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后,怎样让生活过得充实?89岁的王丁泰迷上手工木作,将家乡情怀融于他的一刻一划、一字一画中,让桐城特色风光显于方寸之间。
退休30年的王老,兴趣广泛,平时喜欢莳花弄草,琴棋书画皆有涉猎,其中手工木作是他觉得最有情怀的爱好。没有师傅教,他就自己摸索,不满意就从头再来。在他家客厅的长桌上,我们看到了缩微版的文庙建筑群,它以大成殿为中心,配有门楼、宫墙、状元桥、大成门等,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门楼上还有王老亲题的“文庙”二字。王老在市区待了很多年,做木作以前,他到处看,上街买菜的时候都会注意文庙的结构,这里是什么形象,该怎么制作,大脑里有了印象,制作起来就方便多了。
王丁泰向笔者介绍:“文庙”上面的瓦是牙签做的,有些部件是火柴棒子、一次性筷子做的,再上色。墙都是木板做的,这个字都是自己刻的。大成殿的门是木榫开合,有的是胶粘的,可以推开。
王老是把家当成了工作室。小庭院里环境清幽,石桌上放置着工具。笔者看到他时,老人神情专注,正在清理木作上的灰尘。谈起手工木作的初衷,王老打开了话夹子:“2003年非典时期,在外面不能活动,在家里没事,就做起手工木作来。桐城比较好的景点,我大概都做了,主要根据自己脑海里印象做的。”王老先后制作了近20件作品,除了桐城文庙,还有六尺巷、彩虹桥、龙眠桥、紫来桥、廊桥、安庆迎江寺等建筑模型,维妙维肖。而且这些作品选用的材料大多是捡来的,捡到什么就用什么,变废为宝。
他的手工木作六尺巷,牌坊顶端三层飞檐参差有致,像一对对鸟儿亮翅,门楣上有王老亲题的“懿德流芳”。四根门柱隔开一个大门、两个小门,显现出六尺巷的深邃。王老说:“最难的就是这个雕刻,这个花纹,很细致,不能错一道,错一道就断了纹路,不好看了。”
每次着手一件新作品的时候,他都特意去景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拍照,并构思轮廓。其中,“安庆迎江寺”这件作品,他前后制作了两次,力求完美。他说:“2009年开始做安庆迎江寺模型,开始做得不怎么好,拆掉重来,花了不少时间。前后大概花了好几个月时间。”
在进行木艺创作时,经常会把屋子弄得脏乱不堪,但王丁泰的家人却很支持他这份爱好,希望他老有所乐。女儿时常帮他打扫,儿子给他买了一整套的工具。随着作品一件件成型,王老感觉很充实很幸福。王丁泰说:“我做手工木作,纯属爱好,因为家里还有几个小孙子,那时候他们都小,像做玩具一样,做了给小孩子们看看,看看有感觉,将来以后留这个痕迹。社会发展太快了,现今的一些建筑,以后说不定就没有了。桐城原来是什么样子,后人就不一定知道了。我做的这个东西,或许可以给他们留下一个见证。”
原标题:王丁泰:“小木作”尽显“大情怀”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