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2|回复: 0

[散文] 《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一)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12-9 11: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一)



翻阅《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美)罗贝尔( LobeIl,J)著;成寒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16.12重印)。

先看到书中主角在封底上的“把建筑的出现视为人性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表达。”这句话,真是让我大为感动。你会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建筑师的语言。

真可惜,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如果所有的新建的房屋建筑的中国设计师,都有这样的精神境界,中国现代城市和乡村已经是地球上现代的花园了——不幸的是,我估计99%的现代的中国建筑设计师,没有受到这样的美学严格训练。中国从二十世纪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或许可以被评为世界极度的美学最贫困向地区之一……

多年来我在写静谧的“谧”字时候,总是想不起“谧”字怎么写。总是习惯性的先写一个宝盖头,很快就写不下去了……

这两天,我在看日本的女歌手中岛美雪唱的《骑在银色的龙背上》这首歌的现场录像。中岛美雪是1952年生,2003年推出这首歌,这录像应当是歌者五十多岁的现场演出。

让我吃惊的是,她演唱中时全是像十几岁的女孩子的表情和眼神,还真情的投入……我真不知是对她表示同情,还是感到悲伤,她似乎完全没有长大成人……我自己也似乎一样……

这本书的前言,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真不知这个美国建筑师,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他心中的现代建筑该是什么样子……

当建筑师以诗人描述建筑,真是令人期待的一件事。约翰·缪尔就把他热爱的山岩、植物、鸟儿,当作他的同类去看……

这本书的主角是诗人,从诗人的角度要求建筑设计师,将建筑当诗来设计,或者像古代希腊神话中的雕塑大师那样,爱上自己雕塑的女子,并希望那石头变活并成为自己的妻子……

读这书时,我是像跑在沙滩上,我心里并不踏实——我从来不习惯读抽象概念的作品……让我以读小说速度粗糙地读这样的理论探索的文字,太吃力了……但我还是大致的明白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他自己,或许都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让大众明白……

路易·康的要求,对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师们来说,是难以实现的——让所有的建筑设计师,都成为雪莱的弟子……

这本书主人翁核心理念,是讨厌现代建筑的设计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上生产——他想所有的现代女子,生出的女儿都像古希腊的维纳斯一样楚楚动人……这对天下现代女人来说,真的太难了……

想要用建筑,作为人的生命活力四射的代言人,这对少数的建筑物是有可能的;但是,现代的绝大部份建筑,如同中国古诗词限定几十个字范围,创意早已被天才们都发掘出来了,但又不能不写,后来者基本上只能重复……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李白八个字时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我以为李白八个字,就是呈现了“静谧与光明”。所以,“静谧与光明”,这两组词用来描述人类伟大的历史建筑的遗迹,也是最合适不过的。

伟大古埃及神庙,给现代人类印象最深的是:朝阳透过门柱,投影在庙宇中,呈现出“静谧与光明”……

只是我这里所说 “静谧与光明”,与中文的本意;路易·康所说 “静谧与光明”却是他说空与实,无形及物……但我相信路易·康同这两个词时, 仍隐含了我所中文的“静谧与光明”本意……

书中主人翁路易·康,这样要求现代建筑师,无疑是现代人类的先知。

只是先知在自己生命中却多是悲情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

我这里完整地从本书中摘录“路易·康的生平” 一节:


路易·康的生平


“路易·康1901220日生于爱沙尼亚( Estonia)萨阿拉玛岛(Saarama),小时候因取燃煤出了意外,在他脸上留下了疤痕。1905年他随父母移民美国费城,一家人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从小受的是传统犹太式教育,尽管不属于严格的犹太正教,但是他日后对知识的追求都一直带有犹太法典式的好问特质。康天生有音乐和绘画才华,高中时曾赢得全市绘画比赛,也在无声电影院弹钢琴赚钱贴补家用。本来他已拿到一笔奖学金要去攻读艺术,到了高中最后一年,一门建筑史课却令他下定决心做建筑师。

19201924年康在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并当助教挣学费。当年宾州大学建筑学院在备受推崇的建筑师保罗·克烈特领导下走的是布杂艺术传统。康在学校表现杰出,毕业后在几家重要的建筑师事务所做过事。他也到欧洲旅行去看历史建筑,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他集合了一些失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组成一个研究团体。康所受的布杂训练使他很难向现代建筑运动认同,而且尽管他是一位直率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他早期的房子都没有什么特色。

1947年到1957年,康在耶鲁大学教书,他获得的声誉是思想家而不是实行家。直到1951年至1953年间,他设计了耶鲁大学美术馆,这栋建筑种下了他日后的创意点子。1957年到1961年,他又设计了宾州大学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这栋建筑很快就被视为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康在他五十多岁后期的成熟是很特殊的例子,即使在建筑的圈子里也是如此。这个领域倾向晚熟,执业多年的建筑师,重要作品经常在人生的晚期出现。

