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 }! ~- N$ B4 T6 J 方孝彻,曾在国民政府考试院工作,妻子夏纯,字漱兰,浙江青田人。她父亲夏若屿是桐城中学体育委员,参加过倒袁运动,在暗杀袁世凯中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他为“上将军”,夏纯有烈士女儿的身份,又是陈诚的表姐,在国民党上层结识很多名人雅士,她还是画家和社会活动家。! f7 D( D# L, ~" X
8 l0 r6 T! \. @3 N2 w
方孝岳,(1897-1973),名时乔。191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在日本东京大学进修两年间翻译出版欧洲大陆法律思想小史。1924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东北大学师范学院、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至1971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授,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主要著作《中国散文概论》。# P! f: t* E' C% @$ r3 a
/ w+ M, ?! Y" s/ a' t 方令完(1910-1981)方守敦的幼女,幼从家学,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抗战岁月中,先后在广西桂林中山纪念学校、重庆南开中学任教。1944年春回到故乡,任教于桐城示范小学第一分校、桐城私立麻溪女中和桐城中学。1951年于镇江市第二中学任教。1960年前后,两度受高教派遣,前往东德莱比锡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教授语言文学三年有余。方令完文学功底深厚、能诗文。9 h3 @( ]! l5 U `% b
; k7 u9 J) L2 j: e 方孝远,(1871-1958),原名时简,清附生,日本工业大学毕业,清末回国,旋应学部试,授进士,翰林院吉士。入民国后,任安徽工业学校校长,后任安徽实业厅厅长等职,解放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0 ~4 d& Q7 L( [, a9 K 6 @3 V5 t. }' r/ U3 X 方瑞(又名方筠德、方新),方孝彻之子,其母著名国画家夏漱兰,方瑞也是何香凝老人的义子,方瑞自青年时代,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投身到革命队伍,在部队文工团先当演员,后做领导。曾任河北省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 i3 [( h/ z E5 f" x+ ]& ` / n5 @1 P* D2 r2 F" ]( x 方祚德(后更名为方言)。1949年调新华社工作后,任东北总分社编委、总社国内新闻部组长、山西分社社长、总社新闻研究部副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终身致力于新闻研究。 # J( [. Q* [0 C4 U0 q, o! P1 }% L n% @. g
方玮德(1908-1935),受新月派后期影响的青年诗人。1929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外交系读书时,就在《新月》《文艺》《诗刊》等刊物写诗发表,受到闻一多、徐志摩的赞赏。大学毕业后于1933年赴厦门集美学校任教,并从事创作和翻译。1934年到北京,次年因患结核病去世,著有《玮德新诗》《秋夜荡歌》《丁香花诗集》以及陈梦家编的《玮德诗文集》。 ; H7 D) x4 u4 }. q1 P6 d+ [+ Y8 q2 @; f* v0 k
舒芜,本名方管,学名方珪德。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到1949年历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江苏学院、南宁师范学院教授。进行文学、哲学的教学和研究。1949年后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部长。1952年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1979年开始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主要著作有《舒芜集》。 3 _; N/ G; v7 U3 p W , ?- a8 _* c3 j9 ^# R/ i9 @5 a 方令孺(方守敦的四女儿),散文作家和女诗人。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时期,他凭着倔强正直,善良的性格在社会进步思想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进步作家、民主教授、共产党员。 % o( ]! Y# O5 `. U0 n* m9 I( h' V1 }+ G% u: @- g
方令孺十九岁那年嫁到南京一个银行世家陈家,陈家是桐城邻县怀宁人,陈家的住宅是南京有名的大公馆,地点娃娃桥。陈家公馆与《红楼梦》里面的贾府气派差不多,方令孺在勺园方家大排行第九,人们都称她"九姑”。1932年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1930年春,九姑回国到青岛大学任中文系讲师,江青当时在这个学校的图书馆当馆员,以往辈学生身份同九姑来往,后来江青去了上海,改名蓝萍。1939年,九姑任迁往重庆的复旦大学和国立剧专教授,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 8 E/ e' B7 o1 l6 G: _ 九姑当时在南京很有名气,成了文艺沙龙的女主人,一般认为新月派两个女诗人,一个是北方林徽音,另一个就是南方的方令孺。丁玲当年被国民党软禁在南京,也常去九姑家,后来她们关系一直很好。解放后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的九姑似乎与丁玲的提名有关,九姑一次来北京开人代会,周恩来总理来到九姑房间看望,他一口一个"方大姐"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7 ]0 n5 z3 K& S ! c/ I# f* O6 F ~! s. c. ] 1949年方令孺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8年任浙江省文联主席,1976年9月方令孺病逝杭州,享年80岁。她散文文字清新,情感细腻,主要著作有《信》(散文集)《方令孺散文选集》,译著文集《钟》等。9 m3 r* P- E1 C5 k+ j7 `
