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1102
- 积分
- 5
- 威望
- 0
- 桐币
- 1
- 激情
- 18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9-9-23

文都童生

- 积分
- 5
 鲜花( 0)  鸡蛋( 0)
|
一、勺园易主" M' p M% z6 R. q1 D
0 q6 o% N' m' k+ A, U2 _$ A 勺园,在六尺巷的北侧,文城西路七十二号,又称方氏九间楼。是桐城派作家方宗诚家宅“枣强县”后院一部分,短峘外障、砖砌回廊、窗明几净、高墙小院。原有凌寒亭在内,比现在要大得多。内有一方铭石,上有方守敦亲书“立云”两字。
3 b( r' `0 @, p8 f. G, e勺园历史悠久,要从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说起。刘大櫆,字才甫,号海峰。
( I- A: \1 @% d8 t) u5 o2 y: t7 F0 @! Y- J
刘博学多才,但仕途不济,终身以教书授徒为职业。他来到桐城县城,寓居此地并结识张闲中(张英的侄孙,勺园原是张闲中家宅)、姚范和叶酉等一批青年英才,于是刘在勺园讲经授学,勺园一时成为县城里官家和富商子弟求学境地。当时的方宗诚也时常来勺园,与学子们洽谈诗文,后来方购得勺园作为方家后院,勺园便成为方家院内私塾。/ `5 _; g- H2 w9 }* l
& I z6 ?* C) [% L
二、勺园主人方宗诚
7 U& g, Z5 H1 m: U* P( p
* f& }# R2 Z( r- Z* @* `, Q 桐城有两方,所谓“大方”、“小方”之称。“大方”住在县城,“县里方氏”也叫“桂林方氏”,真正的桐城望族。明末清初,桐城所出的一批姓方的名人都是“桂林方氏”,例如思想学术方以智、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方苞。“小方”始祖是方芒,由江西婺源走猎入桐城,定居鲁谼山,即桐城“鲁谼方氏”,俗称“猎户方氏”。" Z! o' Q* @# j( R3 g# [
方氏以孝悌力田起家,至九世方子雅,居半山峰,嗜读书,延至十三世,长房孙方东树曾读书“半天山居”,继其家学,从弟方宗诚,亦居此,咸丰年间半天峰下建“柏堂书屋”,讲学著书。' o- }7 {2 a) _2 R7 M2 q. {
方宗诚(1818-1888)字存之,号柏堂,师从方东树(姚鼐的再传弟子),遍览宋元后儒家之作,多有阐发,著《俟命录》。霍山吴竹如任山东布政使时,从友人方鲁生处得此书,将主要内容函致大学士——文端公倭仁,倭仁录其要点,列为讲授课程,在皇室传播,方宗诚由此驰名京都。曾国藩、胡林翼慕其名,都想聘其为幕。后曾国藩来安庆,召修《两江忠义录》,在“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又是同乡吴汝纶劝导下,成为“曾幕”人物。曾旋迁直隶总督,推荐方宗诚为枣强县令,曾国藩离任后,李鸿章继任,与方宗诚交往甚密,不视为下属,每次以总督身份巡视各县,均不入枣强县境,方宗诚所请之事,多采纳施行。# T9 C" l" z) [8 w3 M0 C
8 L! T+ o$ L0 a m2 S
方宗诚学承桐城派,著有《诸经说》33卷、《柏堂文集》92卷、《俟命录》《志学录》《读书笔记》《讲义》合35卷。光绪十三年,安徽学使侍郎贵恒推崇方宗诚学识情操,奏请赐五品衔获准。逾年足,享年七十二岁,葬于安庆七里。
3 R! [; O$ U! ~! S, @5 K( |) \' K* R1 I9 g( }: m- A
方宗诚生有五子,前配夫人生两子培锐、培聪。前配夫人后来因病去世,后娶继配夫人苏太宜人(苏太宜人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苏艺叔的妹妹)生三子:方守彝、方献彝(十几岁时因病去世)、方守敦。方宗诚正值枣强县令时,带五子方守敦至住所,方守彝在县城方家撑掌门户,方宗诚长嘱其子勤于学业,常孤灯夜读,达旦不寐。1 v& X7 r* ?& H6 e
7 I; G ~/ N2 {5 O2 Q, T
方守彝,字伦叔,号清一老人,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幼承家学,又得其父教诲,师从郑福照,其受古文法,对古人学问皆得其门经,精学不懈,诗文清洁遒练,成为诸生后官太常博士。
9 R# P% Q9 M5 ~1 c' C方守敦,字常季,民国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自幼聪慧好学,既受教于父,又师从荣城孙佩南,16岁随父南归,居省城安庆,辛亥革命后退居桐城,民国28年病逝故居,葬于鲁谼西眉山。方守彝生子方孝郎、方孝深、方孝冲、方孝远、方孝宽,生女方淑兰、方孝姞、方愫悌。. R( a$ [1 J6 ^% ^
