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中楼村 文:远航小诗
“青青河边草,悠悠永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我的家乡在桐城青草中楼村,大沙河、三河、小河,斑竹园,轻轻杨柳,时时萦绕在心头。中楼村位于三条河流出口的上游,原来有许多自然生产队,前楼、中楼、后楼、土庙、桂湾、孙湾、革新、梭桥、小河、马场、李湘、刘隔、宝塘、河滩、中心,这些自然小队有历史传承下来的,有以后分支生成的。 土庙队古时有土地庙,那时香火很旺,新中国成立后就自然消亡了,也没有重建。马场在很久以前是祖先的跑马场。为什么叫李湘小队?也许那里以前姓李的人多吧,现在也有姓李的人住马场队了,李湘小队有章性人家,居住在三条河流出口处,也就是现在的中楼桥边,那地方叫章圩,与新渡镇方家楼邻居。其实,李湘、马场汪姓居多。桂湾、孙湾在三河弯道边,桂湾贵姓人士稍多,孙湾汪姓居多。革新队是文革后从桂湾分支出去的一个小队,与桂湾一河之隔(三河),桂姓人士居多,与新渡镇方老屋比邻而居。梭桥队与小河队是邻居,他们的名字是否源于一条小河与一座木桥?记得那木桥窄而高,摇摇晃晃,小时候走过几次,好害怕,梦中还从桥上掉下去了。小河、梭桥两个小队有我的同学,他们过桥如走平地,真是羡慕。如今,宽阔的钢筋水泥桥代替了木桥,小河两岸竖起了一排排楼房,也有许多加工厂。宝塘、河滩、刘隔三小队位于大沙河旁,宝塘、河滩汪姓居多,刘隔队刘姓居多。中心队位于中楼村的中心,那里自然形成了街道,店面工厂居多,村部在中心队的附近。 中楼村是畈区,是鱼米之乡。每年三月油菜花开,那是花的海洋。如果山洪爆发,家园就要受灾。历史上,1953年、1969年、1983年、2016年都有部分河堤房屋倒塌,良田被淹,在党与各级领导关怀下的中楼老百姓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村民们受了水灾,没有饿肚子,没有外出要饭的,他们在中楼村领导的带领下,克服困难,一次次重建家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后楼队,那里有座龙王庙。前楼、中楼、后楼,烟雨朦胧风景楼。老人说,古时候中楼是牌坊,前面封为前楼,后面封为后楼。后楼最强势,后楼最复杂,新中国成立前是土匪窝,后楼的后生看上外村哪位姑娘,哪家敢不嫁?自从有了龙王庙,后楼人善良多了。小时候,跟着母亲与哥哥们去龙王庙磕头的事记得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小哥哥多年前还在说我磕头时摔倒了。1969年那场洪水冲走了龙王庙,好在师傅去别的寺庙开会未归,不然他会上阁楼,也会被洪水冲走的(那时的龙王庙是木柱子落脚的,有木楼。)。村民谈起那时的龙王庙,都会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 后楼在文革中又经历了一场洗礼,他们都说,有毛主席有共产党,他们什么也不怕,后楼重演了历史的强势,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这些都不重要了,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都是汪氏家族内部事情。 据说,八十年代龙王菩萨现身后楼,那直冲云霄的祥云,如东海龙王。八十年代末,有一村民为头,重建了龙王庙,老人们说现在的龙王庙比以前的龙王庙气派多了。从此,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们,初一十五都来后楼龙王庙烧香拜佛,春节人更多。后楼也出了不少人才,有在地级市任领导的汪善清,有酒店总裁汪建国,有在中学担任领导的汪佰根,有证券分析师汪李明,有大学毕业在外就业的工程师汪善富、汪有生,有大学教授汪刚,有企业家汪为国、汪为刚等等,还有许多我不知道姓名的后楼人,他们把异乡当作故乡,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着。 中楼村书记汪明,一直关注着后楼队,后楼队随着中楼村的发展而发展,走上了农业现代化,青草香大米香飘万里,居民住楼房,享受现代文明,美丽乡村中楼在发展,新的蓝图正在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