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9|回复: 0

[散文] 【国家地理频道】最狂野的梦想:征服珠峰

[复制链接]

7244

主题

176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62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8-12 10: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地理频道】最狂野的梦想:征服珠峰



最狂野的梦想,形容登珠峰,真是特别恰当。

马洛里和艾文,第一次在世界最高峰或者最高峰附近留下人类足迹的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离顶峰800英尺处从同行观察者的视野中消失。

1999年,一个小组发现乔治·马洛里的遗骇。75年后。

1905年19岁马洛里进入剑桥。马洛里一战前三天结婚。随后入伍,在索姆河战役与死神擦身而过。他的一些战友在离他6英尺处被德国人的机枪扫射而死。

他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因此想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他看上了珠峰。

当马洛里第一次看到珠峰,写的文字真的很特别。“就像梦中最狂野的杰作——珠穆朗玛!一个畸形的巨人……一个巨大白色的獠牙……一块被雪覆盖的巨大石头……在登山者的眼中,没有比这更大的挑战了……”

这纪录片拍摄的珠峰真的很漂亮……玉石雕刻作品一般……

马洛里第一次到珠峰找到了登山的道路;第二次雪崩损失了七名队员。

“Because it’s there”,因为它在那里。这是马洛里回答为什么要登珠峰的回答,最著名的一句话。

纪录片中,认为马洛里有一种自私,因为他发现了那条路,首次登顶珠峰只能属于他的。所有登山者都有这样的自私。

38岁,马洛里眼神里只有一种诗人般的忧伤——死亡影子已经在眼睛里,追求永恒的渴望也是在眼神中……

做人类的第一人,这是怎样的冲动?他已见过太多的死亡,宁静的去死,这不甘心;去死,亦是不甘心……

哈姆雷特式的“to be or not tobe, this is question”……与“it’s there”……


马洛里第三次行程是找一个21岁牛津大学生艾文做助手,一个划桨冠军队的浆手。

而这片子里发现马洛里的遗骇的现代的美国登山家,却是准备穿马洛里当年的服装,同时找了一个从未登山的新手做搭配,重复马洛里当年走过的路程。

这真的很疯狂。

马洛里与山和妻子之间的三角恋。这真的是十分奇特的比喻。

离珠峰最近的隘口,看到珠峰“跃然而出,绽放无限魅力”。

珠峰是地球的圣母,对西藏和夏尔巴人而言。

这是十分奇特的纪录片——我第一次看到珠峰我从未见到过的形象,真的很美。

我一两年前,看过一本英国写的纪念乔治·马洛里尝试登珠峰峰顶的专著。文字记述和这部视频产生的感觉,真的太大的不同。

视频使马洛里形象更加清晰,离我们更近;文字则是增加我们的想象和诗意。

这部纪录片,把现实生活登珠峰,和想象中八十五年前马洛里和艾文登珠峰通过演员再现,相互交织在一起,创造出特别的情景。

然而,这部纪录片拍下的真实的次巅日出的彩色镜头,真的是让人感动。

看到纪念片结尾时候,我忍不住落泪,不知道为什么。

这片子里的两个登山者,竟然去掉了当年中国登山队设置在北坡次巅上的金属梯子,徒手攀爬登上次巅,以证明马洛里和艾文当年完全可以从人们普遍认为不可能徒手攀岩上去的次巅上去。

这行为,真的足够写进了人类登珠峰的历史。只是一不小心,就会直接摔倒七千英尺之下的冰川上。

为什么人类总是有人愿意以命相博,以求在人类历史中留名——原来他只是一个无名的人,从此青史留名,战胜了在人类历史意义上的死亡,从而被后人记住。但是,对大自然而言,他仍然是永恒的死亡了……

这有意义吗?他们至少认为自己证明了自己是不畏惧死亡的人。而我们人类绝大多数人最畏惧死亡的,他们仅仅是要为我们提供一个榜样?直视无可避免的死亡,面对面勇敢迎接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

珠峰高度上俯瞰地球上的美景,对乘坐现代飞机的游客,早己习以常了。我们在飞机上见到的空中美景,远远比珠峰登顶看到的景色丰富得多。这是我们这些后来者的福利。

可是,现代人中热爱登珠峰的人,再以命相博,即使再成功登顶,已经默默无闻,这又是为什么呢?




附:

【【国家地理频道】最狂野的梦想:征服珠峰双语字幕 The Wildest Dream-哔哩哔哩】https://urldefense.com/v3/__[url]https://b23.tv/EjFqrG__;!!BEJPKrpf!rR6lGunJyWndHgDa12L7lm3Hvl_741o_UqI60yITSWoiMYLhtMPFgj6AcDf8$[/url][b23[.]tv]


吴砺

2021.8.11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