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20|回复: 2

[桐城人] 西乡记: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370

回帖

1809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1809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9-10-17 10: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文|刘双五
   桐城1949年前有东西南北四乡,日就乡是西乡。7 D# a. e* h3 ~

) O& M8 }: [8 p& `9 t/ d6 U  v  P2 W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是灵秀江南给人印象,桐城西乡物产丰饶、山水清纯、自古是风物名区人文荟萃大江南。3 c1 b" j& \: T5 l# `
8 j8 P' P3 A9 o* I! e; y
  “西北环山,民厚而朴,代有学者;东南滨水,民秀而文,历出闻人。”
# S+ p( M0 a0 R( K- a' M4 q# q# [* R, X
  潜、怀、桐三县交汇处原是泽国水乡,数不清的河流水系密如蛛网,自西向东串起珍珠颗颗,源潭铺、青草塥、新安渡、金拱、凉亭、双港铺、练潭、罗家岭,居民多徽赣移民后裔,吃一泽水,习俗一个模样,土白说南方方言赣语,不尽是一县更像是一县。与这北面说归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的桐城绝大部分地儿大不同,这其中的青草塥、新安渡、双港铺、练潭、就是桐城旧时西乡地界。春夏涨水,潜、太、岳、霍、英、怀各县砍伐的原木与毛竹扎成排筏顺流而下,门板般鳡丝子追赶鱼群从长江上溯而来。河流两岸满眼皆肥沃而极易耕作的湖田。# e1 L4 g, l1 `: R5 H' Y" K% w6 s

