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2|回复: 0

[散文] 【纪录片】中国绘画艺术(上)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9-28 09: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录片】中国绘画艺术(上)


                                                                                                  第一集 笔墨春秋


    我现在有一种巨大的求知欲望和时间及精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太多太多的知识,想要知道一点……现在工作上相对宽松环境,给我留下了空间学点新知识。

   《清明上河图》的确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另类,不同工笔画,又似工笔画。为什么画家主动选择将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老百姓往来作为描写对象,这似乎不合中国人绘画的传统,似乎没有印象此前中国还有人做过如此多的人物形象绘制——这是天才与众不同的选择……

    这是2010年制作的记录片啊……

    这纪录片从宋徽宗讲到元代的赵孟頫。赵孟頫抛开了宋代的精致,书画同法。这固然是创新,我认为亦是中国画一种衰落没落。后来的文人画粗制烂造,因为简单粗暴,最后就是重复无新意。

   《水村图》为赵孟頫得意之作。元代画家粗笔与宋画精微大不同。元代画家的浮燥,可能与蒙古人的粗放合上拍了。

    这个时代,中国文人画走向心灵的虚无,而西方国家走向客观,试图用接近真实,作为绘画作品的核心。

    这部纪录片或许有助于我从细节跳出,在大框架结构上重新审视中国绘画。

    乔托与赵孟頫同时代,这真的很有趣。

    西方人开始在意客观自然的描绘,中国人更注重意象的抒情。

西方画是布料,中国画后期是用纸张。西方画是钢琴,明清中国绘画是瑟琶和二胡。大空白,以较少的物品表达艺术家愿望。除宫庭画,大部分中国画没有表达重大历史事件;西方国家画,变成了历史和宗教故事的再现载体。

   “元四家”。文人画的巅峰。

   “富士山居图”。黄公望的代表作。文人画抒情写意,黄公望是一个大起端。两宋以前,更注重客观世界的表现,有说教的习惯。两宋以后,更加注重内心感情的抒发。

    米芾说:以前的画是劝诫,现在的画是奢靡,也就是说玩了。

    宋以后中国绘画由以前的写实,转化为写意。从色彩转为水墨的黑白两色,同时绘画者身份也变了。两宋以前是无名的绘画史,多是工匠,两宋以后是文人画为主体,但是只有一千年的历史。它的源头却是七千年前的陶瓷艺术画。

    这记录片描述的方式点特别。这部记录片有可能把我带到一个小山顶上,俯瞰我的零星的一些中国绘画知识的碎片。

    原始陶瓷画的线条粗放,有原始的力量感。良渚文化遗址玉琮,也是线条艺术。仅仅中国人有对线条的痴迷?古希腊陶器上不也是线条?

    早期都是洞穴画,之后再到绢本上。楚地出土战国时期的一幅帛画,妇女合十祈祷,龙风在前方翻腾。

    长沙马王堆升天帛画,为汉代画。

    同一时间,古罗马的绘画追求块状的空间感。中国画则追求平面中线条的流畅与优美——我想起了三星堆的人物造型,好像也是线条流畅,失真的人物形象。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画也是线条流畅。“游丝描”。那些女子衣服真的很高贵优雅,散发一种贵族气质。

   “铁线描”,阎立本的“步辇图”,线条刚,阳刚之气的美。

   “莼菜条”,吴道子。

   “青绿山水画”,重色彩。李青训的画。

唐代画面的气势雄伟。



                                                                                                        第二集 胸中造化


    郎世宁,真的是很特别的人生经历。他的画是传统的西方画,与传统的中国画杂交的品种。

    写意观,被片中一个教授称为中国画的魂……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仅一家之说?

   “绝似和绝不似之间,为真画。”黄宾虹是这么说,齐白石这样说。

   “笔墨是中国画的本质。同西方弄造型,弄色彩不一样。”“写意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写,在古代是‘泄‘。

    元代以前重视写实。尤其宋苏东坡之类文人画进入了画坛,中国画风格变了。我个人认为这半调子似像似不像的画风,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中国画的半调子没落。如小学生的毛笔字,大多属非专业人士的“鬼画桃符”。因为这种画意,神似最终还是全部形相似,老套子,如同一个识几个字老农,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写意缺少了变化广阔的天地和可变化性,文人所能写意怎么可能与大自然丰富多彩相比……

    这是我一个绝对外行,对宋以后中国画的不满和牢骚。

   “气韵生动”。写意真的能达到“气韵生动”吗?我持批判的态度。

   片中一教授说,中国画把人的态度和人的历程,画到画面上——其实,西洋画也一样啊……

   “散点透视”。

    西方风景画,更多的是表现自然界固有的美。中国山水画更多是感性的,人与自然相互相印。

    中国画家重墨不重色。

    我现在看这种纪录片,先是批评在先,然后再寻找美感,重自己第一直觉。对写成的文字,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正确。