3 j R K! Q2 A9 Z9 ?9 d 方孝冲生子方重审、方重坚、方琦德、方珂德、方璞德、方琼德、方绾德、方琥德,生女方瑛德;
* N- x* X3 K- z! H& Y+ [
/ ~/ Q' @/ z+ U9 z! r. g; A8 d 方孝远生女方薇、方珍、方应莲;
]2 I7 N+ C; _! y8 _' U- G5 x8 Z) h9 G1 _: }
方守敦生子方孝旭、方孝彻、方孝岳、方孝博,生女方令孺、方令宪;
- k6 S1 M+ r* p0 I0 d1 F# s( N4 w. ^
方孝旭生子方纬德、方祚德、方敏,生女方祁德等;+ o8 S0 w- `* o; p5 ?5 v, P
方孝彻生子方筠德;; Y9 r3 S- C) g0 p. I; l4 o8 j
方孝岳生子方珪德;/ j2 y9 ]6 w. A! h
方令孺生女陈庆纹、陈庆绚;9 I$ d$ h$ l# p
方淑兰生子宗白华;1 |3 ?& }1 Y- k4 \6 r5 {
方孝姞生子姚均、姚圻;
3 T) F; H' |0 E. p2 i0 U7 D 方愫悌生女邓译生(方瑞)、邓宛生,方瑞后嫁戏剧家曹禺。
3 A! @; N; z7 O1 k/ e2 L+ \% N! U) j2 M- \% d
三、红色的勺园
! P) N% Z y- A9 \1 }
) b! G+ Q' D. w) v 光绪十四年(1888年),方宗诚在省城安庆去世。时值中年的方守敦,并非沉浸在儿女情长,安处邱园,整天文章艺事之中。其时,维新运动兴起,国势衰微,华夏面临列强瓜分之危,守敦深受感触,矢志革新,锐意以讲求实学,振兴教育为己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同里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学制,他欣然随往,回国后方主动捐资献房,力助吴先生创办桐城中学堂(下称桐中)于安庆。(后迁回桐城时,一时无着落,守敦将自家私塾勺园腾出,暂开两个班,捐资留住从安庆迁回的桐城学子。), x$ z/ }% E+ p
) E0 W1 Q" e1 A( L
次年,又携桐中日籍教师早川东明再至日本,参观明治博览会。回国后,更积极从事教育改革。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与李光炯,邓绳侯等创办芜湖安徽公学,购置大量新书勉励学生奋发向上,对发展安徽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 x- o: m8 N& _. Q- E' Q9 }7 {
2 U" o0 o9 F% k( ~) b7 ]* h# C& W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风云变幻,方守敦这位胸怀家国的勺园新主人每日阅览报章,对国家大事了然于心。此间,围绕着方家发生的一件大事让他坚定了信念,鼓励子女全力投身新民主主义民族救亡运动中去。方守敦之子方孝彻的岳丈夏若屿,当时桐中体育教员,暗中参加反袁斗争,在剌杀袁世凯时壮烈牺牲,后被民国政府封为"上将军"。从此,在方守敦的思想中已坚定:勺园子女虽有满腹经纶,如果不把自己的学识放到为民族存亡、为国家解放大潮中又有何用?9 H- r8 s3 r: ?6 x* ?5 R6 K
4 X7 L2 }+ j2 O: ` 典型和传奇的家庭是方守彝的第三子方孝冲家,方孝冲生有八子一女,唯有大儿子方重审在家撑掌门户,老二方重坚的大儿子方铁生(后改名方纯)。抗战初,在南京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利用自己的家族显赫身份,为社会民主人士提供帮助,抗战爆发。决然参加共产党的抗日队伍,于1955年授大校军衔。6 `/ J/ {/ g) y. p
, E' g" T% [7 j5 S- L 方孝冲第三子和第四子:方琦德和方珂德是双胞胎,兄弟俩早年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琦德是英文系,珂德是社会系。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将近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琦德和珂德都是中共地下党的重要成员,跟随蒋南翔一起,利用已在清华大学读书的身份,组织参加革命运动。其他勺园子女中还有方孝姞的儿子姚圻也是最早参加学生运动的共产党员。: O+ e, ^3 u5 {4 U. e: j
U& Z8 a F# ]3 F+ j" ?
