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26|回复: 0

[散文] 《浪漫主义的风景大师——弗里德里希》(下)

[复制链接]

7112

主题

173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356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8-4 15: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浪漫主义的风景大师——弗里德里希》(下)



1774年出生在波罗的海沿岸波梅拉尼地区格莱弗斯瓦德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24岁时来到德国东南部丘峦起伏、易北河流过的德累斯顿。一开始,他以素描参加德累斯顿的展览而引起注意。这段时间,弗里德里希认识了同样来自波梅拉尼地区的画家伦格,二人后来同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最大的画家。伦格主画人物,弗里德里希重风景。他亦很早就认识诗人蒂克,蒂克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弗里德里希与他结为挚友。弗里德里希之所以寻求新的画面语言,以表现浪漫主义情愫,多少与伦格和蒂克有关。31岁时,弗里德里希以两幅用乌贼墨研制的斯皮亚颜料所作的素描获得了由歌德在魏玛创设的绘画大奖,这也开启了画家与这位文学大家的关系。两年后,由于一幅参展德累斯顿美术学院的宗教意味的素描,弗里德里希获管辖波希米亚地区的伯爵邀请制作《特辰祭坛画》,此为弗里德里希油画创作的开端。1810 年,他的《海滨僧侣》一画在柏林美术院展出,诗人克莱斯特作文表彰,在此画中找到了浪漫主义者的孤寂形象。当时的普鲁士王买下了这幅画。随后,弗里德里希被选为柏林美术院院士,使其艺术生涯攀上高峰。42岁时,弗里德里希成为德累斯顿美术院的成员,领有固定薪水。接着他结婚,生活安定,交游也拓广,与达尔、卡鲁斯等画家来往密切,并收有私人学生。52岁时,弗里德里希罹患不知名重病,转而自我封闭,但画作仍受普鲁士王子与俄国皇室支持。61岁后,他因脑中风四肢瘫痪。66岁,这位浪漫主义风景大家逝于德累斯顿。

弗里德里希一生旅游尚算频繁,但没有涉足远方。他没有像当时许多德国画家那样远赴罗马,只有早年曾到丹麦首府哥本哈根学习。来到德累斯顿之后,他多次回格莱弗斯瓦德作返乡之旅,绕游吕根島,因此而滦谙波罗的海、曲折嶙峋的白垩岩岸、平坦或多海石的海边以及霞晖下桅杆矗立、远近停泊的帆船。德累斯顿周围的萨克森山区以及较远的波希米亚平原也为他所熟悉,他曾与友人结伴或独自漫步山峦林木间,或远眺丘陵起伏、松林森列,或近观野地挺拔枯木、雪地中古代废墟的幢幢魅影。

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以观察到的大小片断色组构,他常以辽阔的地平线统驭萧瑟突兀的景点。他也画人,但人物在风景中扮演附属的角色,如树木、山石、废墟、帆船般,常以剪影的方式出现在云雾笼罩下、黄昏或晨曦的霞光里,或近晚圆月升起的昏黄中。弗里德里希强调明锐的轮廓、精准的线条、严谨的结构,总不忘垂直与水平的对比。他初期的笔法干涩而平,色感阴冷愁郁,后来较有烘染,颜料层叠饱和。他对光线和大气的观察精确,且有个人独到的表现法。画的气氛虽不安定,却很平衡。他非一成不变地把自然画下,而是要创出一片“精神”的风景广个反映心理氛围的空间。对他来说,一件艺术品必须“充满灵魂”。

由鲁赫及其他画家发展出来的壮观庄重的德国风景艺术,到  :了弗里德里希那里,转变成了主观感情、悲怆世界的景象。弗里德里希曾批评鲁赫一类的画家“将自然中一百度的圆弧压缩在45度的视角中”。他自己绘画的特质首先在于空间的空旷与寂寥,经常只有由审慎构思而来的几点重要景物呈置在画面上。在这样的风景中,他嵌入了悲剧情感与宗教冥思。他画中的人物常遥望地平线,站立或坐于大岩石上,好像一个人与广大宇宙对话或等待回答。再则,弗里德里希有他特殊的精神语言,若非寒峻阴冷,即是抑郁似进入催眠状态,有时甚而凄惨不祥,如此独特的个人精神表征,使得即使是欣赏他的人也不免常难于忍受。他的画还/可一种狂野之气,是人与土地、宇宙力量之间的冲突不顺调的关系。弗里德里希不若里希特那般自在无虑,他揭露萦绕他的自然荣枯,人的生存丧亡的问题。他自幼经历亲人死亡,内心伤痛无法挥去。又由于拿破仑进攻德国,激起画家的爱国情绪,促使他将国家主义与向往自由的精神表露在画上。他对广大夜间与孤独之景特别喜好,除了峻岩高山,他还描绘北极冰山的凛烈之景。有人将弗里德里希的画看成他“灵魂的倾注”,又有人称他为“风景的幻觉者”。确实,画家知道如何泄露灵魂,知道如何以精神之眼凝神冥思自然生命的神秘。他又能将自己的情绪深化,与这支配着世界的神秘力量冥冥结合。如此,弗里德里希的艺术是大浪漫的,又是寓言的、象征的。