    中国画后期对颜色的排斥,真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选择,他们即使用了颜色,其色彩与自然界相差太多。这样反自然,必然造成大千世界的光影和丰富的色彩和光影世界被放弃。

   “墨分五色,墨具六彩。”

    水墨画为然可以是一种美术表达方式,只是仅仅是一种选择而已。

    中国画,对近现代西方绘画艺术走向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倒是日本的浮世绘,真的影响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绘画艺术。

我们似乎太多注意力放在近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它们到底是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



                                                                                                        第三集 缤纷万象


    我这次想看全这六集关于中国绘画艺术的纪录片。我是一个外行,我想从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对中国画总体的印象。

    更多的是想以一个局外人的方式,观看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的荒唐可笑之处,同时想从中吸取它的精妙之处,并企图用到自己的文字写作上。这是从一味崇拜接受的业余爱好者转向批判者,并再次吸收过程。没有批判,就不会了解其本质。

    敦煌壁画可以建成宽三米,长15公里的画廊。从魏晋到元代近千年中国的重彩画,无名的艺人。

    敦煌壁画这些混乱画面,相当多的是可用“鬼画桃符”来表达一个外行的真实感受。我们从中真的看到了什么吗?从中看到历史上风土人情服装变迁史。我曾在一篇游记中赞美过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前期颜料多是铅化物,都变色了,后来采用了其他矿物质,不再变色了。

    永乐宫400平方米的重彩壁画。神界三百多人物。(不知有没有数字存贮全部图片,真的应该用我的飞秒激光刻陶瓷板技术将它们全部复制出来,这才是永久珍藏的方式)。

    在秦汉唐,基本没有水墨画,多是重彩工笔画。宋代文人水墨画兴起后,重彩工笔画才被挤到一边。日本的浮士绘,是不是唐代重彩画的延长?

    重彩画都是在线条的基础上完成的。我看到的这些重彩画,几乎都是平面画,与西方国家油画是两回事。

   “吴带当风”。我从这些画面中得到了什么呢?对我写文字有什么可以借用的呢?

    这种线条与古希腊雕塑的湿身裙摆,和佛像雕塑作品的褶皱,有什么关系?

    中国重彩画与古罗马庞贝古城壁画,是不是有类似之处?

    白描。“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先生购买收藏。

    李公麟“五马图”,白描手法画出。

这片子中的范曾,那种骄傲和自负的眼神,典型天下舍我其谁的神气——艺术家中自认为是才子一种的人模样……

有这种自负,你才会想超越别人……不过现在看范曾先生的画,还是太简单了,内含和内容太少了。

    《曹元仙踪图》,白描手法。这些神仙神界的画存在,是因为寺庙之求而产生?这里线条的飘逸之美——这样线条在大自然里什么地方存在,除人类的衣带之外,芦苇荡叶子?芦苇荡叶子不柔和。

   “书画同源”,范曾先生认为这个“源”是宇宙本体,宇宙的和谐——这真是有些玄……

    这中国书片,与西方画面中的黄金分割构图,是不是另一种表达形式?西方画面中的色彩搭配,是不是也有暗含黄金分割类似的东西?

    一幅好画,如同一个美人的面孔,让人感到顺畅,这是不是一种宇宙的和谐?

   “书法即心的声音”,范曾先生说。“书法是心灵的激荡,”“线条是你的神经末梢”。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把宇宙看作书画精神的根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我认为,这种高调使后一千年中国画脱离了真实世界,脚不着地,难以出感人肺腑的精品,大而空,类同和千篇一律,绘画书法诗歌都成了八股文。

    这两宋以后的文人画,变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谓水墨画。变死了的画面……一千年间几乎没有了色彩,这背离了大自然……从色彩的绘画到黑白的绘画。

    水墨画。一种表现空间太窄的中国画表达方式。

    徐渭的水墨画。我现在对宋以后的画面多心生厌恶,觉得他们多是装腔作势心灵空洞涂鸦,一种文人丧失生命多姿色彩之绘画。如同宋以后的诗词歌赋一样。

    彩墨画。十九世纪以后的创新。

    林凤眠的画面中,开始有了一点人气。之前水墨画中并没有多少宇宙之气,多是没落文人的小家子气。

    林风眠,半具体半抽象,半墨色半色彩的绘画风格,半中半洋。

    张大千先生的画更是中西方大杂绘,不过他的色彩艳丽的墨色,有点特别。

这记录片是传统教科书式的赞美方式描述中国绘画,批判精神不足,平庸中庸,但是属不错的中国绘画史的普及版。



附录:

六集记录片 中国绘画艺术



吴砺

2020.9.27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