) `$ u% N) D( g( |% T  江南普通物产西乡都产,最大宗出产是稻米与湖鱼,鼎鼎有名桐城小花茶就产自源于桐城北乡龙眠山、鲁谼山和桐城西乡黄甲、青草两地的“黄草尖”(亦称“荒草尖”)为顶峰的野岭大山中。四时梨花满放、茶笋初肥,菱芡初尝、莼鲈正美,麦风如浪、蒲长苇茂。最平常风物还是湖鱼河鲜与春来菜花如缛,秋间稻米如玉。& n& }2 |6 ?. ]) m9 G* G
2.png
) z# y$ Z8 N  H8 {6 r8 j7 Y
  西乡青草塥水西门
( z7 _+ C' q. @  I: `5 K5 f  t
- m4 n. Z; p4 U2 e7 j1 I% o  青草塥历史四百余年,明末清初,当地土人用青麻石条在流经镇畔的大河中修筑了一条宽约二米,高约近二米,长约二百四十米大塥,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因大塥两岸长满了青草,故名曰“青草塥”,与怀宁、潜山两县毗邻,一度为三县共管之地。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概清朝早期及至民国,居民利用这里水陆通畅有利条件,开始进行商贸活动,街市由此逐步形成。山区(英、霍、潜、岳)农民将土特山货用竹排木筏运抵这里,换回生产和生活必需品,形成两省(湖北、安徽)十多个县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商贸繁荣、经济活跃。西乡有句名谚曰,“跑之一趟青草塥,家来讲之不得歇”。抗战时期,青草塥地处三县边陲,逃难商人携家带口来此避难、办厂、经商,人口剧增,乃至畸形发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设各种商店、商行、银楼、作坊、馆、所、铺、院、厂等近千家,被誉为“小安庆”、“小上海”。出好茶、好水、出好稻米、出美女,田园风光最清纯,是西乡重镇,也是桐城最西南边重镇。; P. b* @" |; i
9 T. S2 D' q2 W) _# X
  练潭是西乡最东南端,古桐城“汤、枞、孔、练”四大镇之一。傍江临湖,古代都是水运码头,交通要道,当年也是风头一时无两!明代王阳明在《宿练潭馆》中写到“远山出孤月,寒潭净如练”,说的就是这里。明清南方诸省北上京师古驿道必经此处,“昼夜羽骑不绝”,商贾如云、铺面林立,在西乡为最。练潭出过两位草根诗人,一位叫吴鳌,另一人名叫徐翥。7 e( q  M+ s+ e4 l0 k
( L1 a* u% l$ @5 L+ W( Q! c' ~
  双港铺、新安渡在青草塥与练潭之间。南北川泽,左右陂湖,镇子座落在名字叫排门的一列窄窄低矮土岗上,两面皆可泊船因名双港铺,新安渡也是古有渡口得名。西乡双港铺历史最远,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桐城九镇,双港列其一。* G$ u7 Q9 g  n! w" Z' B7 H' [% E
( Q8 l) ~) ^: M9 B* z
  新安渡正北十华里有个老梅街,从前是一座小小的荒岭,岭头一棵古老硕大的腊梅树,成了过往旅客遮阴挡雨、休息喝茶的华盖,随着来此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小街,以树为名“腊梅树街”,当地土人也称“老母猪街(“街”音“该”)”。这称呼着实有点别致。古书上称为挂车巨溪的挂车河,为桐城四大河之一,它从群山中奔腾而下,迤逦直通长江,就从街畔流过。民国初创,老梅树街升格为老梅树街镇,是桐城13镇之一,逐步发展成桐城西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爆发,桐城划为五个区,老梅街成为桐城第三区区政府驻地,进入鼎盛时期。千商云集,商贸活跃,店铺栉比,集市热闹非凡。泥土街面换铺成麻石条地面,两边建起雕窗阁楼,柱子落地,接瓦连椽,一派徽风。因是西乡首善之区,很多大事就谋划拍板于此。青菜箭杆白、辣椒、水芹菜、青洋豆为此地名产。
& w. B5 V" `, G  e$ n
* j$ b4 ~8 F- r3 q1 i5 X% [  地理上既然是物产丰饶之区,傍江临湖,水陆交通又极便利,去安庆城不过百里,菜品显系徽菜中以安庆菜为代表的沿江菜。土人请你吃饭,“山粉圆子烧肉”、“板栗烧仔公鸡”、“粉蒸肉”、“黄鳝烧腊肉”、“红烧肉”、“酱闷泥鳅”、“清蒸腊鱼腊肉”,这些是荤菜,素菜“爆炒小油菜”、“石膏豆腐”、“豆腐乳”,风味别具,用毛竹筷子送上嘴巴里时,你定会感到不负自己的性格豪爽、亦或故作的豪爽实则的皮厚。“蒿子粑”、“青草塥麻丰糕”你若逮着个机会亦颇可一尝。
& B( `; _( g4 J9 c) _  `- S
% Q5 r7 c* b( T" m  桐城土著性豪爽尚武,不喜读书,具北人气象。徽赣移民让本地深烙上移民印记,一口生硬赣语就是最直接烙印。他们带来勤劳坚忍,质朴良善,耕读家传,带来精致心机与圆滑……,一切种种的好与不好长处与缺点。聚族而居,多如牛毛的宗祠中,据说白陂湖汪志伊那一族祠堂门厅是轿子顶的,礼制最高,因汪本人在满清为分疆大吏。用棺材收殓死人必在地面摆放三年方可入土,表示不忘故土,望有朝一日得安葬徽赣老家。风俗看似离奇实则合理。
7 W+ C% N3 e0 r( J" E8 l* m
6 R  |: D' i! L; e' b% R& _$ ]2 c  西乡山水风景与他处南方山水无异,出名的有挂车山,栲栳尖,王屋山,大横山。栲栳尖是一座高峻挺拔、形似栲栳的美丽山峰,栲栳就是笆斗的意思。王屋山有古寺,有郑姓乡绅办的三育小学校,1928年扩办为三育中学。练潭与双港铺间孤峰横亘,就是大横山,抗战时期国民党桂系痛击日寇于此,日寇畏此山如虎,称此山为“大虎山”。鸭子湖,高赛湖,嬉子湖,三鸦湖,菜子湖,大沙河,挂车河,练潭河,龙眠河众水皆汇西乡。
2 m( R9 H; H  v; c8 H% p. D+ ?: ~8 \
  西乡名流汪少伦先生旧照
+ |8 X0 j- K+ G5 V, s
3 X% c  e* p8 l( d (汪民国时任安徽省政府委员,教育厅长,立法委员。1945年参与创办天城中学。)* w$ w, a% R/ ?( ]: @

