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到了,看到朋友圈频频袭来的蒿子粑,脑中盘旋着一个熟悉的词,叫“妈妈的味道”。如今要吃蒿子粑已经不是难事,不分时节大多早点食摊都可以买到。每年这个季节,母亲还会做好粑,带来给我们吃,但好多年没有站在妈妈的锅台前,迫切地等着揭锅那一瞬间的感觉了,好久没有再闻着那热气腾腾中的蒿子香。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农历三月三,相传为黄帝的诞辰,亦称“上巳节”。旧时传说是鬼节,乡民们认为“蒿子粑能粑魂”,很多地方都有着吃“粑”的习惯,采撷鲜嫩蒿子,掺入米粉做成粑,清香爽口,男女老幼均喜品尝,又可以消灾祛病。这种习俗延续千年,也正寄托了人们祈求康泰的美好愿望。 我吃过好多地方的“毛香粑”“水萩粑”等等,但总觉得桐城的“蒿子粑”别有另一番风味。桐城从山区到丘陵,到圩畈区,清明前后,三月之初的田间地头、山坡河岸,野菜丰富,蒿子长势喜人。《道光续修桐城县志》载“蘩:一名白蒿,生陆地,似蒌蒿而辛熏不香。”我认为这“蘩”就是我们做粑的“蒿子”。《诗经》中也有“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暮春时节,卉木萋萋,杜鹃点点,漫山浸溢着兰香,采蒿的过程就是一次踏青的历程。
蒿子与水萩
桐城蒿子粑以糯米为主,配上一定的籼米,让粑煎炕成型,糯而不腻。蒿子多采用香蒿,红杆子,叶背白绒,味略苦,据说能清火明目。母亲做蒿子粑,除了蒿子,一般还特意采摘一些叫做“米玉子”的野菜,让蒿子粑更加绵软清香。 “米玉子”就是水萩,桐城以北多叫做“水萩子”,学名清明草,也叫鼠曲草、鼠麴草、清明菜、寒食菜、绵菜、米菜、地菜、香芹娘。《本草纲目》中有段记载的文字:“曲,言其花黄如曲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
经过捣汁的蒿子与揉好的粉
做粑的方法也很讲究,因蒿子汁味苦,所以捣汁是一道关键工序,将采摘回来的蒿子,洗净,剁碎,反复揉搓、过水,直到清洗的汁水绿色渐淡,这样做出的蒿子粑香爽不苦。其次就是将肥瘦适中的腊肉剁碎炒熟出油,将捣好的蒿子倒入腊肉中,略作翻炒,再将配好的糯籼米粉倒在一起,可放少许食盐,再反复揉捏锤打,至于蒿子与米粉的比例,根据个人的喜好,一般来说,蒿子不宜过多,多则生苦。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将粑放入油锅中小火炕,约煎15分钟左右即可。当揭开锅的瞬间,那薄厚均匀,黄中带绿,口感香脆的桐城蒿子粑就呈现在你的面前。 在桐城,三月三吃蒿子粑仿佛一个重大节日。当然,也不一定就限于当日,想吃了,随时可以做,谁家先做了就会拿出送于亲朋邻居分享,大家分享美味与快乐的同时,评论着谁家的粑腊肉多、谁家喜欢放大蒜、谁家咸谁家糍……当然也不忘着调侃小孩子,拍着手唱着调:“做粑做粑,大粑自己吃,小粑送隔壁,隔壁不要,往嘴巴一撂。” 在孩子“咯咯”的笑声中,感受着这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又是三月三的季节,桐城的街头小吃,蒿子粑成了主角。很多在外的桐城人,也能通过方便快捷的物流,吃到家乡的蒿子粑。蒿子粑留给我们的是扎根于心的记忆,她串起的是桐城儿女那一个个悠久绵长的故事,那已经不仅仅是“妈妈的味道”,更是一种乡愁的寄托。
(2021.4.12 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