1937年10月方琦德受南京临时市委委托到安庆重建党组,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方琦德任书记进入大别山区组织革命活动。. _7 i# u* Y1 D. @# P
1938年1月共产党员方珂德携带组织关系,从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回到桐城发展党的组织,4月组建中共桐城特支,7月特支改组为工委,12月工委改组为县委。“四·一二”大革命失败后,受到极大破坏的桐城地区党组织重新恢复起来。; G3 F8 s/ G% ?! p( u+ k& N
, r* ~' D+ N+ O8 ^: n 1939年冬,方珂德由于长期在桐城活动,身份已经暴露,中共为了方的安全要求方珂德化名方章,秘密离开桐城到江北加入新四军,组建江北纵队。解放后,方珂德任昆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的职位。方琦德任杭州市副市长、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长。% X. Y! j. Q9 q7 h* x% l4 r
+ W s! D1 f, Y: u% Z9 V9 j$ p
老五方璞德(又名杨永直),1917年生,抗战前夕攻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36年参加革命,南京沦陷后,方奉党组织之命参加平津学生抗日运动,赴鄂豫皖革命老区开展工作。后任中共四川北碚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复旦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1940年中共川东特委派遣抵达延安,在延安中央青委、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工作。) o6 [" C6 K# k! y1 h
( q+ K" m( {( _6 B 1949年3月太原将要解放时,中央任命方璞德为山西报社长。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山西日报”四个大字,亲手交于方璞德快往山西组建山西日报。四月南京解放,又任南京《新华日报》总编。上海解放后,组建《解放日报》,任社长总编。后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上海市宣传部长。璞德一生贡献党的报业工作,号称“党内一支笔”。; P4 J" N- `8 P7 N& m1 r/ w, l
* m8 G1 E+ C V5 |' {& Y) w6 v
老六方琼德,又称方和壁,后改名何均(1919-1998),马寅初的学生,社会科学理论家,历任重庆大学党支部书记,兼中共重庆石慈区委委员。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学员,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科员,中央财政经济部科员,中央党校学员,中宣部科员,延安大学教员,新华社编辑,朱德总司令政治秘书等职。2 c0 ~5 |7 i9 ~* Q) Y! Z! `1 @4 y
0 w1 Q9 i1 V9 J* t* u
1953年何任中央书记处第一办公室农村组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综合组组长等职。在延安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何就和田家英在一起工作,并住在杨家岭上的同一排窑洞,一起帮助过毛岸英熟悉中国的国情和党内情况,两人交往甚密,几乎在田家英任毛主席政治秘书处的同时,何担任了朱德的政治秘书。
. {8 U5 T Z& P* T O. C- \- y
+ U' p- m" i% K9 q" S 老七方琯德,著名话剧演员,艺名沈松。自幼热爱文学、戏剧。1935年入南京二中读书,后加入共产党,开始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足迹遍布武汉、重庆、南京等地,曾是重庆中共剧专地下党负责人。 V+ i" E* M2 h* A8 J; g
1948年底到苏北解放区,次年随军进北平。入华北大学文工二团。1950年转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1952年剧团并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被群众誉为“开朗的戏剧演员”。4 U$ [( R0 Q8 ^& w( z3 @
; w* r% D- z. r3 F# Y4 v" L 老八方琥德那时年纪小,还在桐城念书。方孝旭(1887-1953)字时晋,守敦长子,曾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研修文史,任湖南长沙师范、池州师范、省立二临中,桐城中学等校教员,建国后,历任桐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民主人士代表、省文史馆馆员。逝世前,嘱其子女将家藏珍贵古籍、书画、碑帖等类文物计1900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现均保存于省博物馆。- f8 @+ n- e. Y
3 R1 a3 n( t% }; }2 {$ W3 S; A
方孝博(1908-1984)又名方竑,193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攻读物理,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重庆。1951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举家移往兰州,先后在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甘肃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兰州大学教育工会主席。% |/ D( D. V/ O& P
' g" M+ y0 c/ {0 Z, h0 M/ H" D9 G