. d  ]: Z2 K9 o- b) E2 `' R  有个地方不能不提,就是1906年由教育家,同时是出身枞阳望族阮氏子弟的阮强倡办的天城中学。有关它人事的情形及历史,渊源与流韵,名师与学生,我不想赘述,因为那会费去我太多的笔墨。在这里读书,单是春间,就有太多机会太多地方,由你作踏着桃花梨花瓣地在校中散步,只这么说着,都是顶浪漫事儿。
, J+ Q' v+ I! v2 }; M' z" n) O6 I' `
  除上述几个镇子,西乡还包括今天黄甲、范岗、金神、白果及其以南这么大片地方。地方有富足地主和绅士,居民大部饥寒交迫。我爸爸一个舅父,那么一个年轻敦实劳力,有份祖产圩田,常年随着族人,每次挑两百斤产自西乡极新鲜且品质极好大米从双港铺单程步行九十华里,进到安庆城里贩卖,所得不使一家果腹,因此我爸爸的那一个舅母不得不常年领着我爸爸那些表弟妹去四乡里要饭,要饭在当时乡村很普遍。这是距今并不远的民国后期真实西乡。原因是施政者施政无方,生产力长期滞后。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今天和将来社会如何进步,人民如何安康,都要总结经验教训,人人皆需努力奋前,不负此地一切种种自然与人文的滋养,不负孕育“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此一片山水。(作者就职于天城中学)
- I( z3 [5 p  l6 S. `
1 N' w1 L1 w6 V" u6 B& H
3.png
# r- v2 ?% p, `/ Q% T
  天城新貌――新教学大楼
& T' i! p4 c! `% m3 [% S; S9 p- s
8 n. \6 y9 B; s- [) {; `  一帧天城毕业合影
5 V2 h4 m; v7 ^2 E
0 \9 |# G" W9 p" `. z5 v  桐城自古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古训,文化底蕴甚为丰厚,“菜傭酒保多能知书,商贾待诏亦可吟诗作赋。”明清时社学、书院遍布城乡,为皖省之最。解放前夕,桐城(含枞阳)初、高中拥有17所,皖省各县无与伦比。与此同时,县内各校办学规模大多偏小,很长历史时期受程朱理学影响,只讲继承,不讲创新。
/ \  U1 g" g  C" {5 Z! r7 y. i- V: R1 _- ]0 D- P# y* e# Y
  解放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列为各级领导考绩内容之一,同时颁布诸多有利于发展教育的各项政策,这些举措,使桐城教育经久不衰,名震江淮。
; [/ e1 [1 h! B, d9 r. s. n
) V% v% A5 p+ M( B; e! o0 B. ?  桐城的天城中学前身为清末教育家、桐城名儒阮强与其师秦汝楫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在旧时桐城县西乡双港铺梵天城天城书院废址上倡办成立的公立天城两等学堂(此为集初等小学堂与高等小学堂于一校)。1906年,天城学堂当年招收学童三十名。这个学堂培养出了日后活跃于民国社会的汪少伦、桂丹华、桂凝露等一批学者名流。抗战胜利前夕,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六月十一日下午一时,桐城县西乡绅董计一百二十六人集会于当时的桐城县老梅区署大礼堂,“痛念前辈缔造之艰辛,亦觉未来复兴之匪易”、“查本县各区中等学校次第林立,惟我区独付缺。且远隔县城,以致无力远道升学失学者青年比比皆是,……决议筹设中等学校一所,分高初两部以资救济”。公推时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安徽省教育厅长汪少伦和时任中国国民党桐城县党部干事,后任民国桐城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张护棠诸人领衔在原有天城小学(堂)基础之上扩办为私立男子初级中学。以早年天城书院和桐城县西乡公益性机构筹备仓等旧有田产充作开办基金。成立校董会,孙闻园、姚汴侯、汪少伦诸人先后当任董事长,聘请黄师岳、房秩五、宋君达、朱伯健、石纶阁、吴梅森、方怡昌、龙笑云、许问渠、王衡、范任、姚子素、程季远、汪鑑衡等人为董事。张护棠任校长。原计划招足初一至初三三个年级计六班后,增设高级职业三班。1946年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180名。1949年2月,桐城县解放。8月因师生多投奔革命,桐城县秋间遭遇特大水灾,入学者寥寥,天城初中遂停办,师生并入位于桐城县城的桐城县私立联合中学(校址即今桐城二中校园)。
0 b6 U4 G; O0 ~) s0 t6 z$ e4 ?7 E" ^) @8 F' k. [
  1956年中国大陆私营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改造基本完成,迎来教育大发展历史高潮。4月,桐城县人民委员会决议将已停办七年之久的天城初中于原址复校,并改办为公立,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初名桐城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1958年改回旧称天城初级中学。1956年秋季招收初一新生422名,后该校办学实绩日巨。1959年被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荣获国务院表彰,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时任校长赵剑英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2年1月,该校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示范性高中。该校自公元1956年复校以来,六十余年间既培养出了储波、彭文生、吕昭平、程国胜、程备久等难以计数的大批英才,更为新中国造就了万千中坚建设者。
# J" B2 j7 f* v' Z- u
0 b& V/ O9 j( o, y2 x% D  这是一帧民国时期桐城县私立天城初级中学毕业同学合影。拍摄时间为民国卅八年六月,即公元1949年6月,时为一所私立男子初级中学,这帧旧照拍摄地即为当时位于桐城县双港铺的天城校园内。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天城校址古称梵天城。保存至今的当时民国安徽省教育厅档案中称它:“四围环以土城,城外环以水濠,自然天成,风景绝佳。”, Y) M4 m) \/ D6 C, O6 w9 a
8 T  q9 [; A( q+ ?
  照片中的学生们发式多为二分头、身着制服、胸前佩戴一枚小小倒三角形蓝底白字铜质校徽,小小年纪,老成持重。举手投足间,民国范儿十足。值炎炎酷暑,如此着装拍照,郑重其事,实属不易。
( ~9 ^5 P( N% w9 i& t- {9 f2 F% q$ [
# j6 }) _1 I% _- ^6 R; k  |  这帧旧照中共计有五人,分别来自该校‘智’、‘仁’、‘勇’三个班级。前排右一者,足球踢得非常棒,当时在校内小有名气。五人中,至少有两人日后接受了非常完整的大学高等教育,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解放后长期执教于安庆一中和芜湖一中等名校。这当然为后话啦!# p6 p! a% G0 O: B" L- N
6 R: T1 p1 ?" I0 C8 _, q
4.png

