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3|回复: 0

[散文] 《创作大师:从乔叟、丢勒到毕加索和迪士尼》(二)

[复制链接]

6148

主题

149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51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2-12 11: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作大师:从乔叟、丢勒到毕加索和迪士尼》(二)

莎士比亚是人类史上最富有创意的名人。他在1564 4月诞生于斯特拉福德(Stratford),而16世纪80 年代进入尾声,他20岁出头之时便成为专业作家,直到他52岁,在1616 4月去世为止,因此他的写作生涯,勉强延续达四分之一个世纪。在这段期间,除了经常从事戏剧演出之外,他还在斯特拉福德与伦敦参与投机投资,他写的戏剧有39部流传下来,此外还曾与其他几个人合作撰写剧本,他还写了12首重要诗篇和几百首十四行诗。在他生前,所写剧作已经在英国全境上演,还出洋在国外演出,远达西部非洲外海地区;他的戏剧已经翻译成所有知名语言,还在世界各地登台演出。这批剧作成为200多出歌剧的基础,作者包括伟大的和次要的音乐家,如珀塞尔( Purcell)、罗西尼(Rossini)、威尔第(Verdi)、瓦格纳和布里顿(Britten),还鼓舞门德尔松、柏辽兹、柴可夫斯基、普罗高菲夫等音乐大师纷纷谱出新曲,他的103首歌词,经艺术歌曲作曲家谱出配乐,为他的戏剧点缀润色。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300部电影的灵感来源,还经改编拍出几千集电视剧,而且为最专业的剧作家,从德莱顿(Dryden)到萧伯纳和斯托帕特(Tom Stoppard,英国剧作家)等人提供素材或创作理念。他的诗篇是英语文学创意想象的核心泉源,影响更是及于境外,造就了外语同类作品,特别是在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和俄语文学方面。

莎士比亚的创意和艺术丰饶(和深度)成就,明白彰显出传承或基因对创意生活根本是无足轻重。他的父亲约翰是个平凡的手套商,还一度经营得有声有色,成为小镇名流,后来便没落了;他的母亲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族和地主密切往来,不过也只是地方望族。没有丝毫证据显示,他父母双方先祖曾从事任何文学或艺术活动。他在斯特拉福德的文法学校就读,(可能)曾经担任校长,后来才和一个巡回剧团往来,接着便前往伦敦担任演员和剧作家,这些经历和狄更斯笔下的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的生平相仿。由于他出身平凡,有些人便猜想,他的作品实际上都是曾任大法官的弗朗西斯,培根爵士(SirFrancis Bacon)所作。不过,这是势利学究的粗陋识见,许多伟大作家都出身寒微,并无显赫家世。“培根代笔说”以几组密码为根据,其主要佐证出现在《爱的徒劳》 (Love’s Labours Lost)剧本第五幕第一景,那是个随性编造的词汇”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号称是培根的发明,这个拉丁化单词翻译出来,意思便是“这些戏剧,培根的成果,为世界保藏下来。”其实,这个词汇并不是那位剧作家(不论是谁)造的,早在1460 年的一部英语著作里面,便找得到这个词汇。不论如何,莎士比亚的生平有翔实记载可查:当代文献有66则提到他,其中包括大批确凿无误的证据,显示他和整个戏剧界有所牵连,还特别提到他的剧本。在他那个时代,许多人都深知他的伟大成就,好比从1599 年到 1640年间,便有24篇诗歌和序言褒扬推荐,可为明证。感谢他两位同行的爱心和努力奉献,海明斯(John Hemminges)和科台尔(Henry Cordell)两人投人大量时间和精神,汇整完成《第一对开本》 (First Folio)并在1623 年出版,约16部莎士比亚剧作才因此免于失传,而其他剧作也多少能保留莎士比亚的原著风貌,这其中有18部先前已经以四开本形式出版,不过内容有若干讹误之处。至于在1580 年至1620 年期间谱写、演出的好几百部剧作,则超过半数都失传无踪,不过,我们可以合理判定,我们拥有的莎士比亚作品,几乎完整包罗他的毕生创作成果。p069

