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6|回复: 0

[散文] 《德国行为艺术大师:博伊于斯》(上)

[复制链接]

6942

主题

169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35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6-22 09: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行为艺术大师:博伊于斯》(上)



翻阅《德国行为艺术大师:博伊于斯》/陈奇相等著,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政广 主编)

我不得不承认,读这样一系列的画册,这是一项个人目标工程。通常读完一本后,我就不想再读第二本书。但是,我这次真的想要一个穷尽西方国家绘画雕塑艺术界主要天才人物的审视世界的视觉,我想了解不同的绘画雕塑艺术,是从哪些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和描述这个世界的,从而丰富自己看世界的视觉体验。

我想,我一直努力写点散文,我常常从画面角度看世界。这些绘画大师,就是教我怎样从画面角度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

这使得我硬着头皮把这些画册,读一本是一本。

博伊于斯,这个艺术家的名字我一点都不熟,但是,我记得我曾经在一个电视纪录片里,看到他号召在一个城市种7000棵橡树,并且在每棵树边竖着一条玄武岩柱石条。拍纪录片时,那些橡树已经成为城市一景了。

不过粗粗地翻看了全书,无论是这本传记作者充满激情的吹捧,还是作者引用博伊于斯讲的话,或者是博伊于斯用大块油脂,毛毯,垃圾堆出的似乎不堪入目的作品,我没有一处理解这个艺术家!他说的,对我来说,是“痴人说梦”“白日做梦”的疯狂不知所云的话。只是一个作品“解放梯子”,一根铁丝拴在地板上两块石头上,拉住了一个斜梯子,没有靠墙站立着, 这很有趣——这是艺术作品!真的很是搞笑。

我并不理解这个艺术家言行及作品,但是,我并没有排斥他,而且坚持翻看完全书。

这些似乎十分空虚丑陋的实物做成的所谓艺术品,与我们通常和谐的艺术概念及图像,真的相差太远……

不过,作者把主人翁看成了神一样高大上,如同走火入魔了的邪教的弟子对教主的崇拜。

反思我们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是时光不断湮灭的过程,生命中的美好不断湮灭消逝的过程……相对将到来每个人必须接受自己的死亡,一切最终似乎都是空洞和无意义的……我们只是活在先人的概念的世界中……但是,我们会有生存本能而顽强地活在当下……

尽管我看不懂这个艺术家的一切,但是,德国人如此推崇他,必须说,或许有我所不知道的东西为他们带来感动……我欣赏我不理解的艺术家们,这是因为他们不遵守现有的思维模式……

当我重新翻看一下书中作品,抛开物品本身的丑陋,若是仅仅是看它们空间布局和构图,其实它们真的有点特别的非常规的美感……我似乎了解了一点点……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是博伊于斯的名言名句,你同意这句话吗?

若是说世界上人人都是疯癫失控的行为,若是把这种行为当作艺术家行为,或许真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这是一个观察者站在什么坐标系统观看世界的问题。


吴砺

2021.6.20

附一:


附二:


附三:

《德国行为艺术大师:博伊于斯》摘录:

约瑟夫·博伊于斯( Joseph Beuys,1921~1986),生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艺术家,支持者赞誉他是德国前卫艺术的英雄,反对者则认为他是旁门左道的巫师。然而不可否认,20世纪60年代以后,博伊于斯主宰了德国艺坛。他的艺术理念,在体制外刺激被遗忘的人类本能,作品里传达出精神性深度,特别是德国式的思想体系,现代主义感性,无止境的艺术可能性,以及对物质材料的尖锐诠释,证明他确是天才型大师。在他神秘诡奇的思想里,蕴藏着全球性的真知灼见。

甚至,他的艺术光芒一直照耀到21世纪。在2001年举行的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史泽曼以“人类的舞台”为主题的展览中,特别向博伊于斯致敬。博伊于斯强调艺术是一种生命的精神变貌,把信仰和人类的自我超越联系起来,他的艺术理念就像精神性的炼金术。也有人称博伊于斯就是雕塑的卡夫卡。