方孝彻,曾在国民政府考试院工作,妻子夏纯,字漱兰,浙江青田人。她父亲夏若屿是桐城中学体育委员,参加过倒袁运动,在暗杀袁世凯中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他为“上将军”,夏纯有烈士女儿的身份,又是陈诚的表姐,在国民党上层结识很多名人雅士,她还是画家和社会活动家。( [9 v5 a8 R3 g( r2 O7 @# {7 [( l% z
7 R$ C5 o; o4 m- Q3 R- l) h: z
方孝岳,(1897-1973),名时乔。191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在日本东京大学进修两年间翻译出版欧洲大陆法律思想小史。1924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东北大学师范学院、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至1971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授,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主要著作《中国散文概论》。
+ _( R9 s- U. \! {& m$ ?9 P9 a' E4 {7 j1 g9 e$ _' x; T$ p$ [
方令完(1910-1981)方守敦的幼女,幼从家学,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抗战岁月中,先后在广西桂林中山纪念学校、重庆南开中学任教。1944年春回到故乡,任教于桐城示范小学第一分校、桐城私立麻溪女中和桐城中学。1951年于镇江市第二中学任教。1960年前后,两度受高教派遣,前往东德莱比锡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教授语言文学三年有余。方令完文学功底深厚、能诗文。
2 E- B% j6 [5 u% J- t3 ~. _0 A3 L Y
) y! |; k8 P8 U3 Y$ J" } 方孝远,(1871-1958),原名时简,清附生,日本工业大学毕业,清末回国,旋应学部试,授进士,翰林院吉士。入民国后,任安徽工业学校校长,后任安徽实业厅厅长等职,解放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3 t+ |0 r9 Y! ~8 o5 ^& j+ y
* M. q5 y: C* B% O, z9 k 方瑞(又名方筠德、方新),方孝彻之子,其母著名国画家夏漱兰,方瑞也是何香凝老人的义子,方瑞自青年时代,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投身到革命队伍,在部队文工团先当演员,后做领导。曾任河北省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T* b* H$ n( T$ k' M, z
0 v% _. p* ?, l' J( u# n$ B
方祚德(后更名为方言)。1949年调新华社工作后,任东北总分社编委、总社国内新闻部组长、山西分社社长、总社新闻研究部副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终身致力于新闻研究。
* X" l& m: e! c) k' @' [
: ~" [' A7 }+ f% S/ j 方玮德(1908-1935),受新月派后期影响的青年诗人。1929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外交系读书时,就在《新月》《文艺》《诗刊》等刊物写诗发表,受到闻一多、徐志摩的赞赏。大学毕业后于1933年赴厦门集美学校任教,并从事创作和翻译。1934年到北京,次年因患结核病去世,著有《玮德新诗》《秋夜荡歌》《丁香花诗集》以及陈梦家编的《玮德诗文集》。4 e- S3 T. A' e8 t, O$ P- x) Q- [
; b# S$ W% e. h2 C+ {% x' r 舒芜,本名方管,学名方珪德。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到1949年历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江苏学院、南宁师范学院教授。进行文学、哲学的教学和研究。1949年后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部长。1952年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1979年开始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主要著作有《舒芜集》。
9 u1 I$ O" [3 Q) Z$ _
% f7 C( U" f8 g4 Q* W/ N# O 方令孺(方守敦的四女儿),散文作家和女诗人。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时期,他凭着倔强正直,善良的性格在社会进步思想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进步作家、民主教授、共产党员。
' O' N0 ?9 h% x) s+ s4 E7 I" s
: G1 @8 n( o+ ` 方令孺十九岁那年嫁到南京一个银行世家陈家,陈家是桐城邻县怀宁人,陈家的住宅是南京有名的大公馆,地点娃娃桥。陈家公馆与《红楼梦》里面的贾府气派差不多,方令孺在勺园方家大排行第九,人们都称她"九姑”。1932年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1930年春,九姑回国到青岛大学任中文系讲师,江青当时在这个学校的图书馆当馆员,以往辈学生身份同九姑来往,后来江青去了上海,改名蓝萍。1939年,九姑任迁往重庆的复旦大学和国立剧专教授,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
; X& R0 G. J1 J X 九姑当时在南京很有名气,成了文艺沙龙的女主人,一般认为新月派两个女诗人,一个是北方林徽音,另一个就是南方的方令孺。丁玲当年被国民党软禁在南京,也常去九姑家,后来她们关系一直很好。解放后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的九姑似乎与丁玲的提名有关,九姑一次来北京开人代会,周恩来总理来到九姑房间看望,他一口一个"方大姐"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V7 C4 j& ?8 T# q
1 Q$ p# o7 Y8 f X