3 C( S2 V2 a# n$ H1 Q3 O: D2 g7 ~2 G& n
  天城中学民国时期学生毕业照$ [, ~6 g# w9 q: W

3 {+ h/ f% I, N; N/ c8 L: |  桐城西乡记忆:打虎6 P; B+ q9 e" q, P1 W0 b& e
! f* |' o' v& r- S5 o
  这是从我一个作品里摘录出关于桐城县南部的轮廓:
1 ]% k9 O( a3 w  j% h6 V1 x
2 {. \9 _' d6 F( m“西北环山,民厚而朴,代有学者;东南滨水,民秀而文,历出闻人。”
6 [4 ]- S9 V" R, D- y) D
+ S8 V3 N/ R9 |  ~  潜、怀、桐三县交汇处原是泽国水乡,数不清的河流水系密如蛛网,自西向东串起珍珠颗颗,源潭铺、青草塥、新安渡、金拱、凉亭、双港铺、练潭、罗家岭,居民多徽赣移民后裔,吃一泽水,习俗一个模样,土白说南方方言赣语,不尽是一县更像是一县。与这北面说归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的桐城绝大部分地儿大不同,这其中的青草塥、新安渡、双港铺、练潭、就是桐城旧时西乡地界。春夏涨水,潜、太、岳、霍、英、怀各县砍伐的原木与南竹扎成排筏顺流而下,门板般鳡丝子追赶鱼群从长江上溯而来。河流两岸满眼皆肥沃而极易耕作的湖田。
8 F3 |( z% M) \# s- G; c; s* t! h& u2 ^) ^6 B; D  }2 T: q3 v
  这学堂两字校名源自校址古名梵天城,不在平地,矗立地面上十数丈高,“四围环以土城,城外环以水濠,自然天成,风景绝佳”,脚畔双港铺街“南北川泽,左右陂湖”。自木闸乘船穿菜子湖至长江南北各大小码头极易。有人也欢喜自高岭山搭贩运稻米帆船出门。若与船主人相识,搭船分文不取。油桐花开的春日搭船,你只须出一点小钱,船老板必欢天喜地一反平日极节俭饮食,在船中请你吃湖鱼、吃腊货、吃不花钱的时新菜蔬,必要你喝稗子酒,给你泡桐城大叶子茶。前清阮先生(阮强,字仲勉,桐城人,清末民初教育家。)于此倡办公立天城两等学堂,是卅年前事。(引自《庭贵》)
& D3 K' D' o' W1 Q( a. H3 Z
" ?  ], _  Y5 U0 q  面前一个青年,为人干练,谈吐文雅,金丝镜片后一双眸子闪闪放光。他便是这方圆百里闻名的天城洋学堂一校之长。茂先生肩扛行囊,渡过大小五条河流,赶七里脚程到此,正是应这校长之聘,来这学堂执教的。: s& V  [$ a+ X