1957年至1974年去世为止,康一直在宾州大学执教。他的设计教室位于老图书馆顶层美丽的拱顶空间里。他和其他教师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每个星期在这里会面两次。这门课因其生动奥妙的讨论而逐渐闻名,这些讨论经常持续至深夜,有时甚至移到附近的餐厅或公寓中进行。

在康的知识及精神领导下,这个学院再度成为全美国最好的建筑学院,一如当年康在此念书时的荣景。这座学院在费城的都市更新和全国新建筑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在六十几岁和七十几岁时,康在几个国家设计了建筑及未动工的计划案,包括住宅、宗教、艺术、政府、科学、工业、戏院和教育等主要人类机构。他的房子对建筑和人类文化而言皆为伟大贡献,其中几座被列人美国最好的建筑。大众也公认康是现代建筑的标杆人物,获颁许多奖章及荣誉学位。其中包括美国建筑师协会的金牌奖章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皇家金牌奖章,他也获选为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许多和他同时期的人都觉得幸运。能受这位拥有强大建筑心灵人物的熏陶,接触建筑的最深意涵与精神。

虽然康全神贯注于他的建筑业务,并且幸运地完成许多委托案,然而他的经济情况始终凄惨。他的工作方式大都缓慢,以致失去了许多追求利润的业主之委托。康的事务所无效率的经营方式以及在印度、巴基斯坦的委托案耗费了大量支出,结果对方又毁约,使康背负重债。最了不起的是他能把建筑业务当成最高艺术——丝毫不为利益妥协——而他不仅存活下来,且还完成那么多杰出的房子。

1974317日,康因心脏病突发,死于纽约宾州车站的洗手间里,当时他独自一人,刚从印度回来准备赶回费城上课。尽管年龄已七十有三,他的死还是来得太早了,当时他正承受着庞大的财务压力,在窘困的情况下工作,以及在很短的时间内两次独自旅行到印度以及孟加拉国的紧张压力中。他死时正处于创造力的巅峰状况,正在设计一些他最好的作品。由于纽约当局的疏忽,他的尸体在死后两天一直无人认领。

以下是在纽约和费城举办的路易·康追思会上的颂辞:

他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完美的智者,我想这是因为他的智慧是如此强大以致贯彻整个躯体。他的躯体了解他心灵所了解的,这是他所以成为伟大建筑师的其中一个原因….没有人曾经散发过那么多光芒,这光芒来自他的想象力活力以及智慧的活力,透过他的毛孔散发出来……

——建筑学者文森特·斯库利

康遵循着他对个人的领悟,他的返乡、他的离去、他和场所及自然的比例…,很少有建筑师比他更注意到人类活动的微妙转換过程:从工作到休闲、到玩乐、到安适,都没有明显的区别——在生活的行为中追求单纯的尊严。

——罗马度·吉尔戈拉

最重要的不是隐藏的部分,而是那钢铁般的创造意志。

——罗伯特·理柯莱斯

路易·康对每一位建筑师均有极大的影响,不单是经由他可见的建筑作品,而且从他优美呈现的那些原则……

——诺曼·赖斯”

P149


吴砺

2019.12.7

附《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摘录:


“然而,我必须承认也有一点失望:这些年来,仍未见到建筑精神方面更广泛的讨论。说到建筑的精神,我的意思是一个概念,它指超越我们的物质生活的领域,透过这些建筑我们可以进入这些领域。康以他的演说和他的建筑来表达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也呈现在赖特和密斯,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的文章和建筑物里,同样也呈现在许多其他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里。这种精神的接近不仅是神秘而已;它不只是引用模糊的感觉,而是更精确明白的表达。康精确地描述他经历的这一过程,即设计建筑物从不同步骤来实现人类的超越。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诠释;康在他的文章及设计作品中就是如此呈现。对事物精神的厌恶,尤其是在思想文化和学术界。导致康的这一面几乎被完全忽略了。这点,我深感遗憾。幸好,从本书拥有如此多读者的情况下,问题应该只是出现于少部分人罢了。P002

1 959年至1 966年,我在宾州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念书期间接触到路易·康和其他教师的理念,他们探索建筑,将建筑视为人类在世界地位的写照,这些探讨涉及社会的、经济的、美学的和精神上的各个层面。从大学毕业以来,我发现很少人表达建筑能达到如此深入且完整的程度。今天,人们若不是把建筑看成是支离破碎的制式美学的操纵,就是当做行为决定操作的一种手段,这两种观点都欠缺人性意识,也没有意识到建筑在人性中所居之地位。