1949年方令孺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8年任浙江省文联主席,1976年9月方令孺病逝杭州,享年80岁。她散文文字清新,情感细腻,主要著作有《信》(散文集)《方令孺散文选集》,译著文集《钟》等。2 q. c- K! E) f8 K- l
8 t7 Z2 f7 X# P- w- M
德字辈中还有方敏,方徨(祁德)等亦各有所成。& P- l* O; D- C' D
- B$ ]. I: [- I7 @
李伯悌(1918一一1996)原名陈庆纹(方令孺的女儿)。1937年在南京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8月在武汉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该校地下党女生支部书记。1945年先后担任美国《时代》杂志社驻重庆,上海分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工作。1951年李伯悌参加筹备中国建设杂志社工作,任编译组长,编辑室主任。1960年任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中共代表团翻译组长,1980年参与英文《中国日报》创建工作,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x- n- M) ^$ ~% ~3 e
( _! {! {7 K$ ~, C% F
萧文,原名陈庆绚(方令孺的女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皖边区《新民主报》和鲁南区《鲁南时报》编辑,华东新华广播电台编辑。建国后,历任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
1 w9 j# R+ p1 Q
& A+ w& p! q' E" t 杨咏桔(方璞德女儿),延安马背上红小鬼,欧洲华媒界的老大姐。1949年,4岁的杨咏桔作为北海托儿所首届学员代表,走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席台为毛主席献花。1984年投身海外华媒,担任欧洲时报社长,数十年来,她与同行一起,在欧洲打造了华文媒体的重要基地,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通过纸媒传达给海外侨胞。2007年杨咏桔被法国政府授于"法兰西国家荣誉军团勋章",继续为中法和中欧文化等领域交流作出不懈努力。* P: J" e3 l( u, R2 |" u
7 V: l8 m* U6 I) z 方子哥(方琯德的儿子),艺术家庭出身,北影演员。1986年出演由演员王秉林执导的《父与子》开始出道,1987年主演《死去活来》中李清远,1990年出演《警门虎子》中老帅克。1994年以《无人喝彩》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奖,1996年凭借《混在北京》获得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方子哥擅长喜剧表演,他的憨厚,严肃都充满喜剧味道,成功实现在艺术上追求。
% u$ a G$ y% c! n" y; X/ e; x. G# |
方子春(方琯德的女儿),著名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代表作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姐姐妹妹闯北京》《临时家庭》《离婚》《小小飞虎队》等。
$ i- ], l+ r1 N' n2 t7 K' f1 S1 C$ ~; J: Y- b/ e% Y
宗白华(1897一一1986)(方淑兰的儿子),著名美学家,哲学家,诗人。1918年,宗白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的筹备工作。1920年4月,赴德留学,先在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学习,后转至柏林大学学习美学和历史哲学。1925年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讲授美学,艺术学等。1925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美学散步》《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等。' S4 Y0 ^: s$ j, ~9 n$ K
; x2 w$ n6 P5 y8 F0 J0 @: q 包柏漪(方婉华的女儿),美籍华裔作家,人权活动家。1954年考入美国塔夫特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塔夫特大学弗来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厦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助理负责人。1964年出版《八月:一个中国女孩在共产主义中国生活的真实故事》。同年与同学斯顿丶洛德结婚,洛德后来在1980年曾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73年与丈夫随基辛格一同来到中国,1981年根据其访华径历出版了其代表作《春月》,包柏漪同时还是位人权活动家,她曾于1998年获埃莉诺丶罗斯福人权奖,她还是人权组织自由之家的董事会荣休主席。
! x1 ^$ O$ C$ s7 w
9 e" x+ q) [, y/ ?8 z9 f7 k 四、结尾
2 W" d8 \* j3 X I. `8 ^
$ v1 `5 {8 Z" y) K) g4 o 今天让我们回顾这段尘封的历史,感知勺园方氏的枝繁叶茂,经世致用的不朽生命力,同时也看到一个封建士代夫旧家族在那风云激荡岁月里蜕变与涅槃。勺园的后生们用事实证明,桐城派的后人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顺应历史潮流,利用从桐城派前辈学到文学才华,在民族存亡之时,投笔从戎,奋不顾身投入到民族解放,国家建设运动之中。在桐城一个家族参加革命的人数之多,时间之早是绝无仅有的。
6 M2 R+ \+ J4 `" c0 L+ J 作者:吴兆林
) f% |% [, e" [$ [5 p- Y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