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风格大师:穆夏》(上)
翻阅《新艺术风格大师:穆夏》/潘襎著 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政广主编)
穆夏(1860~1939)的美人图画风,俗而甜。我觉得它是日本人浮士绘或者是中国敦煌人物线条画的西洋美人版,纯纯正正、标标准准的美人图,但是以线条流畅加上简约色彩搭配做出来的。
如果说十九世纪中叶和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油画是沉重的,笨拙的,穆夏的画面是轻盈、世俗化和现代化的。其它画,如煎牛排、比萨饼、汉堡等超重口味,而穆夏画,则是市民饭桌上真正一大盘生日奶油蛋糕!
穆夏青年时的照片,是斯拉夫圣徒和波西米亚神情的混合体,似乎是很粗的鲁莽的人,没想到他美人画,却是如此甘甜……
穆夏画的线条真的流畅和美,天才的笔下有神和色彩优雅。书中说穆夏还擅长设计珠宝,家具——这是天生的拥抱人间生命美好一面的人。
《装饰资料集》封面(1902),很是让我心动了一下。画面中的女性丰满,有特别气质;《装饰人物集》封面中女人神情特异,有些灵性,穆夏画中常见的俗化的东西不见了。
穆夏设计的《路易·马若勒尔装饰柜》让我心动,《路易·马若勒尔桃花心木柜》也是有魅力,仿佛是中国宋朝的花鸟画,印在木柜上。
穆夏下半生转向纯艺术,他的二十幅大幅斯拉夫史诗巨制,我并不喜欢……追求不朽的努力,显然超越了他擅长的东西。
有喜欢,有厌倦,这是我看这本画册时的感觉……
我再追加看了一部半小时穆夏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穆夏的儿子说父亲来自一个做装饰品的地区,他父亲不过是做的更精致一些而己。
片子里把穆夏称为“少女漫画”鼻祖。这真的是很有意思,我突然意识到日本人美少女动漫片,真的只是穆夏画的变种。没有想到一百年之后的影视时代,穆夏的艺术又复活了。
我想起来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亦曾经有一位因为画美人图而出名的画家。
这纪录片呈现出照片与绘画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儿子说,父亲只画少女,据说是他十三四岁时,一个他爱的十三岁少女离世了。
儿子说,父亲现在让人们记住在巴黎时的少女画,自认为是优雅而轻浮的作品。
没有想到,纳粹占领捷克时候,首先就抓了穆夏。几个月后,穆夏去世。
我想起了《红楼梦》也只重点写一组十三四岁的少女,却一直为人们记住了。穆夏作品的生命复活,亦是因为如此?
歌颂青春年少的作品,有作者意想不到的生命力。
吴砺
2021.6.16
附一:
附二《新艺术风格大师:穆夏》
穆穆夏/潘襎著 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政广 主编)
序 言
阿方斯·穆夏( Alphonse Mucha,1860 – 1939)是“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大师。他的洋溢青春气息的“新艺术”美女海报闻名于世,神秘的油画作品充满斯拉夫民族精神。
穆夏是一位典型的波西米亚——流浪艺术家。他生于捷克莫拉维亚南部的伊凡齐兹村。不满10岁就喜欢到教堂做弥撒,1 1岁加入圣彼得洛夫教会圣乐团。后来从音乐转向美术,1877 年投考布拉格美术学院,但未被录取,于是离开家乡到维也纳剧院绘制壁画,不久因火灾而失业。此时巧遇库恩( Khuen)伯爵,邀他担任城堡装潢工作,并受到其弟Egon Belasi伯爵的赞助,1885 年 25岁时正式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接受美术教育。两年后远赴巴黎朱利安学院深造。1890 年认识夏洛夫人是穆夏一生的转折点,他居住蒙巴那斯附近,结识夏洛夫人艺文交游圈的象征派画家与高更,后来与高更共享同一画室,因此他得以拍下高更未穿长裤弹风琴的浪漫照片。1891 年穆夏为著名出版商科兰绘画插图,很受欢迎。1895 年创作巴黎当红女星萨拉·贝纳尔公演的石版画海报,并签下五年宣传海报、服装设计合约,名利双收,一时成为时代的宠儿,从美术学院教授一跃而成为社会公认的画家。