)。若有出色男童能够担纲饰演,他也能写出远更为冗长、微妙的人物性格描述(例如罗瑟琳、克莉奥佩特拉)。至于观赏民众,莎士比亚擅长在同一出戏中,写出让精英和“庶民”(或“后排观众”)同感欢欣的剧情。不过他依然(就如剧中哈姆雷特指示演员如何演出的场景)努力想提升民众品味,特别是表演鉴赏能力。就像所有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也创造出他自己的观众,教育观剧人如何鉴赏他的作品,于是在他身后,戏剧便已经成为细腻、精致的艺术形式,远胜于当初他人行之初的情况。

莎士比亚讲究务实,于是他也连带质疑抽象,不喜欢理论。他彻头彻尾都不是知识分子,也因此他并不认为思想比人更重要。他的戏剧基本上都是讲人,不谈思想。在琼森等知识分子眼中,他并不是文人雅士;而尽管他博学多闻,却全都是借着口语沟通,聆听旁人讲述其本身专长习得和自修阅读而得。他身上没有一丝大学气息,出自中世纪学者或古希腊哲学家的“体系”他也都不具备。他并不想传达某种新的“讯息”。尽管曾与年轻的南安普敦伯爵结交,还经由他结识危险的艾塞克斯伯爵(1601 年,他想推翻稳固的伊丽莎白政权,结果自己丢了脑袋,还连累南安普敦伯爵入狱),莎士比亚却从未提笔蘸墨写出半字来支持两人。从任何角度、任何领域来看,他都毫无革命倾向。事实正好相反,他珍视安定。他具有朴实中产阶级成功生意人的直觉。他是个保守的人,十分厌恶激进思想,比如在最坦然表达坚定立场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Troilusand Cressida)戏剧当中,他便清楚道出这点。他经常在他的历史剧中,强烈重申这种厌恶心态,他在剧中痛责一切想要全面破除错误的努力,特别着力谴责以暴力对抗现有秩序的企图。莎士比亚的保守心态,还有他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拥戴,任凭诸般现况瑕疵(他深知这点,也经常予以披露)都不改初衷,他折中采取温和态度,期望借由渐进、和平方式,实行较好的做法,让公民道德和私人举止都有“改进”。倘若他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这种热爱“改进”、扬弃革命的心态,肯定会让他名闻遐迩。

他很少让自己的意见公然显现,宁愿采用示意点醒、默许暗示的做法,也不愿意明言。然而,他的信条是万事皆依循稳健之道,他偏好宽容。就像乔叟,他也完全接受眼前所见人性,不完美、不牢靠、懦弱又会犯错或固执愚蠢,还往往暴虎冯河,然而却始终是那么有趣,还往往讨人喜爱或感人肺腑。他有话要代表他的所有角色发言,连罪大恶极的恶棍都包括在内,他让角色 由内向外发言,讲述他们的观点,还发表他们的理由。热心钻研莎士比亚角色的学人兰姆(Charles Lam’o)相信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哈姆雷特》剧中的“自负王”,才不具有补偿性人品。然而,当国王克劳狄指出(还有当他自我省思)世俗准则(也就是他的律法)与神授标准之异,这时连他都要显得精明,狡诈:他知道善恶之辨。演员(正符莎士比亚期望)设法演活了伊阿古、麦克白和夏洛克等角色,他们果然没有把这些坏蛋演成富有同情心的人物,而是活灵活现展现扭曲价值观的典范,这些人让我们目不暇接,让我们颤抖。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各色人物,在舞台上熙来攘往,他们的弱点和愚行,只让我们捧腹,却不引人嫌恶。他们是普通人,是凡夫俗子而非刻板印象,是犹疑不定带古怪癖好的人,是从街头踏上舞台,演活他们自己的市井男女。他们是真实人物组成的壮盛队伍。

