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柯:西班牙绘画大师》(上)
翻阅《格列柯:西班牙绘画大师》/周芳莲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政广主编)
格列柯(1541~1614)是我印象深刻的早期西班牙画家之一,他的画人物多是如同被哈哈镜拉长、身体异常细长;绝大多数画面中蓝色和黑色火焰般律动的云层的天空,形成有点阴郁,但不算太压抑的情绪化的画面;画面有现代卡通人物画式的风格……
过去我对他的画印象最深的有两幅:《托雷多景观》,《奥卡斯伯爵的葬礼》。其实,我也只了解这两幅,还是因为大学时代看了美国人亨利托马斯写的《大画家》,书中介绍过这两幅画。
这次打开这本画册,第一页看到的是画家的自画像。一个老者,很像希腊东正教的教士般的着装,他的眼睛眼神稍稍有点朝下方,并没有直现我们观众,他似乎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和回忆中,但又似乎也用眼神的余光不经意的扫过你。画家的眼神是明澈,纯净的,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智者,只是他很平静,很自知,他仿佛是一个伟大的星系,静静地停在满天星斗的夜空中,独立的;或是如一组泰山一样的孤立的山峦立在平原大地上,但并不咄咄逼人,与世无争的伫立在书中……
仿佛他在告诉你:我不过是与你一样,是天空中一个普通的星系——你从这个智者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你的尊重,并发现自己的存在,是同他一样是人类中独立的一员;画家前额和头顶部秃顶,像河边河岸边宽宽沙滩上有溪流切出的缺口凹进沙岸一样,浸入头顶的头发地区,形成半个橄榄式的白亮的额头和秃顶脑门……一个正在想着心事的聪明老头的形象……
你真的感觉不到他是一个五六百年前的古人,他看上去和现代人中的长者没有任何两样,与我们这些后辈,几乎完全没有时空的隔阂感——这个伟大的画家,仍是栩栩如生的站在时空大厅的一侧,在想着自己的心事……只有真正伟大的画家的画,才能做到这一点啊……
书中说,他是西班牙画派的开山鼻祖,自他以后,西班牙伟大的画家人才辈出……
我摘一小段书中对格列柯画风的评论:
“埃尔·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 -生经由几个艺术重镇:克里特岛、威尼斯和罗马,最终取得辉煌成就;他深受16世纪意大利艺术大师们的熏陶,成为有足够能力极尽写实的一位画家,但他宁可采用一系列个人的独特手法使画风趋向理想化:人体修长的比例、强烈的短缩法、火焰般的律动感,不断地试验他那个时代无人胆敢采用的色彩。另外,他还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唤醒时代对他的兴趣,并在作品中渗透入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时期的神秘主义,以致他的作品在当时既非常现代前卫却又能同时受到贵族和平民的喜爱。”p2
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大画家很懂人情世故,很会推销自己和自己的画作……我前一阵看安徽小有点名气画家韩美林先生的简介,他的各种职务达二十六种,是啊,这样他的画才能卖得好啊……
《圣母睡眠中升天》(1577年),很明显地仿制提香的同名画,因为格列柯曾是提香的弟子,只是他画中色彩没有提香那么浓烈……
画家青年时期早期画拜占庭式风格宗教画,金色色调为主,很像中国过去民间灶台或墙上画,只是这些画现在色彩剥落,有旧时光之感……
这画册中第10页到第13页画:《耶稣为门徒们洗脚》(1567),《耶稣在果菜园祈祷》(1567),《耶稣钉上十字架》(1567),《耶稣在比拉多前》(1567),这都是画家二十六岁时的作品,你可以感受到画家的才气;这些画面中人物红色衣服和上面白色的反光,构成画面中视觉亮点,有民俗画风和浓烈的抒情和伤感的气息……与他的更早期的拜占庭金色的画面,画风突变……
这些宗教画,当年都是人工绘制,刚开始徒弟抄师傅画中的人物布局,十分正常——这真的很像过去中国民间的风俗画,桃寿图等等,各地也抄来抄去,大致雷同……
格列柯这些名画,使人强烈意识到这是叙述西方宗教传说中的遥远时代的故事,红色是人间暖色调……这样画面,造成了古人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场面——这使这些宗教画,像一个老朋友在讲令人伤感的古老故事和往事……