弗里德里希晚年之时。已被同代人逐渐疏忽,只有一小撮欣赏他的人在身边,而他自己也似乎有意与德国艺术界隔离。他夹在两股潮流之间,一边是拿撒勒派的怀旧与往回走的艺术,他们企图恢复德国的宗教艺术,弗里德里希认为他们太过古板,但这些较他年轻的艺术家已经占据了学院机构与艺坛的权力地位;另一边的年轻人则画些写实平凡的风景,弗里德里希认为他们太通俗,但这些人轻视他那过于情绪化、太深奥逼人的画境。与弗里德里希来往较密切,画风相互影响的画家,多数生于莱比锡,如原为德累斯顿皇家医生,后从事绘画与艺术论述的卡鲁斯(CorlGustav Carus,1789-1869),他与弗里德里希互相切磋,有几件作品令史家难以定论属谁之作。来自挪威的达尔(Johan ChristianClausen Dahl,1786-1857)在主题的选择上与弗里德里希有相近之处,他们对世界有类似的观点,不过达尔的技巧与弗里德里希有所不同,他混合意大利与北方风景的画法,后来转变得十分新颖,被视为外光派的先驱之一。比弗里德里希小24岁的柏林画家勃烈循(Karl Eduard Ferdinand Blenchen,1798-1840)可以说是依弗里德里希的绘画方向前行的有天分的画家,不过他的世界比较单纯,不若弗里德里希看重画内之隐晦意涵。勃烈循比弗里德里希只多活了两个月,但他后来的画已有了法国自然主义风景画的倾向。P025

格莱弗斯瓦德(Greifswald)这个现在不太受人注目的港口,  雪位处波罗的海沿岸的波梅拉尼地区。从前在条顿族人占据的时代颇为重要,三十年战争之后成为瑞典的领土,18世纪初才归属普鲁土王国。德国浪漫派风景大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就出生在这个港镇。那个时候,格莱弗斯瓦德还属瑞典管辖,它有一所大学,但城市并不活跃蓬勃。这使得弗里德里希成长为青年之后,决定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学习,而后又转往德累斯顿发展。然而弗里德里希的数度返乡,使他重新发现了格莱弗斯瓦德一带海岸的壮伟神奇,因而使他找到艺术推展的真正原动力。瑞典诗人阿特布姆说,弗里德里希感到自己有一半是瑞典人,绘画友人卡.鲁斯则说他纯属德国人心灵。

1774年 9月5日,卡斯帕。大卫生在一个普通人家中。父亲阿尔道夫·戈特利布是蜡烛与肥皂制造商,据说他们祖先原是西列西地方的人,因身为基督教路德新教教徒而受迫害,迁居到波梅拉尼地区。有人说弗里德里希家谱上写着是瑞典伯爵的后代,也有说其家族曾从事私塾教学。大概更因为是路德教派信仰的关系,卡斯帕,大卫从小接受父亲灌输十分严格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成就了画家朴素节制、严谨苛求的生活与艺术态度。

在家里十个孩子中排行第六的卡斯帕·大卫七岁时丧母,他与兄弟姐妹由保姆海登妈妈带大。海登妈妈对孩子们十分慈善,孩子们都爱戴她。卡斯帕,大卫长大后还为她画了一帧素描画像。然而母亲早逝留下了阴影,随后小妹妹20个月大即死于天花;更不幸的是,在卡斯帕·大卫 13岁时,他与兄弟们到结冻的波罗的海上溜冰,不慎滑入破冰水洞中,兄弟克利斯朵夫为了救他,自己溺毙。卡斯帕·大卫的创伤可想而知。而后到了17岁,他的一个姐妹又死于伤寒。如此,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卡斯帕,大卫的心灵,又弥漫到日后的画中。p028

