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2|回复: 0

我的发明:用两小段同心耐火玻璃套管做车轮结构套蜡烛外径和烛芯阻蜡烛油流淌

[复制链接]

6250

主题

152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91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4-12 1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发明:用两小段同心耐火玻璃套管做车轮结构套蜡烛外径和烛芯阻蜡烛油流淌



我这个概念发明,可以向大家展示:在二十一世纪一个小小的创新,也是可以解决人类千年以来一个古老的难题。

人类使用蜡烛,应该有千年的历史了。这个传统的照明工具,在现代社会已经退到一些特殊的场合尤其是宗教场所才会使用了。

只是传统蜡烛边烧边流泪这个千古小麻烦和烦恼,似乎一直没有人找到一个简易的解决方案。网上有的蜡烛干脆放到一个铁罐里或者玻璃罐子里,这固然使蜡油流不出来,但是,其视觉效果大大地打折扣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这款香薰蜡烛可以多燃烧四倍时间,答案在灯芯上”,其报道一个外国工程师发明一种方法,将蜡烛上半部做成中空,蜡烛线绕内径旋转向下燃烧,燃烧产生蜡油向内流淌。

文章中说:“诗情画意般的生活却永远夹杂着琐碎的柴米油盐,不浪费或许是我们所主张的永恒主题。大家所选购的香薰蜡烛全部燃尽后会发现浪费了整整一半的蜡油。而这些蜡油却因为没有灯芯无法被点燃。设计师:Todd Nelson考虑到这点,独创了一款新型螺旋灯芯香薰蜡烛,接下来一起瞅瞅它长啥样吧。

这种新型结构的香薰蜡烛与传统的香薰蜡烛有点不同,它的上半段是中空的,灯芯呈螺旋状内置在环柱里。燃烧过程中融化的蜡油会流入中空的巢内。

由于底部有一层实心蜡,所以等上半段螺旋灯芯全部燃烧结束后,刚好形成一个圆柱状的香薰蜡烛,而此时,内置在中心的竹片灯芯就可以再一次的点燃使用

设计师:托德·尼尔森 (ToddNelson)将这款蜡烛命名为自动填充(self-filling)香薰蜡烛,提交并申请了专利。同时还在国外的众筹网站发起了众筹。”。

这方法真的有改善,但是,你看了也不可能满意:蜡烛芯不在中央;而且后来还有一半走回老路!

但是,这工程师的创意,激起了我的创新的意愿,我想彻底解决这千古未决的小难题:

一.我的思路很简单:采用两段耐火玻璃管,做成汽车轮胎金属框架结构——一小段玻璃管内径与蜡烛外径接近紧配合,即它的一部分可以套在蜡烛外径上;另一小直径耐火玻璃管内径大于蜡烛芯线;两个玻璃管之间有玻璃棒做轮辐用低温玻璃焊接成汽车轮胎金属支框架结构。例如:外套玻璃管可以一毫米厚,一厘米长;内芯玻璃管内芯可以1.8毫米,厚度一个毫米,高度二毫米,通过几根玻璃条做轮辐,将内芯玻璃管悬空在外套玻璃管中央。这样一个玻璃套管组合件放在蜡烛上方,蜡烛芯线穿过内玻璃管,外套玻璃管部分套在蜡烛外面,整个玻璃小附件架在蜡烛上端。点燃之后,外套玻璃管自然阻止了蜡烛油沿边缘流淌,因为蜡油比较粘稠,那个玻璃管与蜡烛之间的微间隙,蜡油流不下来,但是又使玻璃管不会与蜡烛粘着固化;同时,玻璃管组合亦是随着蜡烛不断自动跟随之下降直到底部。

我的发明,在蜡烛底部可以增加一个啤酒瓶盖式的金属箔片,这个箔片可以金属针支架可以轻松扎穿。这个金属箔托与玻璃管组合,最终将所有的蜡烛材料几乎全部燃光。

二.这是我的发明基本思路,即有玻璃管套在蜡烛上端阻止蜡油流下并且可以因重力自动跟随蜡烛燃烧位置下降而自动下降。由此,你可以有多种具体的结构设计,我仅仅在这里列出变化几种可能的变化:

1.我们可以直接用模具,将耐火玻璃压成主截面为准大写“H”字母形状的圆柱筒,“H”一横杠中间是断开的,即一个圆柱筒中间有一个垂直轴线隔板,其中心是圆孔,以让蜡烛线从中穿过;圆筒下半部套在蜡烛头上,这样点燃后烛芯产出部分液态的蜡油会溢到圆柱筒隔膜上部的底部;

2.我们亦可以用金属筒套管代替上述玻璃管;或者是内部是金属箔管和轮辐,外套管是耐火玻璃管,我们可以用低温玻璃焊接,亦可以用耐高温的环氧或者硅胶粘结——因为蜡油的温度有限。

3.我们可以用一个耐火玻璃管,内部粘着井字的光纤支架或两根平行光纤段在同一平面上形成隔膜支架,悬空将外套耐火玻璃管架在蜡烛上端,并且跟随蜡烛高度下降而自动下降。

显然这个方案真的很简约,立即人人都可以制成:订制切成段的耐火玻璃管,还有玻璃棒,自己用高温环氧粘结一下,即可反复使用。

这里用耐火玻璃,显然是不会影响人们视觉体验:透明或者透光的耐火玻璃管与蜡油接近为一体,你会分不清两者的差异。

我的这个发明,使千古“蜡烛燃尽泪始干”绝唱,变成了“蜡烛燃尽始无泪”。

真的希望未来全世界各大宗教活动场所,都会有吴秀才这个小小创意设计出的二十一世纪风格的蜡烛在燃烧。从此,蜡烛将不再是悲情的象征,而是成为新时代“欢喜宗教”的代言者之一,并且使吴秀才真的变成了世界级的“发明家”。

这是吴秀才发明之四百一十二:“我的发明:用两小段同心耐火玻璃套管做成车轮结构套在蜡烛外径和烛芯线阻蜡烛油流淌”。





附:



蜡烛图片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8%9C%A1%E7%83%9B



车轮结构图 - 百度图片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3%B5%C2%D6%BD%E1%B9%B9%CD%B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吴砺



2021.4.11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