这是天才的画作,使宗教传说和神话人情和人性化了。
我突然意识到“基督教”通过《圣经》将二千年前古罗马人民生活方方面面传到了今日,佛教也是一样;中国二千年前孔子时代的生活,通过《论语》将百姓生活很多细节传了下来——很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我意识到人类通过宗教故事流传,把当年人类的会忽略的平民生活画面传播了下来……
格列柯三十岁以前画中红色中反光白色,与金色一起为主色调,人间暖色气息浓烈,这与他后期冷暖色调对比鲜明的画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上帝,亚当,夏娃》(1569)裸体男女非常性感和现代照片感……
我从书中摘录一小段:
“近代西班牙画家苏洛亚加,是格列柯的仰慕者,曾拥有格列柯所作的同一主题《圣弗朗西斯科接受烙印》不同版本的画。”p32
这次阅读,发现西方国家早期的画家绘画,构图和人物形象常抄来抄去……或许当年教堂宗教画同当年中国的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样式和主题……
《牧羊人到马槽朝拜圣婴》有三幅,1596~1600,1603~1605,1612~1614年各在一幅,这是这本画册一个罕见的特点,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场景画家在不同年份反复画,只是背景和人物的姿态稍有改变——或许是这都是 不同客户要求的主要的同样内容,只好反复去画。
画家这些中晚期的作品中,人体变得休长,背景半黑色,仍多保留红色作为视觉中心……
在格列柯的时代,客户要求的绘画作品,应当主要是宗教画和人物肖像画,这也间接的限制了伟大的画家绘画内容,所以我们看到格列柯一个主题反复画。
《西奈山景观》(1570~1572),画面让我想起电影《魔戒》中的山,我想应当是《魔戒》的导演,从格列柯这幅画中吸取了灵感……
中世纪的画中,宗教主题主要人物用红衣,或许因为当时红衣主教穿红衣袍?
“圣母领报”这里画册就有五张,画画主格局大致相同,但是背景就是在变,画风也在变……
格列柯的画作,曾给我留下过最深刻的一幅无疑是《托雷多景观》(1595~1600)。这本画册中画面色彩让我十分满意,也是我见到过画册中最好的一本之一。
从《托雷多景观》这幅风景画中,你不难理解为什么十九世纪末印象派画家狂热地推崇格列柯,这幅《托雷多景观》画,我认为是一幅真正印象派风格的伟大画作,只是比十九世纪提前了四百年……
相对十九世纪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它更带有青苹果未完全成熟时的青涩和清鲜……如同中国的《诗经》相对唐诗宋词来说的天真烂漫……
你可以看到凡高火焰般植物画面灵感的源泉,是来自格列柯这里;你也可以看到塞尚画面中的色块、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蓝色色调似乎都是起源于这幅风景画——这幅画对印象派画家作品,如长江源头草甸中渗出第一股清凛的甘泉……
——无限生命力,从近景风吹动厚厚草甸,升到上方青色透蓝天空,黑白云层与蓝色泛紫天空交织在一起,透出生命旅程中神秘的不可测的气息……
人类生命的体验在这幅画中,既是不可预测的陌生、压抑,但又生机盎然,如同我们大病初愈后,回顾我们一生的经历时,或许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一种大彻大悟中伴随着某种空虚,对大自然的创造的世界既感到亲切感,同时伴随着陌生感……
这是从城外一个高处远视,黑色暴风雨前山丘,沙盘玩具般的小城城堡及建筑,阴暗,如人体骸骨散落在山坡上;只有近景大自然的草地绿树,被画家身后头顶上云朵之间的透撒下阳光部分照亮,分外鲜绿明亮……画家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而山丘上人类的小城建筑却如鬼魅一般……地平线上升起黑色的云层,也许是死亡阴影,开始升起——这既是对生命的赞扬,又是对生命将从地球最终还会消失的悲歌和茫然失措……
留恋与无奈……大自然的壮丽,使人间的城堡像死神笼罩一样的苍白……
从山丘流下的河流,反映着地平线黑色的云层,溪流也变成了黑色,使绿色草地山丘生命受到威胁般不和谐……人间和人生命旅程不可测,人生似乎是惊恐不安和不可预知……
《圣弗朗西斯科双手交叉抱于胸前沉思冥想》(1577~1580),这些主人翁沉思的画面,反而比大量的宗教画更深的打动人心……因为那些宗教画被太多画家重复画太多次了……
