兰西》:

“克拉克在书中说,法国存在一种独特的文学文化,文学、文人的地位很高,但到 20世纪,文学家已经不再能够对整个社会发言。

    德国文学史学家库尔提乌斯说,法国是世界上唯一把文学看作宗教的国家。美国批评家艾伦·泰特说:‘没有别的国家像法国那样尊敬作家,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别的民族比法兰西更理解文学对于国家的价值。’

    克拉克对法国文学做了一番艺术社会学研究。他说:‘法国的公共作家是国家代表人物,这种公共作家是极具法国特色的,是法国独有的一群人。只有法国把作家视为发言人,并赋予文学以巨大力量。’

    有些政治家有很强的文学抱负,因为‘文学能微妙地赋予政治以合法地位’。拿破仑三世写过恺撒传;密特朗写过12本书;戴高乐的几本回忆录都被归于文学类书籍。

    雨果认为,文学不仅是社会产物,也是社会行动家的任务是为未来做准备,栩栩如生地描绘未来。他详细描绘了共和国对未来、民主、自由和繁荣的理想和信念。但到了左拉的时代,‘知识和文学分工愈发细化,文学生活的碎片化趋势已经很明显,左拉虽然继承了伏尔泰和雨果开创的传统,在德雷福斯案件中挺身而出,彰显了公共作家的凤采,但他没能成为国家或文化的象征’。这部分是因为雨果和伏尔泰是独自对抗整个权威体制,左拉参与的则是集体对抗。

    克拉克说,1980 年萨特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再也没人能像萨特那样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20世纪的公共作家渴望整合各种分支领域,并对社会整体进行宣讲。但是20世纪时这种完整统一体己经不太可能了。伏尔泰能认为自己代表整个社会在讲话,但 20世纪的知识分子是生活碎片化的产物。雨果也宣扬自由,但他不会为此感到焦虑。一个世纪后,雨果式的热情和自信在知识分子频繁的自我批评中消失殆尽。’

    今天,法国文学文化领军人物的地位不再由文学家独享,文坛受到人文科学的大举入侵。20世纪末,‘法国文学文化的催化剂往往不是诗人、文学家,而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学者教授们逐渐占据舞台中央,文学家们逐渐退居后台。克莱齐奥、尤瑟纳尔、杜拉斯、波伏娃,克劳德·西蒙、阿兰·罗伯—格里耶等都没获得公共作家所具有的超群的文化权威性。这些作家中没有一人能完整体现法国文学文化,也没有人试图这么做。他们完全回避了公共作家所必需的交流沟通’。

    20世纪60 年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流行起来之后,100 年前被浪漫主义捧上天的作家,被拉到地上。“

    不知什么时候,中国有人写类似的《文学中国》。

    文学及文学家衰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最近一期《人物》周刊上,翻译东欧文学的翻译家景凯旋说:

   “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意义和魅力所在——让一个人脱离他有限的、狭窄的生活轨道,去感知、理解甚至去活一次他人的人生。”

   “东欧剧变以后,书架上马上摆满的就是畅销书,所以不要指望大多数人都追求高尚的东西,大多数人追求的就是享受和消遣,用帕托切克的话,就是遵循‘日常规则’。我对一个真正的严肃作家在自己的时代就有巨大影响不抱很大的希望。也许经过时间的检验,未来的人能够感受到他的力量。卡夫卡的作品如果像现在这么畅销的话,他还用得着当小公务员吗?可能作家的命运就是这样。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不会将写作当成一种饭碗,而是一种使命,这也许就是当年东欧文学的价值所在。”

                                                                                                    (二)

    作者在开始全力向读者解释他发现的真理,如今已成为公众的常识了。我看出本书时候,惊呀他当年的激情和挣扎——隔着一个时代,看到的是动漫片中卡通式的人物一样可笑;过去他描述的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如今隧道已经直达那里,只是分分钟的事情了——这使得他描述的过程变得可笑……

    若我们现在看几十年前的中国人言行,不也会觉得可笑和不可理喻之极吗?