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艺术,博伊于斯是不能被略过的艺术家。他的“社会雕塑”观,把艺术推展到极限,人的思想、言语、行为,都是雕塑。因此,他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博伊于斯出生于德国,在纳粹时代是一个空军作战人员。在一个严冬他被击落于俄国雪地,被游牧的鞑靼人救活,并以油脂与毛毡把他包起来,保存体温。他在那里见到过“野兔的飞奔”,他以为野兔是世界上(原野)最快的动物,这就是他“意象的动因”了。经历这个意外事件,后来他的艺术创作,不断采用兔子、油脂和毛毡为素材,油脂象征死亡与再生,一种人类必定面临死亡的创伤,贯穿着博伊于斯的艺术。另一方面,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神秘主义的探索,一直是博伊于斯作品的主要内容。他受斯坦纳的人种哲学影响很深,阐明宇宙一体、万物合一的观念,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紧密关联,塑造了博伊于斯的整个思考与工作方式。

从1961到1972年,他在杜塞道夫艺术学院执教,通过教学讲课以及他发表的行为艺术,对年轻艺术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如果说艺术是一种宗教,博伊于斯就是一位充满领导魅力的传教者。

博伊于斯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的具体行为、想像力的语言。他的纸上作业的“自由国际大学”,使政治变为艺术,使艺术属于每一个人。他身体力行,在文件大展上,把千千万万块玄武石运进文明的城市,把七千棵橡树种在人行道旁,从艺术上来说,是最真实,具体不过了。

一切思想方法的归趋,透过博伊于斯眼睛来观察,都是艺术的,他称之为扩大的艺术观念。因此,评论家大卫,席维斯特指出:博伊于斯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好像笼罩在一种源自他指间的魔力中,他几乎像个奇幻的巫师点石成金。P00

提起德国前卫的艺术,就会让人联想到约瑟夫,博伊于斯(Joseph Beuys,1921~1986),他已经成为德国前卫艺术的象征。得益于他那种思考性造型美学,通过尖锐的抗议,激进的开拓,解除历史的禁忌,中断一种可爱幼稚的学院美学,博伊于斯似乎成为现代进步主义激进的代言人。然而他那些富有表现力的雕塑及独创性装置,都涌现出一种新感觉和日耳曼民族独具的特质,在文化的自觉中,就这样使战后德国艺术出色地起死回生,充满活力与新希望,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德国艺术与世界其他地区艺术的发展。

博伊于斯,可谓是当代艺术里最传奇、最玄奥、最具轶事性、最为颠覆性、最为深奥难懂、最著名的艺术家了,他宛若当代艺坛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英雄,是西方最后一位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也是后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以艺术作为社会革命的工具,并认为艺术确确实实能改变世界,从“扩大的艺术观念”至“社会雕塑”,非此不可才能起死回生并与自然灵气对话。博伊于斯将艺术引向自由,经由美学教育,予人一种美学及伦理状态,如同哲学家席勒( Schiller)所认为的,  “艺术如同教导社团及社会的教育学”一般。博伊于斯证明一种重生人类主义深化的意愿探讨,经由思维及自觉,时常解除极限主义及观念艺术的约束,在社会及政治责任的感觉里,构想他那些行动,从生活环境开始,显像于象征性的元素中;从唤醒日耳曼人的自觉及人类的尊严开始,勇往直前达到乌托邦的理想世界。

博伊于斯写道:  “相反地,比较重要的元素,对于观赏我物体的人们,我基本的论点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是同样在这儿我对‘艺术史’的奉献。”  (《当代艺术五十人》,1996年)然而博伊于斯的创作,综合可分为三大方向:

  • “雕塑”工作:包括行动(表演艺术及政治演说);
  • 二、扩大的艺术观念;
  • 三,来自于他固有的政治活动:别开生面的“社会雕塑”。P003


就像西方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物质消费社会,从过去的集体意识步入个人主义,乐观积极的生活进入现代层出不穷的商品化社会一样,博伊于斯敏锐地面对这些问题,他写道:  “……今天人们被这种商业类型消灭,它抽取人类的心灵,并使之成为消费奴隶。这种商业隐藏在欣欣向荣的一种表象及掩饰中,这种掩饰进行如同‘经济奇迹’,它夺走躯体内在的心灵,当然年轻人会感到这股空虚……”  (《博伊于斯,在当前我不再属于艺术》,1988年出版)。

1964年 8月7日博伊于斯受内政部长的托付,将“柏林围墙加高五厘米”,博伊于斯对围墙写道: “观察柏林围墙至少允许一种观点,如果只考虑那建筑的规模,马上就被震撼到——墙。经由内心一种闪烁的微笑,拆卸围墙吧!当然人们就不再受有形的围墙之阻塞。但人们却找到接近心里的围墙,令人满意的是在那里必须去克服的。“

对于东西方的铁幕——围墙,可想而知,德国人别无他法,只能承担历史的罪过及面对事实。加上冷战,东西方的张力不断,还记得吗?20世纪60 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西柏林的著名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也是柏林人……”这影射什么呢?经济的蓬勃发展,繁荣的社会,对政治及社会的冷漠,消费社会慢慢淹没掉整个新时代。博伊于斯已敏锐觉察到这些新社会现象———物质世界的孤寂,苦闷及不安,成为新一代人类的处境。

博伊于斯在1985年于德国慕尼黑的“我的国家:德国”演讲中,谈到自己的覆灭,起死回生来比对他的国家,他认为这种复活将是“德文”。他认为:“一种艺术的形成,无论怎样引导我接近造型观念,这种观念获取的根源是来自干语言及思想……”或是“思想只是玻璃棺材,,考虑器官的物质支架,坚固如镜子……当人们理解这个成为明显的思想,只能真实地伴随并经由穿越而死亡”。明显地,博伊于斯的艺术及思想,建立在德国人辉煌的文化根源上,这种文化自觉,成为纳粹禁忌之后日耳曼民族自拐L,灵疗养的秘诀,这是博伊于斯任重道远、恢复民族自信及觉醒的重任。让德国起死回生地站立起来,也是他一生的艺术理想。任重道远之下,几乎所有的创作、提议及行动,都全力以赴地向完成这任务而迈进,也就是他在演讲中所说的:  “他是确定来履行德国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任务的。”

明显地,博伊于斯的创作背景建立在个人身心生活的记忆上,再加上社会行为及他个人那件充满神话色彩的飞机意外事件,特别经过禁欲主义的纳粹后的自我行为意识之解放,以及战后德国文化之觉醒,通过反越战、冷战、六八学潮之征兆,在左派主义者的乌。托邦意识形态里,经由时代背景,于社会政治变迁至本质之幻灭,立足于巴尔特( Barthes)的那些现代神话学及莱维一施特劳斯(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上,直到个人神话的建立。从早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神秘主义、浪漫气质全部都包含在他那十八般武艺的演技里。

从个人存在意义的挣扎到社会意识的国家重整,至少这些都不是必然地建立于他们过去自负失败的政治上。因此,这都有形或无形构成了博伊于斯整个创作的背景及动机。P027

面对战后德国社会这种坚决主张“德国人民之职责上”,他首先要的是发挥这种“恢复力量”,扩展推行进行社会躯体之改造,憧憬一个新世界。在“扩大艺术的观念”中进一步提出“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位艺术家”。博伊于斯认为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同样是他所贡献给艺术史的,或是他的工作比较重要的部分,是这种它所涉及到的那些作品本质的获得,因为它们完成于它们本身都只帮助促进作为一种阅卷,就等同杜尚的信息之反覆陈述:  “你观赏,那你也是位艺术家。””p036