莎土比亚让他的角色发表意见,内容始终显得合情合理,还往往令人难忘。“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所有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月光照耀之下,再也没有出色的人物了!”“欲脱困境往往事在人为。”“苦尽甘来。”“我对此一无所知!”“为恶的人,死后还要遭人谴责所行之恶,为善的人,善行却往往随他们的尸骨入土。”“啊!那样想下去是要发疯的。”“您的脸正像一本书,人们可以从那上面读到奇怪的事情。”“把医药丢给狗吧——我不要仰仗它!”“直到时间的最后一秒钟。”“杀人的事总要走漏。”“一个眯着眼睛的傻瓜。”“一个丹尼尔来做法官了。”“在这个罪恶的世界发出广大的光辉。”“真不巧又在月光下碰见你。”“静寂的深宵!是谁在这儿?”“天啊,人们真蠢得无可理喻!”“那颗心就像一只好钟那般完整无缺。一把银钱放在你的钱袋里。o(㿨不得下面有那个玩意儿。”“绿眼的妖魔。”“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昭然若揭。”“这个统于一尊的岛屿。”“把昨天召唤回来。”“戴王冠的头,是不能安枕无忧的。”“我今天无心封赏。”“一匹马、一匹马,我的王国换一匹马!”“我们叫作玫瑰的这种花,不管换了哪个名字,香味还是一样芬芳。”“你们两边都要倒霉!一‘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过去时光的幽暗深渊。”“一股像是鱼放了太久,发出的腥味。”“时光老人背负牽一个袋子,里面他装了世人要遗忘的过往功勋。”“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别人就不得再喝酒取乐了吗?”“怎么,这简直是中了暑说的疯话。”“那时我年轻识浅,判断能力还很生嫩。”莎士比亚的话语占了《牛津名言辞典》的76 页篇幅。

的确,若说有一个领域是莎士比亚表现不够稳健的,那就是词汇的世界。他在这里交替展现激昂、空议、沉溺。不切实际,简直是不可理喻。他活在沉醉词汇的时代,而他是最纵情恣肆不肯稍歇的文字写手。他创造的词汇数量之多,在英语文坛无出其右,尽管乔叟著述甚丰,却也遥遥瞠乎其后。莎士比亚造出多少词汇,算法各有不同:一种算法得出总数为2 076个,另一种则得出约6 700个。在他那个时代,英语含有15万个词汇,其中他用了约2万个,他新创的词汇可达他所用语汇的10%,比例十分惊人。他新造的词汇有些是采自一般讲话用语,由他正式写入著述,好比abode(住所)、abstemious(有节制的)、affecting(令人感动的)、anchovy(鳀鱼)、attorneyship(代理权)、weather-bitten(饱经风霜),well_ordered(秩序井然)、well-read(博览群籍)、widen(放宽)、wind-shaken(受风晃动)、wormhole(虫孔)和zany(小丑)。他造的词汇,有些是名词转换的动词,有些则相反,有时则添加字尾造出新词。他有314次采用这种做法,运用前缀un-来造新词,好比《爱的徒劳》剧中,霍罗福尼斯便表示,剧中角色道尔(Dull)用的是“不加修饰、未经琢磨、毫不掩饰、不知芟繁、没有教养,或简直就是无知无识,或不如说是荒谬绝伦的方式。”(undressedunpolished, unconcealed, unpruned, untrained or,rather, unlettered, or,ratherunconfessed fashion)这些前面添加un-的词汇,有些很快就成为日常用语,如uncomfortable(不舒服)和unaware(没有察觉)。他还添加out-前缀,例如outswear(骂得更高明)、outvillain(罪行更重大)、outpray(更善于祈祷)、outfrown(更是愁眉深锁)。这类新词有些并没有流传开来。莎士比亚造了322个只有他用过的词汇。其他则(如上所述)很快就开始流行,好比bandit(土匪)、nffish(俗艳放荡)、charmingly(迷人地)和tightly(牢牢地)。有些词汇在当时受人弃置,后来才由柯尔律治( Coleridge)和济慈等浪漫派诗人,在他的文稿当中重又发现,例如cerements(寿衣)、silverly(银子般模样)和rubious(红色的)。有时候莎士比亚只是为了好玩才造词,好比exsufflicate(虚无缥缈)或anthropophaginian(食人肉者)。有时他纯以多音节文采来点出表情,好比他采用corporal sufferance(肉体的苦难)却不写bodily pain(身体的疼痛),还有prenominate in nice conjecture[预先猜出(该攻击)哪个部位。他新创的长词汇有 plausive(喝彩的)、wa fture(挥动)、concupiscible(沉迷色欲的)、questant(探寻的人)、fraughtage(货物)、prolixious(冗长乏 味)、tortive(扭转的)、insisture(坚持不懈)、vastidity(辽阔无尽)、defunctive(死者)和deceptions(欺骗)。[最后这个词汇,和1981 年美国一位国务卿造出的dublicitous(阳奉阴违)可以相提并论。尽管莎士比亚采用多音节冗长词汇来制造效果,然而他却采用源自盎格鲁—撒克逊语言的简短英语词汇,来驱动剧情发展并铺陈情节,就如《麦克自》 (Macbeth)剧中那段写来张力十足,情节紧凑的谋杀情节,描述得刀刀见血、深入骨髓。他还运用短词之美,如1601 年的《凤凰和斑鸠》(The Phoenix and the Turtle),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他最引人瞩目的一部诗篇,内容陈述纯洁的不死之爱,这是个令人惊悚却又感人至深的题材。这13首四行诗,还有随后五段以三行韵文组成的诗节,全部以十分简短,往往只含单一音节的词汇,发挥宗师巧技谱写而成。p076