《貂皮大衣仕女肖像》(1577~1579),这样画,同现代人物彩色照片几乎都找不出差别……这就是伟大的画家的画技;画面上的貂皮如同现代柔化了彩色照片上的画面,而女士面部就是彩色照片般的清晰……
我突然发现,无论佛还是耶稣的画或者雕塑,似乎他们的眼睛,都没有让直视我们观众……佛总是半闭着眼睛,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格列柯的耶稣睁着眼睛时,也是沉浸在在自己的思绪之中,或是眼泪汪汪,或是仰望上天,或者是己逝去后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就是眼睛从来没有和观众对视……
不知道是否有人比较佛陀与耶稣之间的差异……耶稣似乎从来都是贫苦的没有文化的僧人形象;而佛陀总是有王子般的华贵的气质……
格列柯的宗教画,宗教情感相对平静平淡,并不会让观众太压抑,人间化的成份重……这或许是当年他为西班牙大众接受的内在原因……
格列柯时代宗教活动为西方世界民众生活中心之一,格列柯向画作多为宗教画。我刚刚看过《世界知识画报》杂志2019年第06期,其中“蒙特利尔老教堂的新生路” 一文中谈到:
“教堂建筑是蒙特利尔最值得观赏的景观之一,也是城市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自从16世纪法国国王派遣的探险船队踏上北美新大陆,最早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新法兰西疆土以来,天主教便在魁北克深深地扎下了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天主教势力成了魁北克社会的主导,它不仅控制了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 和经济。
教会势力的长期控制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也妨碍了社会的发展,让魁北克的社会和经济落后于北美其他地区。引起了各阶层的极大不满。20世纪60年代初。魁北克因此爆发了反对教会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
这场社会改革运动从根基上动摇了教会势力对魁北克社会的控制,使曾经大权在握的教会丧失了对政府和经济的控制,也让人们从封闭落后的宗教文化的桎桔里解放了出来,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性的解放。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促进了经济迅猛发展,让魁北克在不长的时间里赶上了北美其他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魁北克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另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对宗教热情的骤减,去教堂的人越来越少,对教会活动的关注度越来越低。曾经的社区精神中心和教区活动中心变得越来越冷清,最后不得不关门。而长期空置、无人打理和年久失修,使教堂逐渐破败。再加上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兴建和实施新的城市规划,许多利用率不高的教堂被拆除。
据有关部门统计,魁北克全省20世纪以前注册的大小教堂近3000座,现在已有14%被拆除和改建他用。而最近几年仅在蒙特利尔市就有近60座教堂消失了。
教堂的关闭不仅有政治和社会原因,经济成本也是重要因素。目前魁北克省真正去教堂的人只占总人口的4%。让96%的纳税人为4%的人口买单作为教堂的维护费用,显然不合理。一个现代经济社会,也难以容许大量无人使用的建筑长期空置。因此,这些再无人间津的教堂不可避免遭到了关门的命运。“
若是天上的格列柯看到这样信息,不知作何感想……
看这样的画册,就是穿过时光隧道,同古代伟大的智者直接进行心灵构通……
我不知为什么总想到华尔华兹的《水仙花》,我有一种冲动想把华尔华兹看到水仙花时表达喜悦心情的诗句,改写为我看这一系列画册时我的心情,似乎只要将“水仙”二字改为“名画”即可: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吴砺
201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