战文或“国家”的字眼,当时博伊于斯是罕见及会最重要的一位勇后化医于承担自德师觉国社会仍笼罩者角色的艺术家,扮演一位任在、重心希道灵特远的勒的巫的文师阴化或影启上里蒙,帝导相、师艺、当术社忌及政治的先锋者。勇往直前,试讳提到“祖国”图经由第三帝国之日耳曼民族——国家罪行焦点及战败的苦难和分

裂,并承受各种批判和历史责任中,承蒙不可避免的罪恶感里,经由“扩大艺术的观念”改造社会躯体,并赋予“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性及独立自主性,进而“恢复其本身的力量”,重整创伤的政治、疗效社会及文化意识,并召唤日耳曼的灵魂及人类心灵深处。

如他所题献的一个展览主题“从这里出发”,也就是说从文化自觉中出发,解放日耳曼的心灵走向光明大道。博伊于斯起头带领艺文界的朋友们走出艺术的象牙塔,激进地面对现实的社会与政治,引现道德的态度,采取批判社会及政治的立场,质疑文化机制中既定的价值,解放权力结构以及机制。博伊于斯的“扩大的艺术观念”或“社会雕塑”都是证明,并认为他的造型艺术创作是文化教导及启蒙,他经常说他的存在不再属于艺术了,因为艺术属于所有一切,博伊于斯就成为西方现代进步主义最激进的代言人。如果没有博伊于斯,那就很难说有今天的德国艺术面貌,众多当前活跃及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基弗、印门朵夫及克诺柏尔都是他的学生。P054

博伊于斯就像众多20世纪70 年代的欧洲艺术家那样,都依附在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里,他的艺术都带有政治理念的信息传递,并让人察觉到美学形式能够妥协于政治的功能中。从他那句格言“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意味着解放个人的创作力,是今天人类所丧失的,那无产阶级将是未来普遍的人类、自由的人类。创造性是具有决定性的,马克思肯定生产能力的价值,称为“劳动力”,博伊于斯坚决认为艺术是种“工作”,并坚决肯定艺术是种创作力。对于博伊于斯,他认为他的艺术创作和一般人的工作并没两样,他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博伊于斯而言,艺术创作=工作=产品,而是由产品获得酬劳。如果我们漠不关心地说艺术家是资产阶级,不如说博伊于斯更像是一位无产者。

确实,他将自己形容为“无产者”的化身,而非等同于已经过时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艺术家认为:  “‘金钱’绝不是一种经济价值,两种真实经济价值是‘(创作性的)能力’及‘产品,,在一个地点上它们是相互一体的。艺术扩大的概念格言表达:艺术=资本。”因为博伊于斯深深感受到在他的时代及社会中,必须在那些矛盾冲突中奋斗,并认为社会是阶级斗争的场所,这来自六八学潮的征兆,或形势主义者们及国际激进运动的行动。那么,马克思梦想在一个未来社会里没有阶级的可能陛,在那儿就不再有职业性艺术家,广义而言就像博伊于斯所提出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强调人类的创作力,构想艺术在扩充方式上如同“社会雕塑”。

然而博伊于斯确立在一种理想乌托邦主义者解决的远景里,认为“艺术能改变世界”及判决现代化生活抽象世界的危机,寻求一种神奇的萨满方法,“进入内在身体及心理和物质世界之间”,进一步改变社会,引向身心和谐的世界。米尔恰·埃利亚德( MirceaEliad)说:  “萨满是以神召支撑,时常经由死亡,这能够带来一些类似和固有的历史,获取创举,秘密语言允许他与自然灵魂交流”,宛若通灵人一般。博伊于斯众多行动都具有这种特征,如1965年《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图画》或在1974年5月间的《我爱美国,美国爱我》表演艺术,都是一些绝佳的例子。在严谨的示范下,强调与其他世界关联性的可能性,充分表现存在的意愿,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博伊于斯宛如扮演一个灵媒。P066




吴砺

2021.6.20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