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0|回复: 0

[散文] 《 悲歌: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3-2 12: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悲歌: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



我接触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不过是四五年前的事。我记得是我家小子先向我推荐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说这是演奏难度最大的钢琴曲之一;此后我又在“网易云音乐”中的“午夜幻想曲”中听过“流泻的旋律——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专题讲座。

拉氏的音乐的旋律之独特,让我震惊——这才是真正的反映俄罗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忧郁的灵魂之所在的音乐啊,它让我想起了莱蒙托夫的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伊万·希施金的森林画、阿列克谢·萨夫拉索夫的《白嘴鸦飞回来了》、列宾的《伏而加的纤夫》……这才是真正的俄罗斯的音乐作品,我甚至想,若是没有拉赫玛尼诺夫出现,俄罗斯音乐就缺失了反映其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灵魂的代表作……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才是我想象中的俄罗斯灵魂深处的声音……

   

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前苏联的原因,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化,大量拥入中国,肯定影响了四九年后的两代知识分子。

但是,十分奇怪的是,这两次文化交汇,并没有在中国杂交出特别的花朵——中国过去几十年在文化领域,在世界上的文学艺术上影响力,几乎是空白……

    本质上,中国知识分子能够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深沉忧郁的灵魂,但是这与中国文化传统清淡空灵,几乎是水与油关系,本质上是难以溶合的……只是二十世纪中俄罗斯的粗暴和极端,与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倒是曾很好地汇合过一段时间……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人,己经没有了自己就是世界灵魂的自信;完全没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化人,那种自己可以去拯救世界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胸襟——这从本质上,注定这两种文化不会有杂交的产物……

或者说,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文化人,有着二千多年前孔夫子与老子时代的孔夫子和老子们,教导世界怎么样去做的精神气质;有二千多年前孔夫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们的自信……

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自从宋朝之后元朝开始到清末的六百多年,在那过去的七个世纪,与西方世界知识分子开始了是本质不同的看世界的视觉:西方有宗教信仰,尤其是德国路德宗教改革开始后的500年,每个个人与上帝之间,可以直接对话;世俗任何统治者或宗教领袖,都不过是与自己一样平等的凡人。但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六百多年的知识分子,绝对没有这样的独立思想地位了,是一个丧失了精神独立性的群体。

中国后期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精神上的太监和阉人,服务于皇室。西方世界歌剧的歌者为了保持童声,也曾有过阉人。所以,中国后期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兼有中国皇宫太监和西方保持童声的阉人的双重人格。

这是我为中国后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发明的专用名词:“精神太监”或“精神阉人”——过去肉体上的太监,是防止在皇宫工作人员打皇帝的女人的主意;“精神太监”或“精神阉人”,是防止中国后期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打皇帝江山位置的主意,同时保持童声,为皇室歌功颂德。

我的少年时代,成天听到大批判文章中出现“精神贵族”一词。今天发挥自己会借用的天赋,再移花接木,为汉语词典创造了一个新名词。

俄罗斯十九世纪的知识分子,都是以自己是救世主的心态,开始对人类社会的探讨。

我不知列夫·托尔斯泰的后来学说,多大程度地影响了印度的甘地的不抵抗主义学说——这算不算一大成就?

另一支的列宁发起的社会主义运动,影响了整个的二十世纪人类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历史……

我在半年前看过了这部拉赫玛尼诺夫的纪录片——“悲歌”,102分钟左右。这次写点文字,我准备再看一遍这部纪录片。

拉氏的音乐风格,唤起了我非常特别的情感,串联起来我的俄罗斯情结和知识……

只是俄罗斯人,在二十一世纪的影响力,似乎已经消失了……

人类似乎是只有在飘泊中,艺术家的创作才变得饱满……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年)在1917年,也就是44岁离开了俄罗斯,在国外飘泊了二十六年。