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穆夏被聘为奥匈帝国馆首席设计师,以其作品主题见证斯拉夫民族的历史。5 年后他旅行美国各大城市并居住纽约,任教多所美术学院并举行数次个展,声名大噪。受到捷克历史作家的小说感动,穆夏决心以自己的手描绘祖国的历史,开始构思20幅油画联作“斯拉夫史诗”,歌颂斯拉夫民族。因为在美国事务繁忙,直到1910年回到布拉格定居兴建画室,才开始正式动笔创作,在美国犹太国际财团克莱思的赞助下,费时17 年才完成。1928年“斯拉夫史诗”系列联作捐给布拉格市政府及全捷克人民。1938年创作《智慧时代》、《爱的时代》、《理性时代》等重要作品。1 939 年秋天,因不幸染上肺疾,结束79岁生涯。
1938年以降,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国际社会对布拉格孤立。穆夏的大部分作品遭受冷落。近十多年来,形势产生变化,穆夏子孙于1992年成立穆夏基金会,秉持穆夏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理念,赞助美术相关活动,在美法各地举行展览会,再度确立穆夏的国际声誉。1998 年 2月在捷克总统哈韦尔夫人哈萝娃主持下,位于布拉格的穆夏美术馆正式开馆,让艺术同好更容易了解这位 20世纪初叶享誉欧美的捷克艺术家。
穆夏的绘画,深含新艺术的理念,在华丽的装饰与甜美优雅的表象里,蕴藏着升华人性的精神目标,他成功地将艺术带人群众之中。P00
“新艺术”(Art Nouveau)时代的宠儿、时代巨幕的揭开者、国际风格的创造者——阿方斯,穆夏(Alphonse Mucha,1860 – 1939),所缔造出的样式遍布世界各地,从巴黎、布鲁塞尔、维也纳、伦敦,远渡新大陆的纽约,穿越太平洋而到达东京、上海。这样广泛的艺术样式的辐射力决非他个人单独所能缔造,而是与时代精神、物质条件与新的科学精神结合为一才能扩散开来。
只是这样一位时代风格的缔造者,在尚未去世前就已经开始被人们淡忘,在自己的祖国捷克更被讥讽为过时的风格。直到 1960年代,因为穆夏家族的努力以及应用艺术与纯艺术界线的模糊,国际上开始重新评价新艺术。1960到 1980年间,穆夏作品在展会上频频出现:伦敦6次、巴黎13次、德国6次、美国2次,于是穆夏的艺术成就再次受到世人重视;穆夏个展分别在伦敦、巴黎、苏黎世、布鲁塞尔、纽约、东京举行;东方的日本在1970年代才正式有系统引进新艺术。
然而,穆夏精神样式的真正复活,其实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世界冷战结束,捷克脱离苏联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 年代,前面 m\受到纳粹压迫的斯拉夫民族主义的穆夏,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者的穆夏,终于因为1992 年“穆夏基金会”/Mucha Foundation)的成立,以及一连串国际性的穆夏展览,促使穆夏艺术思想的内涵重新受到评价。
一般认为,穆夏是“新艺术”的巨匠。他以富有韵律的线条与美女、花草的理想美的艺术表现,而被视为最能体现新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的代言人。然而,新艺术兴起于19世纪末,到了20世纪初已经是强弩之末,急速退潮。穆夏在1904 年起往返于美国与欧洲之间,往后又因为对于祖国的爱国心的驱使而返国定居;然而,1938年随着捷克孤立于西方艺术之外,气息奄奄的新艺术不得不从时代舞台上退了下来。只是,这样的看法也只是将穆夏视为新艺术的代表,以英雄史观来看待艺术,漠视了时代审美品味精神。那么,到底在穆夏的生涯中,时代趋势为何?我们就此将试着通过穆夏的生涯来说明新艺术的发展与其个人的关系。P004