) g9 q. c1 V8 ^" C5 G 德字辈中还有方敏,方徨(祁德)等亦各有所成。/ `7 [ v8 @3 N: f( z
/ m0 Y6 I' S9 S2 L }4 M/ p 李伯悌(1918一一1996)原名陈庆纹(方令孺的女儿)。1937年在南京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8月在武汉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该校地下党女生支部书记。1945年先后担任美国《时代》杂志社驻重庆,上海分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工作。1951年李伯悌参加筹备中国建设杂志社工作,任编译组长,编辑室主任。1960年任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中共代表团翻译组长,1980年参与英文《中国日报》创建工作,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G+ M. S" d- C% s* D9 [2 e) @/ H$ m" x3 ~* d, v- Y/ [# w5 a
萧文,原名陈庆绚(方令孺的女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皖边区《新民主报》和鲁南区《鲁南时报》编辑,华东新华广播电台编辑。建国后,历任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 q8 p' e# ]9 W2 d- m9 Y
7 C D; ]0 P: \: j* ^' j o* @ 方子哥(方琯德的儿子),艺术家庭出身,北影演员。1986年出演由演员王秉林执导的《父与子》开始出道,1987年主演《死去活来》中李清远,1990年出演《警门虎子》中老帅克。1994年以《无人喝彩》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奖,1996年凭借《混在北京》获得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方子哥擅长喜剧表演,他的憨厚,严肃都充满喜剧味道,成功实现在艺术上追求。$ O. @2 Y6 n8 X4 j2 d) g
+ \" n4 m" e" m' U+ h! k 方子春(方琯德的女儿),著名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代表作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姐姐妹妹闯北京》《临时家庭》《离婚》《小小飞虎队》等。 6 S) q( n* V" H4 V8 s+ u- o- Z4 @. @- Y( f1 B0 E1 t
宗白华(1897一一1986)(方淑兰的儿子),著名美学家,哲学家,诗人。1918年,宗白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的筹备工作。1920年4月,赴德留学,先在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学习,后转至柏林大学学习美学和历史哲学。1925年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讲授美学,艺术学等。1925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美学散步》《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等。 ! |" D0 }) D- I8 w+ c . n( L: o& F( _, Q) w" P/ w+ l4 P 包柏漪(方婉华的女儿),美籍华裔作家,人权活动家。1954年考入美国塔夫特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塔夫特大学弗来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厦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助理负责人。1964年出版《八月:一个中国女孩在共产主义中国生活的真实故事》。同年与同学斯顿丶洛德结婚,洛德后来在1980年曾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73年与丈夫随基辛格一同来到中国,1981年根据其访华径历出版了其代表作《春月》,包柏漪同时还是位人权活动家,她曾于1998年获埃莉诺丶罗斯福人权奖,她还是人权组织自由之家的董事会荣休主席。 + n! V9 X* S8 A' w( `$ l' t! E+ H- @ 四、结尾9 i6 }/ S/ |! j- F6 O4 Y
& Y; a, \. Q) u7 } 今天让我们回顾这段尘封的历史,感知勺园方氏的枝繁叶茂,经世致用的不朽生命力,同时也看到一个封建士代夫旧家族在那风云激荡岁月里蜕变与涅槃。勺园的后生们用事实证明,桐城派的后人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顺应历史潮流,利用从桐城派前辈学到文学才华,在民族存亡之时,投笔从戎,奋不顾身投入到民族解放,国家建设运动之中。在桐城一个家族参加革命的人数之多,时间之早是绝无仅有的。 6 D; r* F. O& w w8 ~2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