7 N) p- B6 |5 D' ]  几月前一幕,茂先生历历在目。这儿北距桐城县治六十里,南去省会安庆城九十里。往县治去是旱程极不便,省城乘船走水路一日可达,悠然悠哉。桐城县域“形如折扇。东西皆居扇角,城居扇脑 。”,“远于东南,而偏于西北”。民国十六年(1927年),陈澹然、史恕卿、房秩五、王子寿等绅士44人,请命省政府,要求将东、南两乡另设新县。
, N$ u7 d. |( P8 u; y- t1 A6 ~8 d$ U$ }! [+ k* l) l9 m8 I) \
  日光射上纸窗,满室光浪。生命和一切都交互溶解在光浪中。推窗向外一瞧,尽是不尽的青空。
  d# r% `4 g. D* ]  v: J$ P- y+ f$ }0 Y* T, G8 }$ Q" e
  出操时学生们齐声朗诵《总理遗训》。自修室他们高声又念着:“ This is a flower, That is a cat ”那一些蚯蚓般溜来溜去的英文。听课做笔记,做讲义考试,下了课活泼得如尾尾游鱼,有人矫健得又像一只只小豹子,充分尽情自由活泼的打球运动。茂先生在省城安庆念法专时,情形跟这并不两样。
; y( ~* q/ ~" P3 h6 v8 }8 S
3 o6 _% P; e" ~. ~* M4 \) ]2 s  茂先生生活极其简单。
: P2 C1 x8 S1 t# c. X9 g2 Q4 c1 p+ P, V5 d
  他不与人交往。除却春日在那墙壁上镶嵌有不少学者名流和大法僧碑刻的学堂的藏书楼上喝了一回新茶,听过一阵野鸟乱啼,同钟先生只在一年春光最浓时候,步出校园,踏着乡间松软小土路作一回远足。东、西两濠边柳丝初绿,远望大横山,像一列画屏插在那里。
) F/ P$ w7 j' c5 y% n7 L6 {6 ], b( M( y8 \7 F
  画一笔大写意花鸟山水,他用那峭拔不群的法书写上题跋。院中有两人合抱粗大女桢树,一群八哥栖息于上。他画得最多是《木石鸲鹆图》,鸲鹆,就是这八哥鸟儿。画上那些鸟长着人眼,眼珠上翻,一副白眼向天、冷眼观世的神情;耸肩缩颈,单足蜷曲,一种受辱不屈、势不两立的姿态。颇有八大(即清初画僧朱耷)之风。' k+ y9 C+ [/ j7 o! i* \; X
( ^! w% P  c* N& x+ u
  茂先生民国前壬寅年生人,生肖属虎,论年纪,远没到老年,为人行事正该虎虎生风意气风发时候,给人印象却是枯淡清幽。
' Q& Q% q. U6 [' E6 s7 ^
# z  B8 ]4 a& |2 p/ a; R! O; O  这儿南去七里,多是湖沼与柳荫覆盖村落,再过去数里,便是号称这皖省首府首县怀宁县一片佳山秀水。
5 p8 z- }$ w$ m6 z$ \& E( f
; Y, y  {" _6 v( y+ Z/ T" Z  学堂的近旁一个村子中,老妇人坐在满是土蜂窠的向阳土墙边取暖,怀抱戴丝绸虎头小帽的男孩。脚下偎着一只狸花猫。这猫原是主人家养在那里用来捉鼠的。屋角隅可听到有人用大石杵缓缓的捣米声,景物人事相对照,恰成一稀奇动人景象。茂先生见了心中不免慨叹。来在这学堂教书,不是理想事业生活,只是受人事挫折才来此的。他本有一颗虎胆雄心。
* H7 H& |  Q9 \. `! {6 I  s' L) Y8 Q& A$ h' N6 ]
  讲台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讲的学生们如沐春风,全不似课下的木讷。“茂公!茂公!”那年轻校长课下截住他,要他在礼堂作一次讲演,激励师生。他将他修长身躯在风中愣住了一会,伸出他修长手指来,抱拳相辞。不为别的,内心里他找寻不出慷慨陈词的热情!2 Z, I& a( t8 Y  \4 \5 ]
. z, d& d( |8 v' @9 c
  徐姓瓦工一家居住校中,常往后山竹林里跑,猎捕那眼睛小小肥肥胖胖竹鼠来吃。“天上斑鸠,地下竹溜”、“一鼠顶三鸡”。瓦工的妈 ―― 徐老太太,身体硬朗长寿,因为常吃这竹鼠肉缘故吧!老太太也常送给茂先生这野味尝鲜。1 }5 x- k7 C( F) t9 z