h。当然了,这就是莎士比亚剧本得以弹性变通,那么容易(并经常)改编为歌剧的原因之一。前面提到的两百多部歌剧版本,并不包括风靡 17世纪的“音乐戏”,那阵流行在莎士比亚生前或许已经开始,不过在1660 年君主政体复辟之后,舞台也开禁了,于是这肯定便成为了戏剧主流,渴求音乐的群众涌人剧场,聆听从剧本改编的音乐戏,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珀塞尔和德莱顿在这段发展进程扮演重要角色,而《麦克白》、《暴风雨》和《仲夏夜之梦》也在这时成为最热门剧作。《仲夏夜之梦》还启发珀塞尔在1692 年写出《仙后》(Fairy Queen),不过后面这部与其说是戏剧,不如说是连篇型假面剧,而且也没有像莎士比亚剧作那般纳入配曲。对音乐版莎士比亚戏剧的狂热癖好,是种19世纪现象,后来还延伸到 20世纪,更继续进人21世纪。就音乐灵感方面,莎士比亚远远凌驾所有对手,歌德位居第二,他的音乐配曲剧作约计60出,随后是拜伦和斯科特( Scott),数量各为55出,接着是雨果,计52出。有时会出现罕见事例,作曲家也精擅谱写剧作,因此威尔第的《法斯塔夫》在歌剧界的成就,便超过《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在剧作界的地位o。不过,就其他所有作品而论,莎士比亚脚本的微妙音乐语言,几乎都臻于完善,不劳作曲家着力改进。威尔第的早期歌剧《麦克白》是部东施效顰劣作,妄想仿效惊世的诗化图腾,莎士比亚的剧作;至于音乐剧《刁蛮公主》 (KissMeKate),纵然取得高度成功并经常重演,大体上却只是带出了《驯悍记》(rAeTaming of the Shrew)的戏剧笑料与华丽效果。

莎士比亚是位精擅文字和声音的宗师。而且在他的剧本当中,尽管始终谨守故事情节,务求合情合理,(若情况许可)还严格依循史实,他却同样(或许还更为)热衷于创造机会,来展现他的精湛技艺。他很快就明白,在剧院里面,头脑简单、没有学养的观剧人,即使无法彻底了解戏剧想讲的一切,也同样能欣赏台上展现的巧言妙语、独创特性和纯粹诗文,这点莫里哀( Moliere)、萧伯纳和斯托帕特也都心照不宣。莎土比亚从没忘记低下阶层,不过他也从不降低自己的视角。他始终展现最好的成果,还把他对词汇的才识和天赋发挥到极致,因为莎士比亚知道,他有办法拉抬民众奉自己为表率。p079

这时,莎士比亚的心念已经转往其他事项,最重要的是他的最伟大创作,或许也是最出色、最壮阔、最复杂、最微妙,也是有史以来唯一臻于完善,最能深人人心的艺术作品,这是件让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贝多芬和莫扎特、但丁和歌德,全都相形见绌的作品:《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在他的盛年创作高峰完成这部剧作,而且几乎每行文字全都彰显这项事实。这部剧作很长,非常冗长。《哈姆雷特》的创作理念得自一则12世纪的丹麦民间故事,釆自格拉玛提库斯(Saxo Grammaticus,丹麦史学家)的拉丁文著述,后来弗利(Frangois de Belleforest)  又在他1570 年的著作《悲剧史传》(llistoiresTragiques)中讲述这个传说。自1589 年开始,便有文献提到一部《哈姆雷特》英语悲剧,不过,剧本内容已经散伕无从查考。那部剧作讲复仇情节,而且由于谋杀是发生在开场之前,复仇行动又必须等到最后一景才能进行,因此其中有个巨大的戏剧缺口必须填补。莎士比亚依样采用原作剧情主干,不过他也有所增补,包括哈姆雷特亡父的鬼魂显灵、剧团演员现身、测试谋杀嫌犯克劳狄国王反应的戏中戏、随后哈姆雷特和他母亲的惊悚对手戏、少女欧菲利亚的情痴和溺毙、朝臣奥斯力克、挪威王福丁布拉、扮演复仇者角色的莱尔蒂斯,还有掘坟人和教堂院落的葬礼等多项环节。不过,最主要的是,他大幅扩充哈姆雷特本身的复仇角色,变成非常复杂又饱受煎熬(却始终很讨人喜欢,甚而惹人酷爱)的角色,他的行动意志连连受到脑中纷杂念头干扰,终至犹疑难决,而且他还把这种思潮表现得极富诗意。p090