    我请你看看这一段文字:

   “对于那些对绘画感兴趣的人,甚至是画家自身而言,他们其中有一百个人在判断的中间阶段,而只有一个人在最终的顶峰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发现的能力或者感受真实的能力,而是因为在整个成长旅程中,真实和错误有太多的相似;每个只想着最后一个阶段的感觉都要从源头上被确认。快速、强势的画家必然努力关注那些捕捉每个微小细节而不是宏伟印象的人,这使得他基本上感受不到绘画上的最后一步伟大的步伐——通过这样的步伐,微小细节和宏伟印象可以和谐共存。他经常将精妙之处从学生的作品中删去,将细节从他拥挤的画布中抹去;他经常为深度和统一性的失去而悲叹,却很少指责细微处的不完美,这样他必然将完整的部分认定为每一个错误、缺点或者不足的记号。所以,他经常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像乔舒亚·雷诺兹爵士一样,将细节和整体作为水火不相容的对立面分开来——实际上一位画家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无法为整体目标服务的单独细节,只能是新手作品的特征,他看不到更远的真理:细节成就完整,共同为一个最终目标而存在,这才是一位圆满的大师的作品。P’’’015

多么富有情感的文字!不过,这本书对现代的普通读者来说,若是要从头读到尾,是太困难了,这样对绘画作品专业评论,读起来辛苦且相当的枯燥……但是,这本书对热爱文字写作尤其散文写作的人,或许就是庄稼热爱的化肥吧……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和观点都让你乐于接受的,而见他说理部分真的有些枯燥,让我觉得快读不下去……读到67页时,大批理性的讨论,真是让我有些烦了……

    不过,作者开始讨论风景画时,立即露出了灿烂的文字,让我再次为之倾倒……

    一个绘画外行的我,看这些专业绘画评论,总会有一种“隔”的感觉,因为你实在是不了解这门手艺……我看这本书,是想通过作者看画家是从怎么角度来看和描述大自然的。这本书前半部在风景描写上我收获不多,但是作者让我逐步了解画家在绘画中碰到的困难……印象最深的就是通过作者对画家透纳的分析让我了解到,人最擅长描述一小片画家儿时熟悉后世界;超越了这个范围,他就可能变得十分软弱或是可笑……

    读这本书一个更大问题是,我们手边没有作者所提的画插图,没有办法让文字对照画面……当然,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作者所说的一小部分画在网络上的画面……

    不过,我越读越觉得自己应当将这五本书读完,这样我可以通过作者的笔,感知画家在描写大自然时采用的方式、困难和失败之处……尤其这是以一个文学上的天才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大多数画家或是没有这么耐心,向我们普通读者描述他们看到的世界……

    本书作者本人就是画家,又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这合二为一的才华结出果实,怎么能不吃……

    只有画家描写大自然和文学家要描写的大自然最相近。音乐家就是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了……

    当我的耐心终于收到了丰厚的回报,看作者自己是怎么写景的:

    “不久前,我曾走过这条马车路,当你离开阿尔巴诺之后拐过第一道弯,你将被古代凡恩托杰出的继承人大大地阻挠。当我离开罗 马的时候,天气几乎变得疯狂了,乌云在罗马平原上空翻滚怒号,呈现出硫磺般的蓝色,并伴随着一两声惊雷,沿着克劳狄的高架渠击碎了脆弱的阳光,将它的拱形如混沌桥一般无限地照亮。但是当我沿着奥尔本山脉的大山坡往上爬的时候,暴风雨最终向北方席卷而去,阿尔巴诺山峰高贵的轮廓以及玫瑰树的优美阴影在蓝色和琥珀黄的纯色条纹映衬下呈现出来,上层天空在深湛跳动的碧空中渐渐穿过最后一朵雨云,既像天空又像露水。晌午的太阳斜斜地照在拉里西亚的岩石山坡上,交织在一起的大片高耸树丛的秋季色彩混杂着大量新鲜潮湿的常绿色,就像被雨水穿透一样。我不能叫它色彩,那是一场大火灾。紫色、深红色、猩红色,就像天主神殿的窗帘,欢快的树木沉没在光线倾倒的山谷里,每一片分离的叶子都在飘动和炽燃中战栗,当它转向反射和传输阳光时,起先变成一把火炬,然后成为翡翠绿。山谷中更高的凹处,绿色的拱形深景就像一些水晶般的海面翻滚波浪的空卷部分,将野草莓花掺搅在泡沫的腰窝里,橘黄色喷雾的银色小片抛向它们周围的空中,在岩石灰壁上破裂成成千上万的星星,在微风中时上时下,时隐时现。每一片草地都如天堂里金色的地面一样燃烧着,当树叶粉碎在它们上空时,它们就突然在阳光中绽开,像日落时一片片光在云里盛开一样;大块静止的黑暗的岩石——虽然被猩红的苔藓染红但仍然是暗黑色的——它们静寂的阴影投射在躁动的深粉红色上,蓝色的薄雾和断续的声响充满了它们下面基座的大理石空间,全部覆盖——这些形式各样的琥珀黄和玫瑰色的栅栏、神圣的没有暗色的云朵,仅仅为了照明而存在,在庄严而安详的球状石松中,我们看到它们处在深不可测的间隙中,消失在终结的、白色的、闪着光芒的、难以测量的线条里,在这里,罗马平原也逐渐融化在海的火焰里。P125