穆夏最先有系统接触到的艺术并不是绘画,而是音乐,他进入当地教堂圣乐团,唱颂弥撒,练习小提琴。只是,他对艺术的喜爱可以从8岁时所画的一幅《十字架上基督》 (Crucifixion,1868)看出。这件发自幼小心灵的纯真作品洋溢着天主教的虔诚之情。1岁穆夏进入布鲁诺中学,住进修道院,参加少年圣乐团。4年后因为变声而退出乐团,并因成绩不佳而在同年不得不退学返回家乡,担任法庭书记工作。从幼年到青少年的思想形成时期可以发现基督宗教对他影响的痕迹。往后,他在追忆幼年复活节在教堂所经历的印象时,曾这样说:“我身为基督墓前的侍者,跪上几个小时。基督的坟墓被放在黑暗的壁盒里面,被各式各样花卉覆盖着,这些花卉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香味;蜡烛静静燃烧着。笼罩着蜡烛的一种圣光从下方照耀着十字架上的基督。等身大的基督像在极端悲伤的情境中挂在壁上,我多么喜欢在那里跪地双手祈祷呀。除了壁上的基督木像外,我的眼前什么也没看见。闭目,想着完全都不知道的事情,看不到任何人,就想像着跪在不可思议且不可知的深渊的自己的姿态。”幼年的生活给予了这位装饰主义者一种透视灵性存在的禀赋。P005
法国歌剧作家亨利,米尔热(H. Murger,1822 – 1861)在《海盗》 (Corsaire)杂志上,连载有关巴黎拉丁区贫穷画家的友情与爱情的故事《波西米亚生活的场景》(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1847 -1849)。故事感人,引起广大反响,往后成为意大利歌剧家普契尼(G.Puccini,1858 – 1924)《波西米亚》(La Boheme,1896)戏剧的蓝本。在欧洲人的眼中,波西米亚是浪迹天涯的吉普赛人的故乡,于是波西米亚往往成为过着自由奔放生活的代名词。无疑地,这位出身波西米亚的捷克人,从19岁起即开始了吉普赛式的流浪生活。只是惟一不同的是,这样的流浪并不是使他踏上如同其他波西米亚画家一样的穷困潦倒的生活,而是使他成为近代艺术的伟大风格的代言人。
来年秋天,穆夏看到招募舞台装置工人的新闻广告,便前往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就此,19岁的穆夏开始了往后数十年的浪迹生涯之旅。19世纪是歌剧盛行的时代,戏剧以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而成为圆满艺术的典范。他在这里从事舞台背景的描绘工作。当时的维也纳正是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统治的时代,他为了使维也纳迎头赶上巴黎,拆除了维也纳城墙,建造环城道路,建造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建筑,维也纳都城焕然一新。参与这些活动的重要画家是出身于慕尼黑美术学院的汉斯-马卡尔特(H. Makart,1840– 1888)。这位画家出身于奥地利,1869年返回维也纳,1879年被认命为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同年出任约瑟夫皇帝银婚纪念庆典的总监。他的画风沿袭巴罗克风格。著名的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正是马卡尔特的学生。穆夏在维也纳期间曾经参观他的工作室。见到挂着优雅装饰品、壁饰的工作室,深受感动,往后我们也可以在穆夏工作室的摄影相片上面看到这样的布置。除此之外,瓦格纳等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也是他心仪而参学的对象。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穆夏尚未到维也纳之前,曾经在友人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乌斯蒂教堂天井的捷克巴罗克画家乌姆拉夫的湿壁画; 以后也参观了位于布拉格圣罗耀拉教堂的同一画家的作品,显然地,对穆夏个人而言,或者对新艺术风格的形成而言,巴罗克艺术往后成为新艺术风格的母体。P007
吴砺
202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