莎士比亚的文字全都生气蓬勃,几乎是字宇珠玑,充满他从自己的发明宝库采撷、缝缀纳入的字句。这些字句成为现代英语的一环,有些还成为日常用语;当我们搜索枯肠,想讲点或写点特别的,这时莎士比亚往往就会现身帮忙,再也没有比《哈姆雷特》的台词更有帮助、也更常帮上忙的文献。这是他的字词宝库,也是我们所继承的部分遗产,而且我们引述之时,倒不见得都是有意为之,大多是直觉记起的难忘佳句,这样一来,当我们引用这些语词,我们便几乎(甚至完全)没想到自己是在讲《哈姆雷特》的台词。莎士比亚像洒落缤纷彩纸一般,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带来满筐隽言。“炮手被他自己的炮轰。”“为君者自有神明庇佑。”“香花投给美人,永别了。”“只要有所准备就好了。”“一击,明显的一击。”“万籁俱寂夜半三更。”“我能分辨什么是锄头,什么是锯子。”“获得一致好评。”“要阔气,不要俗艳。”“一个衣衫槛褛的王。”“怎么所有事情都在指责我。”“当我们摆脱这尘世的纠缠。”“这时代真是乱成一团。”“让她自受天谴吧!”“我必须残忍,这完全是出于好意。”“高举镜子来映现真实相貌。”“哀甚于怒。”“不着边际的话。”“当代的简史和提要。”“无奈死神这个残暴捕快紧迫不舍。”“这是迷迭香,代表记忆。”“你就暂且别去享福。”“晚安,夫人们,晚安,亲爱的夫人们。‘“那恶臭冲上云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戴芸香自然要有点不同。’“这人滑稽到家。”“一只雀鸟死了,那也是天意使然。”“哦,果真不出我所料!”“寒风刺骨。”“不要向人借钱,也不要借钱给别人。”“我《f》是她的贴身亲信。”“头发直竖,像发怒豪猪身上的刺毛。”还有“这出戏就是手段”。等等。我们引用《哈姆雷特》几乎就像呼吸那般自然。

莎士比亚的创作是那么快速、那么频繁、那么稳当、那么普及,还有一点也不容轻忽:那么无影无形,可见他的创意已经和我们的民族生活交织一气,自然也编结纳入我们的文学,甚至世界文坛之内。他在我们心中引起阵阵的反响。其他还有什么可说的昵?我们从来没有听莎士比亚自吹自擂,伊丽莎白时代的人倒是有这种习性,总体而言,他们都是爱吹牛皮、非常自负的家伙。根据他身后留下的记录、他依法赠予或实际留传后代的事物、民众在他生前或死后怎样谈论他,还有与他的姓氏扯上关连的诸般传统,我们都完全找不到丝毫迹象,可以显示他果真体认到自己的惊人本领,还有他的成就究竟达到何等程度。然而,他对自己的伟大超凡,难道真的一无所知吗?如果并非如此,那么就是这位多产文豪刻意保持缄口不言了。p10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Sebastian Bach1685-1 750 年)是最能彰亚)D 1\或基因对创造力发展之重大影响的最佳典范。讲得更清楚一点,或许应该说,他显示遗传是如何提供溫床,供顶级创意天才孕育滋长。约1550年之前,巴赫一家全无丝毫名气。约1850 年之后,他们几可称是默默无闻。不过,在这300 年间(也就是,从路德时代到俾斯麦时期),巴赫宗亲从图林根( Thuringia)向外散播遍布德国,甚至还更往外发展,他们构成了德国音乐的核心乐人,尤其在盛行新教的北部区域,其地位更为显赫。当时厕身合唱团圣席和管风琴楼厢的人,都把“巴赫”一词当成“音乐家”的同义词。

吴砺

2020.2.11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