在某些精神领域,我发现了一种较完整的人性意识,但对我们所生活的更广大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脉络却没有感觉。康在他对我们的教育及他自己的执业中,把建筑带进更广大的人类范畴,同时更具体地把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带进人类的文化里,这些做法是现代相当罕见的。在这本书中,我尝试把康的作品里所蕴涵的这种建筑观点呈现出一小部分。

似乎从人类有自觉以来,他们就对自己在社会的定位感到不安,而人类试图改善的结果,便产生了文化。这些挣扎可以从一些问题表现出来:人类的意识( consciousness)是什么?它和其他的实存(existence)有什么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康在他的话和建筑里提出了这些问题。

本书第一章“静谧与光明”呈现的是康自己说的话,并穿插他的建筑作品照片及图稿,以及我挑选的一些历史建筑物照片,借以烘托及补充他的话。康留下的文字稿极少,但多年来他做过多场演讲,本书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他亡故之前几个月,一九七三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建筑所的演讲。康的演讲稿有一些错误的起头、文法上的错误和离题的地方,这些口误出现在演讲的过程中很自然,但若诉诸文字就很别扭了。因此我在整理讲稿时更正了这些地方,同时也全面重组了材料,把它们放置在我认为比较自然的地方,还参考了康其他的演说。是以我必须为这些内容负起作为编者的责任,只希望康在九泉之下能同意我的做法。

今天许多作家都避免使用mankind以及其他男性化的代名词hehimhis来同时指男人和女人以免去性别歧视的意味。康在遣词用字时却没有这些顾忌,他不单是使用manthe architect,he这些字眼,也说出“the architect is the man who…”以及“the city is the place where a small boy…”之类的句子。编辑本书,我尽量避免更改他的措词,我想康的措词有部分原因是他想加重语气: boychild重,man也比person重。在设计过程中,康同时和男人、女人一起合作,他有男学生也有女学生,他说话的对象包括男人和女人。

第二章“建筑即精神”涵盖了我所认为的康在建筑史中的地位、康的洞察力,以及我对人在建筑中的地位等方面的看法,虽然我试着解释一些康对建筑的洞察旦第一章不算是对康的话的明确诠释。我认为他的话必须直接去体验,而其中的意义对每个人都是新鲜而独特的。在这里要说明,康的贡献是无限的,而本书的内容有限,自然无法——一说明。

第三章“路易·康的建筑”展示康所设计的八座建筑,包括平面图、照片、简短描述。我选择这几个案例代表康所谈到的一些理念,然而这些案例并非总括性的,或完全具有代表性。若欲了解更多康的作品,请参考书后的参考书目。P005

建筑屹立在我们和世界之间。倘若我们把自己及这个世界都定义为可度量的( measurable)物质,那我们的建筑也将成为可度量的物质而不具精神内涵。倘若我们容许自己心灵接受可度量的和不可度量的( unmeasurable)的结合,我们的建筑将成为对这项结合的赞美和精神的归宿。

路易。康视建筑为可度量的和不可度量的结合,他用静谧这个字眼代表不可度量的事物,使用光明这个字眼代表可度量的事物。康认为建筑存在于静谧与光明之间的门槛处——也就是他所称的阴影的宝库。他认为伟大的建筑开始于对不可度量的领悟,然后把可度量的当做工具去建造它,当建筑物完成,它带领我们回到当初对不可度量的领悟中。

人类的精神与创造力的精神不断再生于追求新领悟的人身上,再生于那些肩负着使命要令世界更丰富的人身上。康就是这样的人,我们都因他的努力而更富足。在付出这些努力时,他是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在这个已经宣称为形式创造者末日的时代,他是一个形式创造者;在这个方法论盛行的时代,他是一个艺术家;在企业尔虞我诈的时代,他是一个受苦的人类。为了使世界更丰富所做的努力,康可以和弓一位伟大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相提并论,康和赖特都是从最开端处重构建筑,他们在使这一重构成为可能的创造力发展上却极不相同。赖特从年轻时起就充满自信,得心应手,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已奠定了事业基础。而康在经历多年对创造的努力后,在五十多岁才达到相同的成就。建筑史学家文森特·斯库利( Vincent Scully h)形容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一直在建筑界服务的赖特,在他的时代里是一个使用材料或形式(而非文字)来作诗的诗人,他诠释了他的时;,同时也参与那个时代的创造。赖特说:  “每个伟大的建筑师都必须是伟大的诗人,他必须做那个时代的伟大原始诠释者。”赖特在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建造他的建筑。这是一个民主社会依靠自然发展力量迈向和谐的时代,而这种时代趋势成了他建筑q!的首要元素,他写道:  “空间,连续的成形:为一看不见的源泉,所有的旋律米门1、芭,也必须回归向它,超越时间或无限。”



吴砺

2019.12.7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