$ b* R% F: f" R6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鹅毛大雪整整下了数日,“大雪小雪、煮饭不歇”。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俗谚又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钟先生来约他打猎。大雪封山,湖上也封了,正是往那山林湖沼打猎好天气呢。“老茂!老茂!”。身躯高大壮硕有书生气的钟先生,大汗淋漓气喘嘘嘘,拽扯了两条细腰长腿猎犬,扛长管猎枪来约他了。
5 s3 s6 f7 x- j0 O* ^8 k9 _- v
+ J7 y) u4 Q! [0 o" x% l" C  郁郁葱葱林木,一改往日翠绿装束,已换成洁白的银装素裹。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凛冽寒风中夹杂着雪花似乎也带着几分英气。大雪封山野鸡都不动,很大的响动都不跑。
; o1 j9 c- z' R5 @, H
) w3 Q. u1 n. U! t% F+ w6 u6 f  双港铺街上,猛兽吃人家猪圈内肥猪。那家人惊吓得紧闭屋门,从门缝向外瞧瞧:一堆大大黄黄麻麻东西与猪的嚎叫挣扎。那东西走后,雪地里留下碗口样大梅花足痕。非豹即虎!大家全都这么认为。慌乱里那家人隐隐约约记得那东西额上有一个大大“王”字。那必是老虎无疑了。) \8 @& ~  H% b  Y

+ F- |2 w& Z0 f  不知怎的,茂先生对此并不惊悚害怕。“虎啸山林,虎虎生威,下山猛虎,日走几百里傲巡山林寻食吃,如此才不枉称为虎。是虎就该如此!《常识》科,不说虎是现存最大型体猫科肉食动物,百兽者以虎为王,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吗?!他心里生发出一个奇怪念头,这念头触到他身体内一个久已蛰伏的什么东西了!脚下白雪没膝,他想静一静,听一听噗噗落雪声音,耳畔分明却在响着那一个风神爽朗徐老太,见他们打猎去,远远抛过来的一句:“腊月廿五,翻山打虎!”8 h. W) I% n+ p4 z: F. s0 A

. {4 y9 f  ?2 k% z& Z
' K( U% L# U: P' v2 H 本帖最后由 罗浮苼 于 2019-10-17 10:28 编辑
* h, o6 d# Z8 @+ e# i; c5 _  p
( [. c9 d  R0 W

评分

参与人数 2桐币 +9 收起 理由
南风醉 + 8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67

主题

9438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582
QQ
鲜花(129) 鸡蛋(0)
发表于 2019-10-31 08: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

点评

谢谢南风碎的盛赞  发表于 2019-10-31 09:58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