这个年龄段将一部影片看两遍,显得非常少见了。

这部纪录片以拉氏的回忆录为主线索,这部纪录片拍得很有诗意。

不过,我仍然对音乐家把自己对生命和生活感受转化为声音和乐句,表示强烈的困惑——用文字写成散文和诗,这很直观,用文字变成画面,也很直观;唯有把人类情感,变成抽象的音乐,是人类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纪录片中拉氏的孙子己头发变白,访问祖父当年的住宅——重建的住宅。一个伟大的天才,才能享受这种的从毁灭到重建的可能性……


音乐天才,无疑丰富的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从无到有的财富……

拉氏第一交响曲,竟是为一个吉普赛已婚女子而写,但是首场演出变成了彻底失败,以至于作曲家从来再未演奏过。

你会吃惊的发现拉氏高难动作的钢琴协奏曲,也是现代少数几位天才女钢琴家的最爱——这说明拉氏的钢琴曲,如作曲家自己所言的那样直达人心,成为了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大众的喜爱的高雅艺术……

似乎女钢琴家卡蒂雅第三比第二演更出色……可以听得出齐默尔曼演奏的力量强大多了。


拉氏说,他在美国二十多年,举行了一千多场的演出,但一个曲子也做不出来了。托氏在美国成了职业的钢琴演奏家。

事实上,拉氏只是作曲少了,没有时间。

《帕格尼尼狂想曲》是够激烈的一首曲子。六十七岁的人还能写出如此富有激情四射的作品,真的太浪漫了。

托赫玛尼诺夫离开俄罗斯后,总的来说,还是没有受太多的苦难,一生平安,还算接近完美。

这个纪录片节奏很平和,演奏带色彩画面的托氏音乐,使这个纪录片的观看者,能够穿过时空隧道,陪伴托氏度过了漫长的一生的时光。或许是因为我看第二遍,有些累,觉得这部纪录片真有七十年的时间……

托赫玛尼诺夫说,作曲是把他的思想转化为了声音的形式。

片中的指挥家说,拉氏是一个旋律大师,让听众听的欲罢不能。

这部纪录片不断出现将乐队成排的乐器反射阳光光线的镜头,这是对的——托氏的音乐,是给人类心灵带来温馨慰籍的音乐,是让我们感到生命和世界美好的音乐,尤其是以旋律之美的音乐。

纪录片的片尾我也喜欢。黑色背景中的红色太阳,被几条黑云挡去了部分,指挥家的半个身影逐渐定格,而字幕不再有音乐背景,无声向上逝去……


看了这部记录片后,我想,我个人是不是也应该写大一点作品了。我们老同学林德炜先生,我在上海过去的老朋友蒋新力先生,都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这是老朋友们在望友成龙成凤啊……

我现在将去年的云南十六天的行程,写了十三天的初稿,已写有约十万字文稿。争取下周,完成剩下三天的游记初稿。

或许我应该好好的修改这篇文章,像音乐家做一部交响乐作品的态度对待它,像雕塑家雕刻一个大型雕塑作品一样投入……只是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写得好……


吴砺

2020.2.29



附录一 TheHarvest of Sorrow 悲歌 1998.中字


附录二 阿赫里奇: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附录三 霍洛维兹 拉赫玛尼若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祖宾·梅塔指挥


附录四 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演奏自己的钢琴协奏曲全集


附录五 卡蒂雅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附录六 卡蒂雅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附录七 齐默尔曼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附录八 基辛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附录九 玛祖耶夫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附录十 哈梅林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附录十一 分享#午夜幻想曲#的电台节目《流泻的旋律--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附录十二 分享#橄榄古典音乐#的电台节目《古典入门026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http://music.163.com/program/1367642281/425531472?userid=307998367(@网易云音乐)

附录十三 分享#橄榄古典音乐#的电台节目《运动节奏019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http://music.163.com/program/2056354981/425531472?userid=307998367(@网易云音乐)

附录十四 分享#橄榄古典音乐#的电台节目《运动节奏020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http://music.163.com/program/2056354004/425531472?userid=307998367 (@网易云音乐)


吴砺

2020.2.29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