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4|回复: 0

[散文] 《至臻完美》

[复制链接]

6197

主题

1516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3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2-28 09: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至臻完美》




    我这几天忽然想起写点音乐家的文字。由于我对音乐的结构完全外行,即使音符也一个都不认识,所以我从不愿冒险写这方面的文字。只是我现在觉得,我可以对音乐家的人写点评论。

这次我想写写卡拉杨。可以说,卡拉扬指挥的音乐唱片,伴随着我青年时代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最不顺心的最糟的时光。卡拉扬的唱片是,成了我青年时代宣泄精神痛苦的最强烈的麻醉药品。然后,三十岁以后十几年时间,我完全又中断了听卡拉扬指挥的任何音乐。

近几年,我才断断续续的再听一点卡拉扬的音乐唱片,只是断断续续而已。过去我是对卡拉扬绝对赞美,后来,我看到关于卡拉扬曾加入过纳粹党的报道,卡拉扬的形象轰然倒塌。我内心深处对他的音乐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为我对第三帝国的残暴极端的痛恨。直至现在,我内心深处还是对卡拉扬指挥的音乐有十分矛盾的心态。

    他的录音带,或许我有十盒左右音调全能从头到尾背得出来。我知道,卡拉扬一个人在三四十年代德国的时候,很难超越那个政治环境。换成我自己,也会一样,但是我对纳粹分子们听完他指挥的音乐,然后到全世界屠杀无辜,真的难以释怀。这使我对音乐纯洁性,也产生了怀疑。

    这当然是庸人自扰。黄山桂林的风景,什么人看了都好看。不能够因为坏人去过并说好,而不去看它们……

    这部2008年拍摄的纪录片《至臻完美》,有一群专家分析卡拉扬作为指挥的特点。这些音乐片断,不少我几乎都听得滚瓜烂熟,太熟悉了。

    “音乐指挥,是用身体语言把音乐献给观众。”一个音乐家这样的评论,这真的很形象。

    “卡拉扬当然不是纳粹分子,只是百万旅人之一。”记录片中一位男士说。

    音乐家当年也要吃饭。纪录片有音乐家这样说。

    纪录片中说,卡拉扬年青时代,当年经常有小贩送点肉和蔬菜给他——当一个音乐家不易,当一个指挥更是不易。好不容易有一个指挥的位置,换上我自己,在当年的德国,你会放弃吗?更何况当初的德国人,大多是拥护纳粹的政府……

战后盟军对卡拉扬审查了两年宣布他无罪。卡拉扬自己肯定并无参加暴行的记录。纪录片中,卡拉扬自己解释当年在德国早期加入纳粹党,是为了获得当地音乐指挥的位置。

当纳粹暴行显露时候,卡拉扬有勇气放弃指挥位置吗?显然没有,他最后是因为娶第二任妻子有四分之一犹大人血统,才在1944年退出纳粹党。

我记得几年前,我在北京一次同学聚会时,听到我的同学郑东宁先生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十分震撼:我们学校当年最著名的一位教授的夫人李女士,五七年在北京大学一个系里当书记,被打成了右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回过北京大学。在一次见面会上,面对当年一批老同事们,她抱怨当年自己被打成右派的事。当场,会上就有人不客气地对她说:“你当时比我们所有的人都左和激烈,幸亏一开始,你就被打倒了,如果你没有早被打成右派,我们这些人可能都被你打成右派“——李女士听后,当场立即默然无语。

我猜想,这位激烈言论的老同事,要么当年参与将李女士打成的右派;要么是当年与李女士关系很差,甚至己挨过李女士打击的人士,否则不用这么不客气啊。

当年按5%比例划分右派,我们可以推测,若是李女士没有先倒下,她的部门倒下的人,肯定是与她关系不好和她看不惯的人,她绝对不可能顶住压力,不按这个比例去实施,否则不但螳臂挡不了车,而且自己一定会陪进去的……

我发现中国五六十年代工作的人,几乎都没有写回忆录……

如果大地上所有的人,都被卷进被极度的污染的洪水中,那一定几乎不会有人身上会是完全清白和干净的……我猜测,这或许就是那几代人不愿写回忆录的本质性的原因之一……二十世纪人类有太多的“史无前例”了……

我看过一个学者专著说,二战期间,整个德军只有三个中低级军官拒绝执行屠杀的无辜的命令……让卡拉扬放弃文人雅士向往的音乐指挥棒,这是太过高要求当年一个德国人做不可能的事了……

这样年龄,我是能理解卡拉扬了: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有人性弱点的人,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而已,也就是说:神变成了人。

卡拉扬说,我是上帝的一个工具。这话是对的,只是太大,一般人自觉没有资格这样说自己。

二三十年前,我看过卡拉扬写的薄薄一本自传。全书对自己不是用“我”,而是用“他”第三人称写自传。这是极端自负的写法。几乎没有看到过,好像只看到过一二个人这样写过。

这部纪录片子,是卡拉扬基金会拍摄的,其立场不言而喻。

我们如果完完全全的用一种道德的洁癖要求艺术家,是会有大问题。卡拉扬在二战期间,肯定没有伤害过任何具体的人,否则,他不会有第二次重新回到指挥位置的机会。

这或许就没有太大问题了。现实中的具体的恶,才可能是问题。音乐或许仅仅是音乐而已,一种娱乐而己。这样认识,我们在听卡拉扬指挥的音乐,才会放掉戒备之心。

一个人歌唱的好,好听就是好听,与这个人的人品其实并没有关系。一个人琴拉得好坏,其实与这个人的人品也没关系。

任何时代,卡拉扬都想出入头地,无论是纳粹时代,还是民主时代,这是肯定的——他关心的中心,肯定只有自己。

这部纪录片子中有卡拉扬开飞机的镜头,这一点倒是让我吃了一惊。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重新理解和认识了卡拉扬,只把他当作为是一个社会上求生存求出人头地和特别敬业的人。

越看到这部记录片的后半部分,我越来越觉得卡拉扬是一个真正敬自己专业的人。既不觉得他是什么天才指挥家,也想不起来他的成就,仅仅想起他说的他只是一个工具这句话,只觉他是一个为专业卖苦力的文艺界劳动者而己。他只是在协调一百多个艺术家的工作一致性而己,仅此。

相对卡拉扬,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工作过,或者说我的工作将要开始。

我是在灌输历史上英雄主义的教育理念的家庭中长大的,虽然我从小至今都是贪生怕死的天性,但是,贝多芬的交响乐英雄主义却是我的向往,而且我听过的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基本上都是卡拉扬指挥的。或许我应该像不再苛求自己一样,不再苛求卡拉扬——听音乐,就听音乐而己。

我看这部纪录片结尾部分,不断有一只金色的鹰在飞翔。这一点我找到了与卡拉扬的共同点:我写过一首诗,叫《囚鹰颂》,那是一首英雄主义的颂歌,或许是中国近百年中一首最出色的诗歌之一。






吴砺

2020.2.27


附录一  卡拉扬纪录片《至臻完美》


附录二  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卡拉扬)


附录三   斯梅塔那——我的祖国 第二乐章 伏尔塔瓦尔河


附录四  大师系列:赫伯特·冯·卡拉扬







吴砺

2020.2.27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