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科学竞赛
在整个的青年时代,我似乎只有上大学这件事上是赢了一次。其余的都是失败者的记录。也就是在十五岁的时候赢了一次。一直到三十岁的十五年时间,我全部都是失败者。
所以看到这个片头那个十五岁的少年获奖之后,那个兴奋的完全变傻了样子,我们知道人类之间竞争获胜对一个人的天分发挥影响力有多大。
我得百分之百的肯定地说,三十岁以后,我的进步真的是全是我的老同学凌吉武先生多年持续鼓励我的结果。
这部片子也许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学生教育与中国的中学生教育之间巨大的差别——美国的教育是与众不同超过别人;中国是读书反复做习题超过别人。
在我的人生中,我算是中国人中有点创新天分的人,但是也是特别敏感和脆弱的人——身边的朋友连续不断的从内心深处的赞扬和鼓励,对我来说,真的是创新的唯一动力。这二十多年,我总是听到我的学生们说,凌总(我的老同学凌吉武先生)总是对我们说,吴老师是天才。我见过的中国人中间,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舍得在背后这样赞美自己的朋友。
这对我来说,这种赞扬真的很重要,这是发挥我潜力唯一的动力。
看看这些到了美国的中学生的中国出生的孩子,与中国长大的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差别有多大。
当然,这些年我十分幸运的是碰到了一批好朋友中,不仅仅是凌吉武先生一个人赞赏有点才华的人。
“任何地方都有聪明绝顶的人,他们需要机会。”
这些天才的少年!我的老小曾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唯一的个人获得的奖。不过,他一直没有碰过像凌吉武先生这样的自己是全才又热爱他人有才能的人。
1700名选手,78个国家。我第一听说这样的比赛。
如果我没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美国呆了一年多,我不会有今天的创新意识——我不会有今天的自信心,和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人才见过面,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
或许你看到了不少我写的抱怨大学同学的文章,然后,我得讲推动我仍然想努力前行的最主要动力,仍然大学时代的两个班加上少年班的同学们。
马克吐温开过一句玩笑话,他为什么写小说,就是为了儿时的小伙伴们夸一句。反过来,儿时的伙伴夸奖产生的动力是永恒的——人就是这样可怜但真实。
ISEF,我第一次知道的少年人的科技比赛。
连我都很期待,这样的比赛,谁获胜……
我给大家看一小段视频:
任正非说:这个芯片光砸钱不行
https://b23.tv/i56iJt
片子里的这个任正非,成了幼稚园的大叔正在给中国成年人小朋友们上课……
现在中国式的网络爱国狂热性变得很魔幻,真的很魔幻,像是嗑了药一样……
但是,科学人才培养,却是一个很实在而长期的事情……
附:
【纪录片】科学竞赛
https://b23.tv/ep327806?share_source=copy_link&share_medium=ipad&bbid=Z2448423AECD89114193981F284B3C8A7FC3&ts=1615388574
吴砺
2021.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