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今天看湖北电视台2017年制作的六集纪录片《苏东坡》。我二十多年前看过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那是第一次看到一个现代的“苏粉”大夸苏东坡。
苏东坡的诗是大众的诗词,深入民间。“明月几时有”,“人生如梦”,“天涯何处无芳草”,近一千年依然是这样的成为大众的口语。
上可以陪伴皇帝,下可以同和尚乞丐成为朋友,所有人都是朋友。这是苏东坡对自己的认知。我青年时代总也有同样的情结,现在反而没有这样的情怀了。
他有可以傲视天下之文才,可是人生不断下跌,几起几落,最终以热爱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为己任,把苦难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过程。他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用最朴素的很多口语化的文字描写出来。
热爱生命,热爱所有的人,对自己诞生生命于这个世界,一直心存感激。这是苏东坡。这一千年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会被苏东坡当朋友,这也是苏东坡一直深入中国人的人心一个内在的原因之一。在苏东坡那里,所有人都被宽恕了……
记录片中说,王安石与苏东坡政治立场几乎背道而驰,但苏东坡从黄州返回京城路过南京,老年的王安石江边亲自相迎。作为长辈王安石,当时就感叹苏东坡是几百年才会出现的真正的大才子。现在看来,王安石的目光有多准!
中国二千多年文人中,与百姓最亲近的大概只有两位。一位是屈原,他是因为不但才高,更是因为是一个真正的书呆子。二千年人们怜悯其痴和真,从而接纳了他;另一位应当就是苏东坡了,同样才高,但一生命运多舛,一千年来人们怜悯他的同时,更多的是因为被他怜悯,因为他为他们代言,他说出了人类每个个体大多会经历的人生的甜酸苦辣——他与所有人的心都“不隔”,写的词平和,都在人间情理之内,少激烈,多是口语化的真情告白……
纪录片中说,四川眉山的百姓传说,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1079年,乌台诗案发,苏东坡发配到湖北黄州,刚刚42岁,其后的五年达到自己了创作最高峰。
苏东坡是生活在一个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人时代,所以他能活下来……自宋之后,中国文人的自己写的文字,时常变成家破人亡的祸因……
苏东坡也是熟读史书,他一定极清楚自己生活在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个非常朝代。在之前任何时代,他早已经不会再活在这个世界,这或许是他感恩这个世界的一个核心的动力所在……
正是因为从高处坠落下来,苏轼的诗词更接近普通人。
我从记录片第一次知道,苏东坡被谪黄州时,有一个叫马梦得的“苏迷”,千里迢迢来到黄州,想方设法帮助苏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马梦得为苏东坡,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讨了黄州城东一片缓坡的营防五十亩荒地,自食其力,养家糊口。
看这个纪录片,我第一次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敬仰白居易,因为白居易曾把自己种花地叫东坡,所以苏东坡也把这块地叫“东坡”,称自己是“东坡居士”,这才是苏东坡的名字来历。
这真是很可笑,到现在,我对文史资料的了解的仍是这样的贫困。
躬耕东坡,苏东坡脱胎换骨了,走出了自我……
他对生活充满了眷念和爱,他重新发现了生活和生命的美好,再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自己成为了宋朝的代言人,成为了人类的代言人……
苏东坡烧猪肉,于是有了“东坡肉”;苏东坡到了西湖,西湖变成了“西子湖”……
纪录片中说,法国曾有一个评选1001-2000年间的一千年15个名人伪评选活动,苏东坡是亚洲唯一的人选。
看纪录片专辑的好处是,多位专家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审视,会比一个人写的书有更全面的视角。
没有想到纪录片说,苏东坡写过的一千封信中,有四十多处用了“呵呵”这样现代网络用语……
苏东坡写的诗,超越时间,一千年后仍没有过时……
苏东坡作为一个旷世奇才,内心深处一定知道什么词歌会永垂不朽——把个人的感觉,变成所有人在世界的倾诉,用所有人都不会感到“隔”的口语表达……
苏东坡的作品有普世价值,苏东坡有大爱。
苏东坡赶上了木雕刻印刷的好时代,所以他的诗词能够流传下来。
我也看了台湾李敖先生说苏东坡一个节目。李敖先生说,苏东坡学问其实十分有限,但是,他把知识用活了!
这可能也是我的特点:学问几乎全无,但就是会把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知识,用活起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我记得几年前,顾世杰老先生回美国前,对我说:吴砺,你有一种本事,能把你看到的东西,变成对你有用的东西,到国外多走走多看看吧。
苏东坡说,李白杜甫很多好句子,我也写得出,可是我来不及写了,因为他们都已经写过了……
我现在倒是想写点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都没有写过的大自然景色……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明月夜,短松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老夫聊发少年狂”……
这些感受,都是人类每个个人在不同的阶段的都可能有的共同经历和感受——苏东坡把自己各种人生经验和体验,转化成为了人类生活不同阶段的诗意化的表达,从而一千多年时间,不断引起中国人民的共鸣……这是一种大众化创作方式,如同现代的流行歌曲……
苏东坡的天才,就是最早的意识到,诗词歌赋不应该仅是文人雅士的艺术,而应当成为所有人的抒情歌曲,所以他一直釆用口语化的语言……他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李白杜甫的传统文人雅士的骄傲,同时他个人意识到:个人只是无常命运的一个载体,不应该过分的为自己呻吟,没有人喜欢自己身边,总是自怜自悯、成天抱怨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能够预先感觉读者感受的天才诗人……
吴砺
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