弗里德里希大约在36岁时进入绘画生涯的高峰,哲学家叔本华在1810 年即为文介绍:“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不同于其他风景画家,特别由于他首先着重画题之选择。在他大部分的画作中,空中的处理完全是大师之手笔……他沉湎于无限广幅空间的描绘,忠于真实,直到最细微末节处,他的技巧达到极度高超的完美。”同年艺评家克莱斯特写道:“这位画家在他的艺术领域确切地开拓出新的视野…—这样的绘画完全可以与莪相(Ossian)和科泽加滕(Kosegartan)的诗篇媲美。”歌德在1812 年给友人梅耶的信中,提到弗里德里希的画作时说,他的画是“一种罕有的完美”。而梅耶在1817 年也为文说:“较伦格略晚之后,一位也是生于波梅拉尼,也住在德累斯顿名叫弗里德里希的,成为有名而受尊重的画家,他与伦格一样喜爱寻找一些奇怪甚至于不美的事物来表现,而弗里德里希试着赋予它一种神秘与宗教的隐喻。”

好友画家卡鲁斯经常看到弗里德里希审慎地捕捉灵感的契机而创作:“他不太作大草图或局部草图,也不作颜色的尝试,因为他认为这些附带的工作容易使想象僵冷。若画面没有鲜活地呈现在他脑海里。他就不着手作画。画开始时,他首先迅速地用铅笔或粉笔在绷紧的画布上作素描,接着以羽笔或水彩画整个细部,然后再作油画的底层。如此他的油画在每个阶段制作中都稳定而在握。每幅画都能表现出画家心中形成的氛围和个人特质。”的确,弗里德里希的每幅作品,都可让人看见构图与主题的确切,画中的事物都饱含寓意。虽说他在构思画前不太作草图,但他却是在平时就记录下了他对自然的观照。他就以这些独立的题材通过脑中审慎的酝酿,经营出他的构图。因此他能把两件距离很远或时间不同的事物安排在同一画面,例如把埃登纳的废墟放在格莱弗斯瓦德附近的雷森格比哥。

弗里德里希同代熟悉他作品的人都知道,除了少数几幅政治性画作之外,他大部分的画还是充满着宗教信仰的暗示,或是对生命冥思的表达。1825 年,住在罗马的德国画家里希特写道:“他并不把自然的严肃刚毅或自然本身的其他精神直接引进画中,他把我们与一种抽象的思维牵连在一起,他只在赋以寓意时才利用自然的形,如符号或象形文字之某种意思。他画的自然中,事事物物都自我表呈,其精神和语言存在于各样的形式和色彩中。”尼尔森在1833 年写道:“他的绘画是自然的象形文字。他把自然的特殊情况明显地给以意义,在这可与之汇通的自然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文学家蒂克则在1834 年写道:“弗里德里希找寻、创造一种真确的感觉,一种真实的面貌,以涵盖悲哀而肃穆的思想和特殊的意念,这一切在他的画中浑融为一体。他试图在光与影、活生生与枯死的自然、雪和水、活动的人物中引入寓言和象征。由于观念明朗确切,并意图有效地控制想象,他使得历史和传说中的景色起而复生。这种景色向来于我们模糊如梦,或仅是偶然之一瞥。这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我们惊讶他并不繁琐而表现良多。”

弗里德里希在生命的晚期自我封闭,他的艺术渐渐不为当时人认为十分重要,他的作品在他死后也被悄然地搁置一旁。要到1906 年,柏林为纪念他诞生120 周年举行展览时,才又受到广大群众的认识。不过由于其时印象主义绘画当道,他画中的隐喻并不被理解,也不被认为是画家可与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到了表现主义的时期,他画作的气氛才特别受到强烈感应。然而人们也只把他的画与注重氛围的风景画联想在一起,观者的某种感情被唤起,但没有注意到他画中思想的亮光。至纳粹时代,那些国家社会主义者完全不解画家渊深的宗教神秘感,而把他当成纳粹精神的画家,这让大众在1945 年以后,避免提及他的名字。直到 20世纪50 年代后期,这种看法才被慢慢修正。

在德国之外,世界的大城市中只有圣彼得堡、莫斯科、奥斯陆、布拉格和温特图尔等地因弗里德里希同时代收藏家的个人品位而保有收藏。自1965 年起,有关弗里德里希的研究在德语区之外才慢慢丰富起来,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自1956年起,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当时之称)两地美术馆的收藏渐有增多,对画家研究的人也增加。1974 年,列宁格勒举办了弗里德里希诞生200 年的纪念展,规模虽不算大,但广受注目。至于英国,是在1959 年,由于一次“浪漫主义运动”的展/甄人们才开始发现到弗里德里希。至1972 年,泰特美术馆才举行了画家的个人展览。不过在伦敦,弗里德里希的作品极有限,几乎只有伦敦国家画廊拥有一幅《复活节的早晨》 (1830-1835),展于“19世纪德国绘画”的展览室中。法国直到 1975 年才拥有一幅重要的画作《群鸦绕树》。大约是1970 年代起,弗里德里希才得到应有的地位,被认为是德国浪漫时期最大的画家,也是欧洲最重要的风景画家之一。P127




吴砺

2021.8.3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