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1|回复: 0

我的发明:摩托车艇越野车索道导轨瞭望台携带高分辨红外摄像机监测坝体的管涌

[复制链接]

7104

主题

173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34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12-25 14: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发明:摩托车艇越野车索道导轨高空瞭望台携带高分辨红外摄像机监测坝体的管涌



前几天,我提出用固定式和无人机携带高分辨红外摄像机监测洪水期间江湖水库坝体的管涌。

这里的问题是:

一.携带高分辨红外摄像机价格十分昂贵,一台机场多点人脸体温监测系统,网上差不多三万人民币,若是固定在漫长的大坝上,成本太大;

二.无人机也会受天气和地面障碍物的影响,这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它们可以作为一种手段,仍然有一个安全系数的问题。

我这里想到几个实用的方法:

一.现在重要的江湖堤坝上,一般来说,都有现代交通工具可以行驶的路面——我们可以用三轮摩托车上和越野吉普车等机动车辆上架设一定高度的支撑架,放置高分辨率的红外摄像机,在大坝上来回穿梭拍摄坝体坡面和坡面下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温度变化。一是车上有人现场观看视频,二是同时用5G之类的通讯无线信号发射到总部监督中心。

若是行进速度是一小时四十公里,四公里的大坝,六分钟就可以巡视一次——这比现在的人海战术巡堤,效率就高得多。而且红外摄像机成本应当可以接受;同时可以再配置普通摄像机用软件处理图像,观看坝体附近水面是否有旋涡;

二.在一些低堤上,也可以在水面高速小快艇上高高架起支架长杆放置红外摄像机到无水坝体一侧,在靠坝边顺着坝边的水中来回穿梭巡视;同时可以再配置普通摄像机,用软件处理图像,看水面是否有新的管涌旋涡;

三.可以沿坝顶建立悬空索道或者架设低空架导轨,来回穿梭自动控制红外摄像机,这可以实现无人化的监视;特别像农村小水库大坝;或者是武汉长江一些最重要最危险堤坝,这样系统建立起来,是值得拥有的;

四.在旷野空旷的原野中堤坝,可以建立高架瞭望台,用长聚变焦镜头和二维电动转角控制的高分辨率的红外摄像系统,来回扫描大坝的表面温度图像——这可能是效率最好的一种方式。例如,在离最近的坝体二公里设高架瞭望台观察点,扫描角120度,五公里坝堤都是在监控范围之内。对水库高坝,则增加一个仰角的扫视,即二维电动控制技术即可。这些转角控制可以用软件先编程做好。

显然,我这里提出的方案,几乎都是可以用于未来中国漫长的江湖堤坝和众多小水库水坝洪水期的管涌的监测。

这个时代,中国再也不应该用人海战术守护江湖水库大坝了。5G技术也是可以用于这样红外摄像系统的无线传输了。

美国的马斯克,不过只是有一个想法,再去行动而已——但是,人类的航天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就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的防洪抗灾也应该学习马斯克。

这是吴秀才发明之一百六十七:“我的发明:吴秀才式的摩托车艇越野车索道导轨高空瞭望台携带高分辨红外摄像机监测坝体的管涌”。



附录一:

武汉堤防,人水共生

张从志

《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31期,总第1098期,2020年8月3日出版

“武惠堤的主体是土堤结构,全长有近20 公里,位于长江武汉段下游,处在青山区和武汉化工区的地界上,是武汉的重要干堤之一。严明负责的堤段有l 公里长,按指挥部要求,巡堤人员每隔半个小时要巡一次堤,每一次巡堤都必须做详细记录。巡堤的时候,一个队员在堤上查看外側江面的水情,其余 5 到 6 入在堤内侧一字排开。他们穿着套鞋,一手拿长竹竿,一手持手 电筒,沿着大堤一路走过去,草丛里常有蛇虫出没,竹竿既起到了探路的作用,也是查看险情的工具——巡堤人拿着竹竿不停地在堤上戳,看土层是否有松动或者渗水,一趟一趟来回往复,堤上留下了不少浅洞在远城区的很多堤段上都有这样的孔洞。

全武汉的堤防总长约800 公里,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堤防:其中一级堤防有将近200 公里,主要由中心城区的长江和汉江干堤组成,这200公里堤防将武汉三镇围成了汉口、武昌、汉阳三个防洪保护圈。二、三级堤防通常是在远城区的江堤、河堤和各处湖堤,绵延近600 公里,保护着大大小小的村镇和社区。这些堤防被切分成了许多个堤段,每段的距离在l 公里左右,  由街道社区、政府部门、高校、医院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负责,数以万计的巡堤人日夜轮班,无论刮风下雨,一天24小时在堤上不停地巡查。很多人都和严明一样,刚刚结束抗击武汉的新冠疫情,马上又到了抗洪现场。

这种人海战术,尽管过去了上百年,依旧是整个长江防洪中的主要场景。我不由得产生困惑,为什么工程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人在守卫大堤的过程当中依然不可替代?人力在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P51

“水对堤防的侵蚀都来自看不见的水下,堤防又是一个三维空间,无孔不入的水流常常在堤内几十米远的地方冒出来,有时候又出现在下游的堤身上,由小变大,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员去巡堤,而且发现险情后的应急处置也很关键。经历过1998 年抗洪的老武汉人都知道当年丹水池的故事。1998 年 7月31日,汉口丹水池大堤附近出现管涌,刚开始管涌口只有口杯大小,不到一刻钟,就撕开了一道 80多厘米宽的口子,水柱喷涌而出。人们把所有能往水里丢的沙袋都抛下去了,但还是不管用。当时68岁的王占成被请到现场后,他操起一根 2 米多长的竹竿跳到漩涡当中,根据脚上的吸引力判断洞口的方位、大小,最后找到了源头。岸上人员赶紧把一袋一袋的沙石甚至还有棉絮、毛毯都扔下来了,几十个抢险人员用了将近2个小时终于堵住了洞口,汉口才免于溃堤的厄运。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计,1998 年长江堤防共出现了7万多处险情,其中干堤上有9000多处,危及2300万人的生命安全,一共动用了670多万人,包括民兵预备役、武警、解放军战士等等进行大堤的抢险和抢护。”P52



附录二

索道摄像系统 - 百度百科










吴砺

2020.12.24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