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日本 千年美味传奇
米曲霉菌,日本独有的一种。六微米。酱油,米酒。
东京130年的酱油老店。
日本种曲店共有十家,供4000家酱油,米酒、噌味店。八百年前就有这种卖买了。
日本人生鱼片爱沾着酱油吃。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和我的老朋友Sunny住在洛山矶公司租的房子里,看到Sunny吃什么都先放到酱油里沾一下,真是大吃一惊。这是福州人过去的饮食习惯。
这些年,我在福州己经少见到这样的吃法了。
“平刀切片”,垂直鲷鱼有皮的一面切下去,鲷鱼片表面光滑,酱油在纹理上有,肉上光滑;
“薄刀切法”,垂直鲷鱼纹路切下去,鲷鱼切面粗糙,酱油不仅纹理而且肉面上都有。切片不同,口感不同。
酱油的口感和香味,是和食的关键。
米曲曲霉细胞中含有多个细胞核,这十分罕见。多达十个核。
高汤。煮熬海带汤。日本的干海带要库存两年和两年以上,才做汤。霉菌其中发挥了作用。
鲣鱼干片。霉菌也起了作用。鲣鱼被刨成薄片,加入海带高汤一道熬制。
头道汤。浓郁香味。
山茶树灰撒在米饭上,有了米曲霉。
熟米上撒上山茶树灰做酒。山茶树灰呈碱性。
撒上自家的孢子。培养米曲霉。
黄曲霉。一种学说是:日本人把黄曲霉驯化成了米曲霉。
京都调理。八寸杉木,落叶什锦。
和食的酱油,海带及鲣鱼做的高汤,日本的米酒,都是米曲霉参入。这部纪录片以米曲霉串起了三者。
我的问题是:我们中国的汤料,能够从日本这些汤料制作中提取什么经验吗?
我想起来了,过去中国的腊月做的咸鱼很香——我们能够学习日本料理鲣鱼,将它刨成薄片,放到中国兰州拉面熬的汤中吗?或许会有不同的风味?
或者把我们儿时刨花鱼熬汤,做出中国面条的汤中吗?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已是海带生产大国,我们有没有人开始学习日本人,将干海带有意识存放两年以上再售出呢?
我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若是将干海带与鲣鱼干混在一起库存,会不会有意起不到的效果呢?
我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在腌制传统的咸鱼干时,如果开始就放入新鲜海带一道腌制,咸鱼干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美味?
我突然一个灵感:将西方人烤牛排做一道风景线。将厚牛排深冻成硬块,再放到专用的加工食品铣床上,在牛排一侧铣出方形、圆形、椭圆形形,花瓣形状等蝶盘形状;解冻正常煮烤熟后,在牛排做出蝶盘中,配置上日本“和食”有画面感的蔬菜水果和调味料。
吴秀才发明之二十七:“吴秀才牛排日式彩碟”。
吴秀才推出这道“牛排日式彩碟”,那是因为全世界煮牛排长的一个样,太单调乏味了……
我的第五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爱做猪排骨炖海带汤——如果我们加一点通常市场小咸鱼干,是不是像日本人高汤一样,鲜味大增呢?
吴秀才发明之二十八:海带+X(待定)+小鱼干汤。
这是推测型美味,我就不能抄日本人和食中的鲣鱼干,但是吸收日本人“和食”的精华思想成分,鲜味=谷氨酸+肌甙酸……
吴砺
20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