    读这本书我了解了画家要画大自然的风景,是多么困难的事。西方油画风景作品,不可能是真实自然风景的再现,多是一种欺骗观众的视觉效果,即将我们印象中的典型色彩作用于画面——这像我们不能把电影中人物形象和世界,看成真实世界一样……

                                                              (三)

   如今人类的彩色摄影,已使人类的普通人用手机照相机随心所欲抓拍留下大自然的光与色彩——技术使我们现代人绝大多数人都有超过过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的技术本领了;如同我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上,已远超过过去的皇帝——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事情……

    传统的技法的风景画家,在现代彩色摄影技术面前,似乎完全成了多余的人……而现在的延时摄影技术,可以将二十四小时的大自然风景变化,在几分钟内向我们展现……

    那么文字中大自然的风景描写呢?是不是也已成了现代社会的多余了呢?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描写大自然的风光文字,从来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如今更是缺乏更上一层楼的动力了——问题是,以语言为生的人类,难道将来都只会说“真好看,””真好看”几个字?

    不过,实事求是说,才华横溢的文字表达,仍只是长期训练的文学天才们的专长,即使是高等教育开始世界性的全民化普及的今天……让大部分人都拥有诗一般的文笔,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四)

    我还是想拿这个天才的作者开一次玩笑:我觉得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他赞赏的画家透纳的蝶蝶不休的赞美,如同一个小青年见人就反复的赞美他的当时并不受大家欢迎的女朋友的无限美德一样,唠叨到了可怜可笑的地步……

    我办公室老朋友卫民先生,今天刚刚从半个多月川藏自由旅行回来,他说第一感觉就是沿途的高原反应和环境带来的累和疲劳——当然,他看到了高原天堂般的天空和湖泊,还有雪山美景……

    我读这本书时,有着同样的感觉……我很少有这次很像一个着急下课摆弄新玩具的儿童,等待下课铃声一样盼着这本书早点到最后一页……

    当然,这本书越到最后越精釆……我终于发现了一百八十年前的这个英国人,同我一样仔细观看了日出日落和云层色彩的变化——我隔着百年的时空找到了知音……

这本书作者赞美的透纳,其实不过是作者手中一个道具,在这套书中表演作者的自己文字才华,才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他很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现在想来,西方国家的画家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前,一直试图用一个人瞬间记忆和那么粗糙的颜料,去描绘大自然风景——这是多么力力不从心的事情啊!光线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云朵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类绝无可能再现大自然任何一刻真实色彩和光线啊……

这个意义上,人类永远不可能用颜料笔作画画出真实的大自然……

西方人一直努力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相对而言,中国人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他们黑白的画笔,只能取其意,没有可能画像真的一样的风景,他们也完全认为不必做这样努力……

     西方国家在人物肖像画上,仍是接近真实的目标——似乎像真的一样……最终西方人用彩色照片和摄像,达到了接近完美的目标——人类制造出了的同大自然最接近的图像,甚至于可以用彩色摄像反应出其时间上变化……他们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换了一种方式……

    这也使从人类有记录动物和自己的岩画以来的欲望,达到了接近完美的实现……照相技术和摄像机,这使人类想自己用手画画的天赋,失去了前行的目的地……

    同样的,电脑技术的发展使东方的书法艺术也走到了接近尾声的状态——你能想像得到二百年以后,人类还会用笔写字吗……

    我们能想象二百年以后,人类画家画什么风格的画面?五百年后人类的画家还会存在吗?他们又会怎样看待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这本书作者讨论的画家作品呢?

    我想,过去人类的几千年绘画作品的来自人类描写大自然和自己的欲望,一种想使不断变化的世界和自己的形象被记录的欲望,他们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画笔不可能实现真实的再现,所以才有抽出一些特征,概括其精神实质的线条和图案,从而产生的图像艺术……

当人类的摄影摄像技术,几乎实现了人类这个本能的欲望时,传统的绘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绘画艺术,是否是已经走到了结束使命的终点了?


吴砺

2019.4.28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